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小米高管在微博发文,声称将把国产“高科技手环”的价格区间从几百降到千。
小米手机领域的颠覆,让国产手机陷入了一片混乱。
凭借低廉的价格优势和众多粉丝,小米无疑是可穿戴领域的强劲对手。
不少可穿戴初创公司都变得焦躁起来,试图与小米的新一代产品打起价格战。
不过,从国内手机巨头与小米手机的战争来看,单纯的价格战很难对小米造成阻碍。
攻击。
国产可穿戴设备要想生存下去,不妨采取以下方法。
避免正面对抗,从另一个角度制作可穿戴设备。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在技术上仍然难以独立存在。
创业型企业不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
手机制造商过于专注于自己,无法充分参与可穿戴设备的开发。
也就是说,目前的可穿戴领域还没有这样的东西。
技术壁垒特别大,价格是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价格并不是决定成败的唯一因素。
随着低价小米的到来,改变做可穿戴设备的视角也未尝不可。
作者曾在文章《宠物,可穿戴设备的利基市场》中表示,宠物是可穿戴设备的另一个巨大市场。
在传统手机厂商全面进军可穿戴市场之前,抓住机会在宠物市场形成品牌效应,可以大大提高其对小米的反应以及冲击其他手机厂商的能力。
手机领域的老人和儿童市场一直是空缺的,在可穿戴市场也是如此。
对于可穿戴厂商来说,将产品的受众从普通人群转变为特殊人群甚至宠物,不仅是产品视角的转变,也直接将其竞争领域从红海转变为蓝海。
就目前的形态来看,手机厂商纷纷进军可穿戴市场。
从财力和创新能力来看,未来可穿戴设备的主力将是手机厂商,而专业可穿戴厂商注定只是配角。
宠物和老年人和青少年市场对可穿戴设备的需求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过,这里不再重复。
总而言之,这些市场对定制化的要求比较高。
同样,价格也不会像普通可穿戴设备那么低。
对于产量和销量都不是很高的可穿戴厂商来说,在这里努力比拼价格更重要。
有获胜的机会。
以设计为基础,以美征服用户。
小米的产品从来不注重工业设计,大部分产品只能用丑来形容。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其他手机生产的智能手环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初创公司,这意味着小米是大多数可穿戴设备制造商的最大竞争对手。
扬长避短,工业设计是小米的性价比软肋。
以智能手环为例。
对于一款24小时佩戴在手腕上的产品,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好看的设计。
如果手机可以放进口袋,那么智能手环就无时无刻不在“炫耀”。
产品。
我们经常通过别人的穿着来判断一个人的品味,而智能手环就像手表一样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喜好。
不得不说,相比手机,我们更看重可穿戴设备的设计而不是性价比。
作为一款本身价格不是很高的产品,设计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
通过设计吸引一批粉丝,比通过超高性价比吸引用户更稳定。
可穿戴设备既实用又美观,我们从来不缺乏制造标准。
我们缺少的是深思熟虑的设计。
与国外科技元素较强的产品相比,用中国思维设计出包含更多元素的产品也能满足很多人的胃口。
平台化、形成产业联盟 只有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可穿戴设备才能更具竞争力。
在大厂商主导的手机市场,很多小企业借助阿里操作系统、百度云ROM等平台,仍然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在缺乏寡头的可穿戴市场,产业联盟的组建更符合中小企业、创业公司的发展趋势。
百度dulife平台为众多可穿戴产品提供了良好的云平台,为用户打造了更符合其产品需求的完整健康体系。
相信类似的平台还会越来越多。
互联网巨头基于自身优势,不会放弃这个市场。
为可穿戴设备厂商搭建平台,应该是他们比较可行的合作模式。
同样,传统手机厂商也一定会打造自己的云服务平台。
当产品无法全面覆盖的时候,他们肯定会采取开放的模式来吸引其他可穿戴厂商的加入。
对于实力尚弱的可穿戴设备厂商来说,必须积极加入平台,避免单打独斗,才能应对小米的冲击。
你搭台我唱戏本身就是一种双赢的合作。
可穿戴厂商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主动出击,组建相应的产业联盟。
虽然手机厂商和专业可穿戴厂商对智能手环的定义不同,但智能手环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可穿戴产品,对于专业可穿戴厂商的生存尤为重要。
是全力以赴与小米大战,还是换个角度灵活取胜,值得很多可穿戴厂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