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VR市场正在变冷。
从CBI数据来看,今年二季度开始的VR投资狂潮正在消退。
进入今年之后,全球VR投资数量在经历了几个季度的持续增长后出现了回落,其中第二季度尤为明显。
CBInsights.jpg(全球VR/AR投资项目数量,数据来源:CB Insights)对于中国VR创业者来说,说“冬天已经到来”或许有些夸张,但市场确实正在明显降温。
曾经承载着创业者和投资者太多期待和热情的VR行业,经历了过山车般的一年。
如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数百家VR硬件公司,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开始显现出技术短板,出货量堪忧;良莠不齐的内容开发市场并没有迎来C端市场的爆发,即使是最好的VR游戏开发商也未能从消费者身上赚到钱;最接近金钱的线下体验店也因缺乏壁垒而经历了一轮洗牌,能够保持良好现金流的屈指可数。
事实上,VR行业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必须说,本轮“泡沫”是资本残酷成熟的结果。
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正在从非理性的热情中冷静下来。
这场狂欢过后,VR从业者也必须开始思考如何在寒冬中生存。
随着年末消费市场的惨淡,各大投行、券商纷纷发布VR行业报告,对VR消费市场给予了非常乐观的预期。
然而2000年,市场的冷漠给了他们打击。
今年,VR创业者都关心一个问题:三大厂商的出货量能达到多少?不过,三大厂商对于自己的订单情况却十分保密。
极客公园从一些一线投资者那里得到了推测数据:Oculus今年计划出货量在1万台左右,HTC VIVE在40万台左右,索尼PSVR在1万台左右。
企业家们对这些数字并不那么乐观。
Steam的数据还显示,8月份HTC VIVE的用户增长几乎停滞,目前出货量约为10万台,低于预期。
其实大家关心的还是出货量,这关系到今年消费市场能达到什么样的用户规模?这个用户群足以支撑你公司的生存吗?当一个市场刚刚萌芽时,这些数据将决定企业家选择的具体赛道,以及“市场休眠期”期间做出的各种决策。
业内人士表示,以PC耳机起家的企业已经慢慢转向技术门槛较低的纸板式眼镜盒产品或一体机产品。
即便如此,这些硬件企业也不再受到资本的青睐。
经纬美国参与Oculus A轮投资并获得巨额回报。
不过,经纬中国团队对媒体表示:“我们现在已经直接封杀了头戴式显示项目。
”不仅三大厂商纷纷发布消费级产品,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也纷纷入局。
这对于头戴式显示器来说非常重要。
这对于初创公司来说确实不是一个好消息。
锋锐资本投资人朱一舟告诉极客公园:“今年头戴式显示器的发布会明显减少了。
毕竟头戴式显示产品中的光学、算法、屏幕等几项关键技术都需要大公司的介入。
对于标准化标准的制定,小型初创公司没有发言权。
“做VR内容的创业者也过得并不好,直接从用户身上赚钱的想法几乎破灭了。
一年前,大多数人认为,要想把VR推广给普通消费者,除了普及之外,硬件方面,最重要的突破就是爆款游戏,但现在,这款爆款游戏还没有出现。
另一方面,好的游戏开发团队都以三大厂商为首选平台。
Gear VR的游戏,现在正专注于索尼PSVR的游戏开发,但尴尬的是,要么是三大厂商的产品还没有上市,要么是产品在国内的普及度较低。
阻碍游戏厂商从C端赚钱的根本问题 相比于拥有良好付费习惯、能产生正现金流的游戏,国内用户还没有形成习惯。
为电影和电视内容付费。
此外,真正内容优秀、体验优秀的VR影视内容几乎没有,这也让用户为内容付费变得更加困难。
作为领先的VR影视公司,兰亭数字曾押注VR直播,瞄准粉丝经济,以综艺节目为主要内容类型。
此外,兰亭还制作了一部具有全新叙事逻辑和拍摄方式的实验性VR电影《活到最后》。
但当这些内容被投放到各种VR内容分发渠道时,就很难带来收入了。
兰亭数字CMO庄吉顺告诉记者:“进入VR影视的团队越来越多,但在技术上积累了经验的公司却很少,能够创造性地探索艺术表达的公司就更少了。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尝试一下。
水的心态。
VR影视在叙事逻辑、拍摄制作、软硬件技术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这些都需要时间和金钱。
小团队不可能做出让用户满意的产品。
内容,更不用说付费了。
如果传统影视行业的大牌进来,就会有机会。
“曾经火爆的IP也失去了魔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机构投资者告诉极客公园:“现阶段IP已经没有价值了,因为没有用户基础的IP就不能称为IP。
更重要的是,在仅有的VR用户中,有多少是某个特定IP的粉丝?搭配也是一个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完全否定IP的价值。
虽然IP短期内并没有那么重要,但从长远来看,那些经典IP的价值肯定会体现出来。
任何IP都有一个商业流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随着产业逐渐成熟,消费市场规模逐渐成熟,IP也到了释放能量的时候了。
在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中,目前只有一些线下体验店做得比较过得去。
极客公园综合各种研究数据预测,2020年国内VR线下体验店将拓展到千家万户。
不过,这个过程也将经历一轮洗牌。
最初以蛋椅为主要体验形式的体验店因为没有障碍、体验单一而没有机会。
如今主流体验店基本都配置了“HTC VIVE+体感设备”,内容包括购买授权、与内容团队合作、自研等多种来源。
体验店.jpg(北京VR线下体验店分布)以乐客为例。
为周边硬件和内容集成提供统一的控制系统,通过VRLe内容分发平台将内容生产者的内容分发给加盟商。
,并与内容生产商、体验店合作分享收益,为VR内容开发团队打通变现渠道。
极客公园根据乐客的收费标准,粗略估算了其营收能力。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单店半年就能收回成本。
另一家主要企业九氏(原广州乐创)去年的总收入为1.6亿元人民币。
然而,体验店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生意,也需要持续的设备和内容投入。
硬件的添加和更换是基础,谁能在内容上保持节奏更新,在交互和体验上创造差异化,谁就有更好的机会长久生存。
资本变动和上市公司退出市场。
今年5月,证监会叫停上市公司跨境成长,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四个行业。
例如,钢铁企业不能通过定向增发收购或募集资金投资上述四个行业。
与此同时,这四个行业的兼并、收购、重组和再融资也被暂停。
6月,证监会再次出手,表示将重点核查影视、VR等热门虚拟经济并购重组。
很快,证监会启动调查,对已完成并购重组但未履行业绩承诺的上市公司进行抽查。
其中,VR等允许上市公司高溢价进行并购重组的项目受到关注。
虽然证监会并没有阻止上市公司投资VR的所有可能性,但只是阻止了从事跨境行为的公司。
不跨界的企业(比如影视公司)仍然可以投资VR。
但不可否认的是,证监会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确实影响了去年那些非理性疯狂的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
许多公司被迫退出或对投资 VR 初创公司变得谨慎。
当然,政策只是一方面。
二级市场总是在寻找新鲜的概念。
不幸的是,VR 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新鲜了。
春节过后,风向突变,“直播”成为上市公司眼中的热门话题。
曾经热衷VR的上市公司,如乐视、暴风、昆仑万维、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等,都纷纷跳入直播潮流。
对于VR初创公司来说,二级市场的支持作用很快就会减弱。
上市公司对VR的投资变冷,人民币基金的投资热情也受到影响。
一方面,投资VR项目的人民币基金很大程度上依靠收购上市公司实现退出;另一方面,人民币基金的不少LP都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对VR项目态度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基金的投资方向。
因此,二级市场倒逼一级市场的红利也在消失。
当然,从投资逻辑和市场发展规律来看,VR投资确实到了降温的时候。
上市公司投资VR的目的是“增加市值”,因此在投资时可以接受高溢价,然后从二级市场赚回钱。
但对于VC来说,他们只能从项目本身追求投资回报。
因此,投资机构面对已经完成一两轮融资的VR企业会更加谨慎。
毕竟它们是从去年底非理性的VR热潮中诞生的,估值普遍偏离自身价值。
一位美元基金投资人告诉极客公园:“现阶段我们会严格考察公司的估值是否合理,另外还有产品现有的用户规模数据,其实就是考察公司的估值是否合理。
”公司的价格和价值是否匹配。
”从市场发展规律来看,VR行业已进入“模式验证阶段”。
经过近一年的投资热潮,上市公司和机构的VR投资布局已基本完成。
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也纷纷获得融资,大部分处于A轮阶段,少数已进入B轮。
因此,是时候看看这些公司能否依靠自己的模式蓬勃发展了。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当一家公司进入B轮甚至C轮阶段时,应该将关注点从“有趣的模型”或“可靠的团队”转向更现实的数据和利润。
对于大多数VR领域的公司来说,他们现有的数据和利润并不能支撑他们现有的估值。
不少投资机构向极客公园表示,最近之所以没有进行太多投资,是因为希望观察之前投资过的VR公司,仔细观察这个行业,避免在行业低迷的时候做出错误的判断。
朱一舟告诉极客公园:“VR是一个全新的行业,它有自己的发展周期。
在之前的疯狂增长阶段,各个机构都投入了该投入的一切,现在大家都在观察所投企业的表现。
” “相比今年海外上市公司和人民币基金对VR项目态度的变化,美元基金对这个市场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很多都在保持持续的跟进。
。
此前,不少对VR市场处于观望期的美元基金投资者均表示,VR初创公司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进入“低估值”阶段,或许能够届时寻找优质项目,等待机会采取行动。
不过,这对于国内VR创业者来说并不一定是好消息,因为不少美元基金更倾向于在海外寻找投资标的。
而今年一季度后仍动作频繁的人民币资本,几乎都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一位美元基金投资人告诉记者:“我们很少投资国内项目。
一方面,国内VR团队在关键技术上缺乏突破,经验积累不足;但另一方面,他们的估值根本不低于相比之下,海外市场更加理性,项目也更符合我们的价值判断标准。
”朱一洲也有类似的判断。
当然,峰瑞资本聚焦海外市场与其投资逻辑有直接关系。
现阶段锋锐重点关注关键技术节点的公司,包括屏幕、传感器、跟踪、视频流处理、视频拼接、声音处理、引擎、交互等。
对比国内外两个市场,国外VR团队在更愿意在这些技术节点上投入时间研发,而国内团队则更快地进入平台、应用等更接近变现的阶段。
在李峰看来,“投资科技型企业从一开始就具有内生价值。
它能被资本发现,是因为它过去已经做了一定的投资和积累。
应用层面的投资随机性很大。
强,如果投资成功,就是1,如果不成功,就是0。
”朱一洲的理解是:“这个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用户体验不成熟,谈内容和模式是没有意义的,这些都是需要传递关键的。
科技创造突破。
“目前,虚拟现实相关技术专利主要由美国和日本专利持有者持有。
据《VR Daily》统计,美国持有专利权67.7%,日本持有17.5%。
相比之下,中国VR企业几乎没有突破性的创新技术成果和专利,很多硬件公司都是借鉴国外VR硬件的代码,稍作修改就开始使用。
目前,盛大已经成为全球VR领域最活跃的投资机构之一,回顾其投资组合,不存在来自中国的VR公司。
当然,盛大不仅投资VR/AR技术公司,还布局内容和应用层面,但团队都是通过技术研发积极探索新的内容表达和体验的公司。
盛大最著名的投资之一是成为大型VR主题公园The Void除了创始人之外的唯一投资者。
此外,盛大的VR布局还包括:VR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Survios、游戏开发商Solfar、想要实现太空VR拍摄的VR摄像设备制造商Space VR、AR眼镜光学解决方案制造商Lumus、媒体和孵化器Upload VR等。
.jpg(The Void效果图) 在人民币资本中,中国文化正在大力押注VR领域,并且更加关注海外。
今年4月,中华文化旗下微鲸科技成立VR创新产业基金,计划未来三年向VR产业投资10亿。
8月初,中华文化宣布投资美国最大VR直播平台Next VR。
在Next VR的本轮融资中,还有中信国安、网易、方正、盛盛等资本投资者,均来自中国。
事实上,一些中国资本也已将触角伸向海外市场。
VR内容当然是中华文化协会关注的重点。
不过,微鲸CEO李怀宇在接受VR维度采访时表示,投资Next VR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内容生产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还拥有自主研发的红龙摄像系统和自主研发的流媒体平台。
媒体解决方案。
运营商的合作可以大大降低视频的带宽需求,让用户以更低的带宽在更多场景下观看高分辨率的VR视频。
Jaunt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又一重要投资,也帮助Jaunt完成了同领域最大单笔融资1亿美元。
当然,想成为VR时代Netflix的Jaunt也有自己的技术积累。
它开发了自己的全景相机和一套视频拼接算法。
越来越多的资本押注海外,背后隐藏着对中国VR市场的隐忧。
作为投资国内VR项目最多的机构之一,和君资本投资经理徐伟也向媒体表达了对国内市场的担忧:“在VR领域,我们只是起步比美国稍晚一些,但如果中国VR企业无法实现技术突破并持续迭代,就会失去先发优势,最终成为加工厂和消费市场,而不是能够实现技术创新的先锋市场。
”而做to B业务的寒冬里,只有两个选择:融资靠投资人的钱继续生存;面对如今惨淡的C端,自己想办法赚钱。
市场上,很多VR公司,特别是硬件和内容公司,在半年到一年内还看不到自生的可能性,这个时候就应该考虑如何筹集更多的资金。
即使牺牲部分估值,这也会支撑其直到融资市场改善或VR消费市场复苏。
但残酷的是,创业者却面临着融资越来越困难的境地。
因此,大量VR初创公司开始转型,寻找盈利的业务方向。
对于他们来说,暂时放下C面,走向B面,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法。
一些硬件企业选择避开C端市场,更精准地向B端市场销售。
以 HYPEREAL 为例。
这家头戴式显示器制造商一夜之间在 CJ 上名声大噪,因为其产品 HYPEREAL Pano 看起来与 HTC VIVE 非常相似,而且也采用了 Lighthouse 系统。
不过,他们并不打算以OEM的形式量产并销售给C端。
市场。
hypereal.jpg(HYPEREAL Pano产品图)创始人黄明柴告诉极客公园:“我们会直接针对B端有需求的开发者或者商家,第一款产品打算主要针对教育市场,而且我们也希望让买家使用我们产品的人能够使用我们开发的软件,所以消费市场并不是主战场。
”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愿意接受HYPEREAL的策略,有开发者表示:“如果能够实现良好的体验,并且价格更合适,我们为什么要选择HTC VIVE?”对于内容提供商来说,他们甚至没有能力像硬件厂商那样直接向消费??者销售,而转向B端也是目前作为VR领域领先企业的唯一选择。
游戏方面,TVR已成立团队负责B端业务,用方向远的话说,“两条腿走路更稳”。
Buy+发布的原型机,TVR负责3D场景的搭建和交互的设计。
对于TVR来说,收入是一方面。
通过to B业务积累经验和提升技术同样重要。
当然,如果能接到像阿里巴巴Buy+这样的项目,公司的品牌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除了龙头企业之外,大量的游戏团队想要找到大的行业客户其实并不容易。
线下体验店的游戏开发和定制成为了他们更为可行的出路。
影视内容提供商中,目前估值最高的兰亭数字甚至停止了所有C端业务,转而开发B端内容。
和TVR一样,兰亭也参与了Buy+的内容原型制作,并负责现场拍摄部分。
此外,兰亭还开始承接房地产公司、汽车品牌等广告商的VR广告拍摄业务。
但庄吉顺最看好的还是行业应用的内容开发。
目前,兰亭正着力布局旅游各个垂直领域。
当然,这与公司自身的客户和渠道积累有直接关系。
婚恋或许是兰亭瞄准的下一个垂直市场。
庄吉顺表示:“现阶段完全依靠C端变现风险极大,我们考虑的是先支持团队,然后等待市场成熟。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我们还在做实验性的影视内容,但有了B端业务的支持,我们的产品逻辑发生了变化,我们对VR影视的探索也不再那么着急。
时间,to B业务可以为to C业务争取时间。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VR内容提供商如果想赚自己的血,几乎不可能通过将自己的内容放在各种在线内容分发平台上来获得收入。
,B端基本有以下几种方式:把内容一次性卖给一个或几个硬件厂商做内置,收取授权费为线下体验店打造定制内容,收取授权制作VR内容,比如VR广告的有趣之处在于,做To B业务的公司不仅可以自己完成部分造血,也更容易受到资本的青睐。
目前在国内投资VR非常活跃的和君资本表示,他们的投资逻辑是“找到最接近变现的公司”。
在这个逻辑下,他们投资了线下游戏开发商Vision Network和房地产VR Conductor。
不过,也有投资者对内容公司转向B业务表示担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表示:“长期为B端提供定制内容,可能会失去对消费市场的敏感度。
一方面,to B业务往往对生产要求较高,这会牵扯团队大量精力,难免忽视对消费市场的关注;另一方面,to B业务是项目制,一个项目一份收入。
在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实现规模经济。
因此,如果一定要做B端业务,线下体验店的内容开发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毕竟还是可以看到C端用户的体验反馈的。
“那么那些已经在做to B业务的公司现在怎么样了?垂直领域的VR应用开发商压力并不大。
无忧无房CEO李毅告诉极客公园:“VR看房的需求一直以来都在房地产开发商,行业竞争并不像游戏行业那么激烈。
“大环境还是足够现有企业生存的。
”尽管如此,他们同样着急。
无忧我房最近开始向汽车市场拓展,甚至开始开发C端游戏。
在李毅看来,虽然游戏不赚钱,但对公司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通过做游戏,我们可以更好地积累底层技术,并将其转移到B端业务。
而且,游戏开发也提升了公司的品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VR游戏开发能做好,代表着一种技术能力。
“VR地产业务的核心是建模和交互,可以顺利移植到游戏开发,行业应用开发商开拓C端市场是合理的,朱一洲也向一位做VR内容的企业家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虽然现在行业应用做得很好,但这个事情的天花板比较低,实现规模化并不容易。
还需要两条腿走路。
“春天还有多远?”在寒冬中奋力前行的VR初创公司,可能会精简团队,或者改变业务方向,都是为了等待市场回暖,寻找机会再次占据优势。
但这个寒冷的冬天还要持续多久呢? “六个月到一年”,这是大多数从业者和投资者给出的答案。
谷歌的进入将改变现有的VR发展流程和市场格局。
Daydream的作用和当年Android的出现一样——统一标准、开放合作、构建应用生态。
因此,Daydream产品的推出将是行业的重要转折点。
今年第四季度,Daydream将在某款手机上上市。
Daydream将提出硬件和系统级优化的具体标准。
随后,大量手机厂商将快速入局,生产符合Daydream平台标准的VR设备。
这样做的结果是,VR硬件设备的体量将达到一个可观的水平,而这些设备在操作和体验方面都会有相对统一的标准,这将为开发者提供很大的便利。
Daydream带来的是新一轮上下游产业整合。
此外,三大厂商、Gear VR以及国内重要硬件厂商的产品明年很可能会进行一波大幅更新,带来更好的体验,对开发者更加友好。
朱一舟表示:“目前,产业链上下游参与者没有太大的提升空间,整个生态系统需要从底层开始完善,而这需要大公司的推动。
”总之,系统层、硬件层的大厂商将带动整个产业链开启新一轮机遇。
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要做的就是找到生存之道,不要对市场失去耐心,不要对自己失去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