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BAT主攻可穿戴,创业者前途堪忧

时间:2024-05-22 20:08:58 科技赋能

百度发布Duwear后,腾讯TOS+战略将手表列为重要组成部分,阿里巴巴YunOS网站也悄然推出了智能手表产品概念图。

在智能手机市场鲜有作为的BAT,在可穿戴领域又上演了一场好戏。

Apple Watch推出后,Android在智能手表市场明显下滑。

然而在国内市场,Apple Watch 还没有完全成熟,谷歌的 Android Wear 更是望尘莫及。

尽管有雄心勃勃的创业者不断行动,但智能手表系统的质量仍然不足。

互联网巨头的系统级布局或将改变智能手表的现状。

系统规划首先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经过两年多的发酵,可穿戴产品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智能手环产品。

智能手表的市场存量依然不那么乐观。

如今的智能手表市场就像一个池塘,可以满足鲶鱼的生存需求,这对于Ticwear这样的初创公司来说恰到好处。

但 BAT 的规模与鲨鱼相当。

想要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就必须解决一系列影响智能手表普及的因素。

1、产品质变。

在Apple Watch推出之前,来自深圳的山寨产品就已经在淘宝上热销。

在联发科等解决方案的支持下,深圳电子厂商生产了大量假冒或仿冒的智能手表产品。

这些产品虽然粗制滥造,在设计上抄袭或借鉴国外知名产品,并采用修改后的Android系统,但在价格上具有优势,成为可穿戴创业者的绊脚石。

联发科一直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但从未控制产品质量和标准。

在手机时代是如此,在可穿戴领域仍然如此。

与去年同期相比,BAT要成熟得多。

百度去年发布的免费智能手环解决方案获得了多家硬件厂商(包括OPPO、TCL)的支持。

阿里巴巴的YunOS吸引了很多小众手机品牌。

对于智能手表产品,BAT需要以系统的名义招募硬件厂商,并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我们不希望智能手表迎来又一个山寨时代。

迫使山寨者“为善”,让创业者“光彩”,或许是丰富产品数量、提升产品质量的最快途径。

2.系统兼容性。

由于一系列原因,Android Wear平台的智能手表尚未在国内上市。

Apple Watch仅兼容自家的iOS系统,这成为国产智能手表系统的机会。

为此,笔者专门询问了淘宝上MOTO销量前三名的店主。

超过90%的买家选择刷中国版Ticwear系统,其中一半以上是iPhone用户。

对于BAT来说,既然想在系统上做文章,就必须解决系统兼容性问题。

从目前来看,Ticwear虽然不被大多数人熟知,但却是智能手表系统中的佼佼者。

除了中文版系统之外,对iOS的支持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Apple Watch产品流行之前,许多苹果粉丝都是Android手表的潜在用户。

无论是Duwear、TOS还是YunOS,如果想要获得大量用户,就必须解决与Android手机和iPhone的兼容性问题。

3、应用数量丰富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Apple Watch的第三方应用数量已经达到上述水平,成为相比Android Wear的最大优势。

然而,国内智能手表号称兼容Android穿戴应用,但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开发环境。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版图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腾讯体系,一个是阿里巴巴体系。

百度的优势在于搜索和语音识别。

这给BAT带来了快速丰富其应用体量的最大优势。

尽管智能手表的电池续航时间一直受到诟病,但几乎没有人将智能手表视为普通的计时工具。

智能手机还没有解决每天充电一次的问题。

如果应用足够丰富,续航绝对不是用户购买智能手表的最大因素。

巨头进入市场,必然会发生三个变化。

在互联网领域,BAT接触过的产品走到哪里都几乎死了。

如今三人相继在可穿戴领域发力,必将对原有市场产生决定性影响。

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

1.谷歌可能会错失中国市场。

由于谷歌服务的限制,Android Wear一直无法进入中国市场。

尽管谷歌多次表示愿意重返中国,但有传言称下一版Android Wear将支持中文。

如今BAT介入,谷歌可能再次错失中国市场。

首先,就谷歌服务而言,自2016年谷歌退出中国以来,这些服务对于国内用户来说已经失效。

其次,Android Wear并没有赋予厂商除了表盘之外的更多权利。

三星和华为都已经表达了不满。

第三,BAT基于Android或YunOS的手表系统将与自有移动互联网应用深度融合,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用户没有使用原生Android系统的习惯。

即使Android Wear选择继续开放,进入中国的也只是Android,与谷歌无关。

2.企业家担心黯淡的未来。

当 Duwear 首次透露这一消息时,Ticwear 背后的团队深感担忧。

当BAT在此布阵时,创业团队的未来并不乐观。

尽管Ticwear已经进行了两轮融资,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应用方面,主要资源仍然来自于Android Wear应用的兼容性,难以吸引第三方开发者。

在交互方面,语音交互是大势所趋,BAT在语音识别技术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在数据处理方面,创业团队没有足够的实力将智能手表采集的心率、运动数据转化为服务。

BAT 的情况并非如此。

另外,在宣传、包装和用户吸引方面,创业团队显然与BAT不在一个水平上。

当然,对于创业者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被巨头收购。

3、产品形态发生变化。

无论是谷歌还是苹果,可穿戴设备实际上都是其生态链的进一步拓展。

虽然国内互联网也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生态系统,但可穿戴设备还没有被纳入很多生态链。

BAT参与后,情况将会大不一样。

错过了智能手机的BAT显然不想再错过可穿戴潮流。

无论是生态还是平台的名义,智能硬件的产品形态都将发生改变。

首先,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方面,智能手表产品比手机更加便携,在移动支付、旅行、社交等方面具有深厚的潜力。

其次,未来移动互联网肯定会增加感知。

百度钱包的“用心支付”理念令人兴奋,而智能手表是目前最好的感知载体。

第三,BAT是国内大数据应用的集大成者。

但大数据缺乏用户的生理数据,比如运动量、心率等,如果加上这些数据,无论是社交、电商还是搜索,都会变得更加人性化。

改变。

总而言之,在BAT手中,可穿戴设备绝不仅仅是一个查看时间、运动水平、心率、充当手机配件的娱乐工具。

它们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有理由相信,BAT之后,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绝不会坐以待毙,可穿戴系统或将引发又一轮竞争。

可以预见,如果一款优秀的操作系统诞生,国内可穿戴市场将迎来更加理性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