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到智能硬件创业的热潮,很多人都会说:这是硬件创业最好的时代。
是的,很多互联网巨头都在寻找硬件实现,也有很多科技巨头开始单干。
各路VC也在不断寻找“能盈利”的创业项目。
一直支持和服务企业家的李开复在刚刚过去的《盘谈》上也表示:对世界做出最大改变的人就是企业家。
这再次助推了创业浪潮。
活着就是要改变。
想要驾驭创业浪潮,创业者必须在出发前做好规划,这样才有更大的机会到达彼岸。
我建议创业者在前期组建团队的时候,多花点时间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这会比后期花时间去扯皮要划算得多。
1)首先,你必须记住:合作伙伴不是你的执行者,而是你的补充者。
他们可以做你做不到的事情,拥有共同的梦想是促进合作的关键。
2)合作伙伴可以来自于工作中积累的人脉、行业内的各种聚会和交流、自身对外宣传吸引的人、朋友圈的介绍等。
3)双方要明确自己的“底线”,详细讨论合伙企业的规则,明确讨论利润分配原则,对合作问题形成明确的看法,并与合伙人协商直至双方接受。
4)除非适合度、匹配度很高,否则千万不要找同一圈子的人或者非常好的朋友。
很难保证你们以后不会闹翻。
高楼拔地而起,选择好的基地是想法更好实施的基础。
业内人士都知道,北京和深圳代表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智能硬件产业聚集地。
对于这两个城市的智能硬件创业者最大的区别,相关人士表示,北京和深圳就像一群懂软件不懂硬件的人和懂硬件不懂软件的人。
北京可以更好地与资本层面联系,深圳可以加强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
深圳在硬件资源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大多数零部件工厂都位于深圳,而其他地区的工厂并不像深圳那么成熟。
富士康虽然在北京也有几条生产线,但产能不如深圳。
曾有人评价深圳:如果深圳的一家企业绕其五公里画一个圆,就能打通设计、手板、制模、打样、生产、包装的全产业链。
”这也体现了深圳对产业链资源的整合。
能力,在智能硬件创业的道路上,北京很难离开深圳发展。
当然,创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类型选择合适的基地,不一定要选择深圳或北京发展。
。
如果你有一个好的想法,你一定要尽力把它变成一个好的产品。
小米对智能硬件产业链的投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就像几年前的腾讯一样,小米已经成为硬件时代的颠覆者。
硬件市场因为小米的介入,在玩法上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小米七字诀:专注、完美、口碑、速度。
似乎在硬件界所向披靡,引起了其他厂商的恐慌。
将想法转化为产品是一个必须谨慎完成的过程。
首先,创意必须顺应潮流、有合适的渠道、能够落地。
其次,在创意产品推出初期,创业者可以借鉴“专注、完美”的精髓,集中精力寻找痛点,完善这个功能,让价格真正接地气,市场自然也会随之而来。
设计时,“需要有一些远见,成品应该比样品更好”。
要高于用户的期望,这样才能依靠大规模工厂出货量生存,谋求快速发展。
供应链供应商管理及产线资源跟进。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供应链问题。
我在这里简单补充两点。
首先,创业者永远不要完全依赖你的供应商,否则他们分分钟都会给你带来麻烦。
最近,索尼的相机芯片缺货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截至4月份,最高级别的客户只能满足50%的需求,导致雷军等中国手机老总排队前往日本索尼购买传感器。
所以最好寻找更多的上游供应商。
其次,对于刚刚接触智能硬件的人来说,寻找供应链资源最便捷的渠道就是阿里巴巴。
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最好的代工厂和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不需要在阿里巴巴上招揽业务。
还是要利用自己的人脉去拜访各家,跟各家谈判才靠谱。
虽然因供应链原因导致智能硬件延迟的案例很多,但没必要把供应链想象得那么困难。
做好安排、完善应急预案还是没问题的。
在产品推出之前,除非你有特别强的软件开发和营销能力,否则还是建议趁势而上,想办法依靠巨头来获得知名度,节省大量的研发或营销费用。
比如现在最常见的就是利用微信、百度、阿里巴巴生态系统、小米产业链以及最近的腾讯开放平台TencentOS来快速让消费者熟悉起来,而且如果价格接地气的话也是可以的。
靠大规模工厂生产来生存。
完全可以自主发展。
趁势而为,也是智能硬件初创企业的一条出路。
请记住,硬件只是一个载体,软件控制着所有智能硬件的数据。
未来10年的智能硬件将以软件为主。
如果你想在创业过程中筹集资金,你必须遵守游戏规则。
整个VC行业的规则是:让你描述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并给你足够的资金来实现这个目标。
这个目标通常是一年到一年半之内。
作为一名企业家,你不需要告诉投资者你的长期抱负。
互联网的资本格局正在快速变化。
您希望投资者知道他们投资的资金在不久的将来(例如 18 个月内)会发生什么情况?你会得到什么?或者帮助你科学地解决一些问题?最重要的是,企业家是真实的人。
比如,雷军早期做天使投资时,主要投资的是自己人脉中的一级熟人、二级熟人。
时代再好,也需要英雄;建议再好,也需要执行者。
有多少智能硬件创业者能够在这波浪潮中生存下来?这些都需要时间来检验。
建议刚刚起步的创业者理性对待眼前的所谓机遇,在起航前做好最坏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