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底层创业者生存报告——给你500万,你会烧掉吗?

时间:2023-03-17 11:29:26 科技观察

互联网不是BAT的世界,是美团、京东、携程等明星企业的世界,但也是低级创业者的世界。他们没有深厚的融资背景,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持,有的可能只是小团队,资金不多。他们的生存更值得关注。基于这个出发点,笔者关于底层创业者生存的报告出炉,在此总结一下我接触过的创业团队和常见问题。烧钱的问题可能是大多数创业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仅美团、京东在烧钱,小平台也在烧钱。这个习惯已经被老板养成了行业惯例。小团队虽然没有任性到全城“20减15”,但首单还是要烧钱半价。在创业浪潮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渴望资本。除了担心股份被过度稀释外,很多球队还害怕突如其来的融资。给你500万,你不敢花,你也不会花。既然如此,我们就来说说这500万要怎么花。首先做一个观点:以补贴商家为主,燃烧用户为辅,关注媒体,同时提升团队待遇。商家是平台背后的人。很多人说烧钱的时候应该给用户补贴。作者不同意。用户需要补贴,但一定不要大手大脚。我看过和参与过无数次推送,看到的都是钱烧完团队就死掉的例子。与其在用户身上投入没完没了的钱,换取提现的效果,何必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商家,补贴商家,引导商家的客流到平台。很多人会反驳,说拿到商家的用户怎么导流到平台?商人都很聪明。这句话是对的,但主要还是要看你提供的产品。如果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可以帮助商家拓展资源。解决了店内用户的需求,商家怎么不接受,而且有你补贴的糖衣子弹,这件事情说不定就可以了。这让我想起了“惠惠导购”的案例。作为比价的案例,对于电商来说是排斥,会造成用户分流,但是对于用户来说实惠方便,再加上各种补贴,最终成为用户满意,商家接受的产品。大家都在做生意补贴,但只够给钱。我们还是要细心,根据商家的需求,不断完善平台功能。像美团糯米这样的大平台,用户多、人数多是强项,但缺点也很明显,对每个业务的具体需求的研究太少,而这恰好是小平台(所谓的底层创业者)的优势。我没有那么多客户,我可以根据我能扩展到的每个客户的需求来改进平台,这是分心,不要傻到直接在学大平台给商家补贴,多想想他们需要什么,毕竟你愿意补贴,人家应该不会说什么的。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千万不能忽视线下商家的力量。无数案例表明,无论是洗车、早餐还是美容,那些叫嚣要通过互联网平台颠覆线下门店的,都死得很惨。多想想如何把线下商家拉到一起玩,把自己比作一个工具,用技术手段解决线下问题,而不是老是说颠覆,非要打是非,拼个你死我活,一个死平台事实证明,这是自焚。用户关注利益,更关注需求。无脑跟风只会害人害己。烧用户也是所有底层创业者现在正在做的,或者将来会做的。但作者建议,无脑焚烧要及早停止。有些行业,再多的钱也烧不回来,比如早餐外卖。原因已经在《我家楼下的O2O混战实录之早餐篇》中详细说明了。综上所述,是阿姨一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现在用互联网思维包装五分钟搞定,说到底是多余的。如果像这样的行业烧用户,就应该尽快停止。美团和滴滴近百亿的投资告诉我们,用户习惯可以培养但是代价很大,用户是多变的、逐利的。如果你手头的500万全部用于用户补贴,别说全国了,在西安几个区推出的首台单机也撑不了一个月,这就是现状。所以能不能换个思路,拿出20w来组织一次免费的探店体验,拿出20w来命名校园歌手大赛,拿出10w来命名社区广场舞比赛,我相信这种烧钱的方式比hold住要好卖“20减15”的单页要好得多。背地里补贴的方式,只会让用户牵着鼻子走,让市场牵着鼻子走,甚至让不如你的人跟风打价格战,毁了辛苦的口碑用户。今天的营销一定是让平台走出去,直接面对用户,而不是通过价格优惠吸引用户进来找到你,成本太大。不仅仅是底层的创业团队,很多成功的大??公司都在做类似的活动,比如农夫山泉的“千岛湖消费游”、金酒的“陪你去旅行”、西峰的“走进古镇酒窖”等。再举个例子,一个外卖平台是不是该花钱补贴,上APP首页,还是组织厨房游,提供采菜活动,来获得用户的好口碑?上周,饿了么等平台被曝外卖源头不卫生。仅仅这一点瞬间就让“花20减15”的结果和头条APP推荐的结果全部化为泡影。就是一个烧用户没脑子的平台。遇到这种风波,人往往翻身而死,而活下来的往往是烧钱、提供服务的人。没钱的问题,就是智商高低的区别。底层创业者没有那么多钱,对待烧钱用户更应该客观理性一些。看别人怎么烧,跟猫画虎就行了。创业最怕的就是跟风。在中国这么大的土地上,不要认为你的想法是那么牛逼和无与伦比。你能想到的点子别人都想到了。转身看看存活下来的平台,要么背靠教父,要么专心做产品,营销精明。毕竟,能从亿万人群中脱颖而出的,都是人才。无脑烧用户,一家一家抄袭,可能会导致用户对这个行业的失望和不信任。还有,不要抱着花钱买用户的想法,然后坐等被“BAT”收购。你真的能熬到那一天吗,靠着这500万,就算你活下来了,你确定他们要你吗?媒体是老大,哄也惹不起,要学会理性对待平台与媒体的关系。从来都是相互伤害,相得益彰。昨天万达王健林对“顶尖企业家思维”微信公众号的官司,就是一起互相伤害的案例。在这个信息流通极其发达的时代,如何让平台最受媒体关注,遇到问题如何争辩。你想做广告吗?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每天不发布上亿条信息进行重点宣传,再好的点子也是大海捞针。广告是人们不一定看到的东西,但一定是有的。我在门户网站做编辑的时候就知道,一个PV10万的首页弹窗广告浏览量只有200,要知道这是换来的每天5万的发布价,但它必须是可用的,而用户可能不知道。你具体是做什么的,但是广告的意义在于让你的名字和logo展示的足够多,让用户下次购买同类产品时脑海中首先闪现的就是你的产品品牌,这样就足够了。除了软文,我建议不要写。首先,你不能保证你的写作水平。就算勉强退出,也会被骂成广告狗,除非你能像“天才小熊猫”一样让用户找到你的广告而感到自豪。再说价格,现在一篇公关文章的价格也不便宜,几千到几万不等。有这笔钱,还不如请个厉害的文案编辑,在今日头条、微信等平台做宣传。媒体真正需要烧钱的是你的大事报道、品牌专访等等,这些信息是真正能够变现的,也是投资人关注的。最后说一下平台的企业公关。媒体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问题出在背后的人身上。万达昨天费了很大的力气去告了一个公众号,这在以前的商业模式中是不可想象的。只能这样撕了皮,是因为坏影响太大了。在如今盛行的自媒体中,一个10000+微信信号的传播力可以媲美一个中型网站,而就是这种垂直的、针对性很强的传播。传播渠道的扩展也让审查内容变得更加困难。很多创业平台在遇到危机时都不会冷静应对。最终在媒体的放大下,带来了无法挽回的用户损失,造成了口碑的一塌糊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在遇到与媒体的矛盾时,一定要有所准备,有策略地应对,尽快采取行动,就像万达强诉公众号一样,强者总是挤柿子,何乐而不为呢?如果你知道如何应对,你只能一直挨打。善待创业同行钱不要给太少,不要受委屈圈内人都知道,创业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底层创业者。他们最怕的不是缺钱,而是缺人,所以千万不能亏待那些和你一起努力没有回报的兄弟们。我说的烧钱的一部分,一定要烧在他们身上。这并不意味着您必须直接给钱并跟随您。其中大部分与金钱无关。待遇方面,可以给5000,不能给3000。很多创始人坦言,启动资金不足,降低团队成员的工资,节省开支,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既然基本工资都保障不了,谈何创业?马云说,员工离职的原因只有两个。钱少了,心就委屈了。在笔者看来,底层创业团队给的钱不能少,不能委屈人。一个程序员,市场价5000元,你给4500元,会被认为是老板太挑剔,压榨员工。但如果你用同样的方式给5500,他就会感恩团队,创造出远高于5500本身的价值。不管是存钱还是挣钱,都看得见,眼光放长远。靠谱的创业团队和用户一样重要。他们是“核心生产力”。团队管理我会单独讲,因为太重要了。曾经千景无线的一个底层项目喜烧野肉夹馍因为团队问题失败了。这是一个教训。底层创业团队虽然规模小、人数少,但面临和暴露的问题往往不亚于大团队。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就不会像富主一样顶着资本风的掩护一步步解决,而最终会因为团队的尴尬而被放大,成为致命的问题。没有钱也没有人。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我给你500万,你敢烧吗?你会烧钱是烧好钱景还是自焚?看了上面的分析,相信答案已经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