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创业者,你们前面的路很危险

时间:2024-05-22 15:21:17 科技赋能

我想提醒可穿戴设备创业者,可穿戴设备的普及程度与日俱增,创业风险不容忽视。

可穿戴设备已成为近年来TMT创业的热点之一。

不难发现,在MWC大会上,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产品备受追捧,而Apple Watch的高调亮相,让这一领域顿时升温。

当然,我们不能只看表面风光。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创业所涉及到的风险。

首先是生产周期问题。

这些问题很常见,但也很关键,企业家应该有计划。

据我了解,目前此类项目几乎都存在延迟交付的问题。

在这么小的空间里,不仅要装进处理器、内存、电池、传感器、天线等必要的部件,而且外观也必须时尚、精致。

想想生产过程的要求有多高。

事实上,可穿戴设备量产前的调试过程是非常费时费力的。

目前,许多可穿戴设备企业家利用众筹来筹集资金并向支持者承诺奖励。

如果以后无法兑现这些承诺,创业者应承担支持者和众筹平台的经济或名誉损失。

为此,延迟交付将迫使公司陷入双重违约纠纷,而众筹支持者作为最忠实的种子用户,将“从粉丝变成黑粉”,这对公司后续发展十分不利。

创业者在筹集资金时,应对相关设备的生产周期进行合理预估,不应为了快速获得所需资金而轻率做出难以兑现的承诺。

其次是知识产权问题,特别是专利权问题。

这有两层含义:第一,缺乏专利保护的创新技术很容易被大公司复制或模仿;第二,缺乏专利保护的创新技术很容易被大公司复制或模仿。

其次,侵犯其他制造商的专利权可能会导致诉讼。

企业家要尽力保证自己不吃亏,不犯规。

第三,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存储也存在边界。

目前可穿戴设备主要涉及娱乐、运动、健康等,根据创业方向的不同,信息采集的范围也有所不同。

企业在收集信息时要“三思而后行”,不应该收集的信息不要碰。

另外,应特别注意信息存储,避免因信息泄露而被追究法律责任。

不仅如此,可穿戴设备还存在被官方认定为窃听设备并禁止生产的风险。

根据公安部等三部委的规定,如果相关产品除录音、录像等功能外,还具有“隐蔽”、“微小”、“无明显提示”等特点,开办企业可能会受到质量监督部门和工商部门的监管。

如果行政部门认定为“非法生产、销售窃听摄像器材”,将给予停业、罚款等处罚。

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涉嫌“非法生产、销售特种间谍器材”,追究刑事责任。

对此,该领域的初创公司应特别关注。

最后想说的是,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的创业者在启动项目之前一定要了解获得相关资质的难度。

一些与移动医疗相关的可穿戴设备可能被视为健康管理软件或被归类为二类医疗设备。

对于第二类医疗器械,国内目前的管理模式是注册制。

此类可穿戴设备的创业者在开发产品时,应积极向相关部门申请注册,并认真开展临床试验。

从目前的行业现状来看,国内可穿戴医疗器械厂商很少申请医疗器械许可证,且此类设备的数据准确性受到不少质疑,结果也没有得到专业医疗机构的认可和采用。

对此,创业者最好根据各自产品的实际情况,及时与监管部门沟通,以获得相应的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