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每天都在鼓吹智能硬件、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但创业团队在这种趋势下过得怎么样呢?智能手环、智能手表、VR在不同时期成为众人瞩目的宠儿,也遭遇了相同却又不同的命运。
如果说智能手环代表过去时,智能手表代表现在进行时,那么VR可能代表未来进行时:智能手环的时代已经过去,后来者的机会微乎其微;智能手表处于持续紧张状态,但Apple Watch占据主要市场; VR正在兴起,它有望成为下一个现象级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但没有人敢说它会成功。
如果我们从前人的故事中学习,我们也许能够让我们的后人更接近成功。
过去时,小米智能手环横扫千家企业。
创业者很少有机会。
手环堪称第一波现象级智能硬件产品。
Fitbit 是世界上最畅销的手环。
其股价近期上涨良好。
分析师认为,Fitbit将在2020年实现全球快速扩张。
仅次于Fitbit的是小米手环。
截至年底,小米手环最终实现年销量1万只、年营收10亿,稳居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第一。
但是,美丽的数字仅止于此。
腕带领域的创业者很少有机会。
2017年,小米智能手环上市,售价79元。
用“尸横遍野”来形容智能手环行业并不为过。
死亡的创业团队数量难以计算。
智能硬件孵化平台太火鸟CEO雷海波曾向记者坦言,在小米手环推出之前,太火鸟孵化的一款智能手环在淘宝上进行众筹,几天之内募集金额不断增加。
破百万,却被小米手环打了个措手不及。
近一半的众筹用户前来退货。
现在智能手环团队已经不复存在了。
Bong是国内一支在低潮中幸存下来的智能手环团队。
他的故事很有代表性。
创业者故事奉的成长之路:在受到小米和苹果的攻击后,离开阿里巴巴后,谷大宇带着四个人第一次做智能硬件,花了八九个月的时间设计了第一代产品。
这是奉。
起源。
也许你对谷大羽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你应该听说过“来王”这个名字。
这是谷大宇在阿里巴巴时开发的社交工具,仅比微信晚了4个月。
可惜“礼尚往来”并没有起飞,古大羽也很少承认失败。
这位五天五夜学会Flash的“大师”,曾在广告行业打拼过。
正是他在接触媒体时设计了悬挂在出租车座位上的互动屏幕。
2019年10月,Bong的第一代产品在点名期间众筹。
10多个小时内,手环全部售空。
这个“惊喜”差点让奉俊昊“跳票”。
眼看着承诺给用户发货的时间到了,深圳工厂的合作伙伴突然打电话来,哭着说:“工厂出了问题,很多第一代机器都要返工。
”当时的产业链对于他们来说确实还没有准备好。
幸运的是,只有少数用户要求退货。
为了感谢这位天使用户做出的承诺:未来,每一位“天使”都可以免费获得每一代新一代Bong产品。
但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随着小米手环的到来,无法将成本价降到79元以下的团队收到了“死亡通知书”。
供应链和研发成本的快速控制成为对创业团队的考验。
主要方面。
奉二代产品也被迫售价99元,而奉一代产品众筹单价为99元。
2019年4月,奉俊昊的两款智能手表在淘宝众筹,预售三天就达到万元。
但四天后,Apple Watch 正式发布,Bong 团队却比之前平静了。
小米手环问世时,Bong 有一个代号为“抓马毛”的内部项目,而当 Apple Watch 出现时,他们又定了一个代号为“火车皮卡”的项目,这意味着这两款产品已经很好地教育了市场。
让大众了解智能手环、智能手表。
创业团队要做的就是乘东风。
Bong或许是个例外,但从这个团队的成长轨迹中可以看到的是中国整个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的创业趋势。
记者观察智能手环的未来在哪里。
戈壁创投合伙人徐晨表示:“智能手环是否会长期存在,还是会作为过渡产品逐渐被淘汰,还存在一个问号。
”从近两年的发展可以看出,智能手环一直主打健康监测功能:计步、睡眠。
用户放弃率非常高。
主要原因是数据监测不准确,数据监测到了却不能给身体带来明显的改善。
没有刚性需求,出货量就无法增加,硬件成本就无法降低,利基市场就无法发展。
具有应急响应、投影、情绪管理等功能的智能手环并不被用户接受。
就连Fitbit也有相对较高的用户忠诚度。
高先生的社交圈子发展得并不好,手环也成了手机的配件。
在徐晨看来,智能手环面向的是大众消费者,价格是这个行业的主要驱动力。
小米手环也证明了这个行业就是渠道战和品牌效应。
在这种低价周期中,小型创业团队很难生存。
只有依赖小米、华为、OPPO等手机厂商生态系统的手环才能生存。
近日,魅族发布了智能手环bong2P,售价79元,与小米手环竞争。
使用魅族Note3购买仅需60元。
是的,这款手链是古大羽团队设计的。
这给魅族多了一个获取用户数据的入口。
奉俊昊跳上了魅族的船,获得了更多的销量和媒体曝光度。
雷锋网总经理谢天地认为,经过两年的发展,手环的成本和产能已经不再是问题。
在深圳工厂,30至40元的智能手环很容易量产。
问题在于获得正确的产品。
此外,智能手环也可以走深圳工厂可穿戴厂商的路。
“对于智能硬件行业来说,利润和规模本质上是矛盾的,并不意味着不爆发就无法生存。
外贸、礼品、定制等市场都在冰山之下。
”智能手表到底是低端还是高端?现在结束?合作还是单独行动?与已定局的智能手环相比,智能手表的未来仍充满变数。
“脱离手机独立发展,才是智能手表真正的出路。
”大多数真正踏踏实实做智能手表的创业团队都会认同这个观点。
不过,“除非智能手表能够成为VR的入口,否则它只会像蓝牙耳机一样成为手机的配件。
”徐晨的观点或许只是一种观点,但确实解释了为什么VC不青睐智能手表行业。
一个原因。
创业者故事低端路线:儿童手表成为市场 “蓝牙手表有走向低端的趋势,可以在礼品市场和海外零售方面做。
但高端安卓手表卖不出去,主要是缺乏粘性。
有“表哥”之称的余文杰坦言,目前智能手表市场并不乐观。
早在年底,余文杰创办的欧服手表就宣布总出货量突破60万台。
其RWATCH品牌月出货量超过2万台,其ODM(Original Manufacturing)产品型号超过30万台,其ODM客户U WATCH号称国内电商和跨境电商智能手表出货量第一。
“我们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实现了收支平衡。
”余文杰告诉记者,做ODM可以让他们回款更快,从欧芙手表的定位就可以看出,余文杰针对的是各个细分市场,而且是两个市场。
儿童手表和老人手表是他最看好的两个市场,2017年儿童智能手表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时也开始出现竞争激烈、价格不断被拉高的问题。
向下。
在京东搜索关键词“儿童手表”,结果既有袁氏小天才,也有各类小品牌智能手表。
在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今年第四季度发布的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排名中,“小天才”(步步高旗下品牌)儿童电话手表以70万台位居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第五位。
据此前媒体报道,截至今年10月底,白牌儿童智能手表市场参与者已近百家。
高端路线:与传统手表厂商并肩同行 一年前,深圳市钟表协会更名为深圳市可穿戴设备协会。
当罗西尼、天王星、飞亚达、EBO传统钟表“四大天王”宣布要做智能手表时,创业团队的机会在哪里? “智能手表不太可能作为独立产品存在,随着传统手表厂商的集中,小型创业团队的机会并不大,寻求与传统厂商的合作是更聪明的方式。
”徐辰说道。
今年早些时候,国科电子与罗西尼联合发布了一款智能手表新品,这也是智能手表行业与传统手表行业的首次跨界合作。
“传统手表制造商在供应链、成本控制、设计加工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
”用国科手表CEO徐鹏的话说,智能穿戴并不是从石头里跳出来的高科技孤儿。
他们有一个家。
“在讨论手表的设计和系统升级时,我们与罗西尼团队进行了不下七八次的旅行。
”双方不仅需要整合产品,还需要整合销售渠道。
目前,罗西尼在全国设有多家专柜。
这款产品可能是导购们接触的第一款智能手表。
导购人员的培训、专柜的装修等都需要双方进一步融合。
对于传统手表厂商来说,智能手表的影响远远超过石英表对机械手表的影响。
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今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表销量为1万台,而传统瑞士手表出货量为1万台。
这是智能手表销量首次超过传统瑞士手表。
去年11月,LVMH集团旗下瑞士手表品牌泰格豪雅与英特尔、谷歌联手发布了一款智能手表。
经过试水,泰格豪雅智能手表预计今年的销售额为4万至5万元。
英特尔还在瑞士建立了一条生产线。
不过,这一尝试并没有激活用户对智能手表的关注,因此传统手表厂商的智能化转型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记者观察发现,自主智能手表更有前景。
“今天热闹,明天美丽,今晚残酷。
”余文杰总结了智能手表的未来。
在智能手表投资者眼中,儿童智能手表不应该是智能手表的全部。
徐晨并不看好智能手表走低端路线。
他认为,“智能手表的产业链成本已经降到了一个较低的水平,如果再低的话,可能会像智能手环一样进入低价周期。
所以,这个行业很有可能之前就已经变成了红海。
” “从全球市场来看,智能手表的增长势头并未减弱。
4月6日,财经网站MarketWatch报道称,Fitbit新款智能手表“Blaze”在电商网站亚马逊上的销量比苹果Apple Watch还要好。
Fitbit表示,0.95美元的“Blaze”3月份出货量超过10,000台,超出了公司内部预期。
不过,国产智能手表还没有像小米手环那样普及。
业内普遍认为,智能手表如果要作为独立的终端而不是手机的配件,最需要克服的瓶颈就是功耗和数据准确性,或者增加功能。
比如,老年人手表的市场需求不再局限于定位,还关注能否测量血压、检测跌倒等功能。
但目前这些突破还无法实现。
好消息是新的传感器可能会带来新的机遇。
余文杰透露,他们目前正在与华为合作开发一种降低功耗的技术,主要基于物联网。
如果能用在智能手表上,将大大提高电池续航时间。
目前测量心率的传感器已经成熟,下一步还要等待血氧、血糖等传感器的成熟。
但小型创业团队仍然无法与苹果等大公司竞争,只能跟随。
未来,VR(虚拟现实)创业项目受到资本追捧,巨头想要垄断大局。
在智能手环日渐式微的同时,近两年经历爆发式增长的VR产业,可以像智能手机一样承载大量的应用、连接平台和内容。
开发商、设备、硬件和服务备受资本追捧。
资本市场的繁荣直接带动了产业领域的创业热潮。
国际上,Facebook旗下的Oculus Rift、HTC旗下的Vive、索尼旗下的PS VR、三星Gear VR等已逐渐成为主流。
国内阿里巴巴、腾讯、乐视、小米等纷纷投资布局。
最早从事VR研发的初创公司都是在拿到融资后,接替你的位置。
更多不知名的初创公司面临着尚未普及的消费市场,进入市场后不断烧钱。
与此同时,硬件制造质量参差不齐、软件内容匮乏、核心技术薄弱、山寨产品等问题也制约着VR产业未来的发展。
以现象级产品为使命的VR会成为智能硬件的下一个趋??势吗?创业者故事 资本寒冬:错过了三个月 错过了一年 VR已经被资本市场“催熟”了。
在没有直接击中痛点的应用场景之前,大多数创业团队都是用极客之心、创客之眼,怀着宏大的想法。
理想坚持做VR。
“摸着石头过河,踩着陷阱,逼着自己变聪明。
”这是宋安(化名)对自己创业经历的总结,他早在2010年就投身VR/AR领域,是行业的领军人物。
作为早期创业者之一,他开发的产品曾在CES上展出,并在Kickstarter上成功启动众筹。
公司成立四年来,经历了VR从被行业忽视到行业蓬勃发展的过程。
它熬过了资本寒冬,但也错过了VR行业的VC投资热潮。
“有很多风险投资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已经与我们接洽。
”宋安告诉记者。
今年5月,有投资机构与该公司签署投资意向书,要求该公司不得接触其他投资者,同时对该公司的财务、产品和员工个人信息进行调查。
兴奋之余,宋安租了新的办公地址,购买了办公设备,准备扩大量产。
三个月后,原本承诺投资的VC告诉宋安,投资出了问题。
无奈,宋安只好腾出办公地址,变卖一切能卖的东西,带着团队回到人潮拥挤的商住楼。
不幸的是,这三个月也是VC投资的热潮。
此后,七八月份的股市动荡以及连续十多个月的经济低迷,导致投资者放缓了投资步伐。
虽然在资本寒冬中,VR、人工智能领域依然活跃,但随着互联网巨头的布局,VC对VR的投资回归理性,宋安也不得不承认自己错过了最好的融资机会。
“VR创业正在蓬勃发展,项目会越来越多。
浮出水面的只有少数,大部分都死了。
现在巨头参与竞争,小创业者更难以抗拒。
”融资仍然是创业者的首要任务。
记者观察发现,技术红利阶段显示内容仍是短板。
“未来两年VR仍处于技术红利阶段。
只有大量成熟的硬件设备出货后,内容才会有载体。
如果想要盈利,硬件变现的手段会更直接,目前出货量最大的是VR手机盒子。
”大鹏VR首席战略官张莉告诉记者,大鹏VR的新产品目前,一机多用机正在淘宝众筹,截至4月14日,原计划众筹20万元的产品已众筹1万元。
灵境CEO张树斌也告诉记者:“硬件本身可以卖钱,但内容还需要一些时间。
”张树斌告诉记者,灵境虽然没有盈利,但由于专注于硬件,公司一直都有收入。
专注于硬件研发的厂家虽然可以销售设备,但硬件设备仍然存在质量不稳定、技术实力薄弱、缺乏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等问题。
在张莉看来,硬件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现在不好的中低端价位的VR未来可以改进,就像你从三岁起就无法使用手机一样。
几年前的今天。
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国内VR硬件开发商的融资额已占整个VR行业的51.9%。
可见,在VR行业发展初期,VR硬件设施的更新迭代最受投资者关注,也最受投资者关注。
最具竞争力的行业。
当然,VR消费市场很难扩大。
除了硬件体验不足之外,VR产业链下游内容的少得可怜也是制约VR发展的原因之一。
“游戏、电影、应用是VR内容的三大类别,也是行业内前景看好的板块。
乐视、爱奇艺、索尼、暴风科技等企业都在利用自身资源布局VR生态圈未来,内容厂商可能会占据主导地位,硬件都是免费赠送的。
”智帽科技创始人魏荣杰表示,与单纯专注于硬件或软件的初创公司不同,互联网巨头大多布局VR全产业链。
涉及硬件、软件、内容、平台、投资、发行等各个环节,并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源构建生态闭环,更多企业的参与也让第三方机构有机会看透整个VR。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为15.4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56.6亿元,全年市场规模预计为15.4亿元。
1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