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虚拟现实仍不成熟,距离颠覆还有多远?

时间:2024-05-22 13:03:11 科技赋能

近期,虚拟现实(以下简称VR)领域蓬勃发展。

首先,《纽约时报》与VR结缘,让技术变革的光芒照到了传统媒体人的头上。

随后,以众筹起家的VR公司Oculus成为估值超过10亿的独角兽公司。

在一片祥和欢乐的“安利”声中,笔者不禁想给VR离颠覆还有多远泼冷水。

VR遇到的问题。

内容由两个层次组成:音量和沉浸感。

这几年,各种魔镜纷纷推出,着实让VR火了一把。

不幸的是,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

用户购买了魔镜,却发现可看的资源很少。

相反,色情行业却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于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只有屌丝默默戴上魔镜,平日却把它扔到一边。

当年,Android手机凭借应用分发市场的完善而迅速占领市场。

在早期的3G门户时代,手机在下载应用程序之前需要匹配型号,否则只能去论坛下载。

在硬件飞速发展的今天,内容是决定用户迁移的关键因素。

今年3月,YouTube宣布支持全景视频上传和拍摄。

10月,Next VR尝试直播NBA比赛,解放失败者的双手。

另外,VR的关键是沉浸感。

根据Digi-captial发布的标准基准指标,高视场角(FOV)和高分辨率可以提供更好的虚拟现实体验。

让用户感到舒适的最佳视野(对角线)是度数,最佳分辨率是单眼 x 视网膜分辨率。

同时,在虚拟世界中,出色的位置跟踪(用户移动或环顾四周)和低抖动(当然,头部快速移动时虚拟物体可以平滑滚动)对于用户体验极为重要。

最好的 VR 系统适合室内空间。

技术。

日前,Magic Leap 的鲸鱼刷爆了朋友圈。

但随后,蚂蚁视觉科技回应称已实现“复眼光学技术”,并指出Magic Leap在分辨率和光场显示方面存在弱点。

虽然蚁视科技的回应有些酸涩,但说的也是事实。

鲸鱼演示采用CG特效。

就增强现实(以下简称AR)而言,其主要过程是光场采集、计算、光再现三个步骤。

虽然Magic Leap的关键技术是在没有人眼追踪技术的情况下还原四维光场本身。

理论上,光场还原效果与现实世界相同,但其实际显示效果受到LED/LCD的限制。

这个瓶颈也困扰着VR。

人眼成像的原理是,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后,通过晶状体等器官折射到视网膜,在视网膜上转换成电子信号,然后传输到大脑。

我们的镜头会跟随眼球的运动并自动对焦。

当VR中显示的物体无法实现近大远小的聚焦,并且我们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无法与内耳的反应机制平衡时,大脑就会从感官接收到相互矛盾的信息,从而引起运动疾病。

由于LED/LCD成像像素和像素渲染的限制,VR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品牌。

抛开已经在售、众筹的各种眼镜不说。

目前,根据最新调查,用户似乎更倾向于索尼 Playstation VR 和三星 Gear,而不是 Oculus。

让我们将其与智能手机早期的困境进行比较。

各种手机品牌混乱,山寨机和品牌机并列,经销商之间存在价格差异。

最重要的是,无论品牌如何宣传,用户对手机的配置始终漠不关心。

直到小米的出现。

“发烧换发烧”的口号给了用户足够的面子,让他们觉得之所以购买小米手机,是因为懂手机。

当然,小米的终极绝招是“对标”。

即使销售人员谈论手机的配置、芯片、屏幕、操作等因素,也不像跑分那么直观。

有句话说,一流的企业卖的是标准。

如今,虚拟现实标准尚未确定,这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困难。

使用场景有限。

人的一生无非就是生存(嗯,我说的是工作……)和生活。

PC和手机在工作和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它们拥有如此高普及率的原因。

同样,VR/AR要想普及或者说所谓颠覆,就必须对工作、生活场景有很高的渗透率。

但目前VR的使用场景有限,主要是室内和某些特殊行业。

试想一下,如果你在地铁上戴了魔镜,下车的时候可能连出站都出不了。

至于原因嘛,仔细想想吧。

另一方面,如果用户戴着VR眼镜坐着不动,而屏幕在高速运行,内耳的反应机制会刺激大脑,导致呕吐。

因此,一些厂家采取的方法是让佩戴者不断运动。

这样做也会占用空间。

综上所述,笔者最后想谈谈现在流行的VR/AR。

在我看来,VR/AR通过创建虚拟环境来带来沉浸感。

VR/AR的本质是工具载体。

但就刀架的发展而言,有两个趋势:生产材料的使用减少,以及用户提供的动能减少。

过去,我们需要一堆煤来驱动蒸汽机。

现在,我们只需要一些化学元素来为核能提供动力。

过去,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精力进行农业生产。

后来我们只需要操作几个按钮就可以了。

未来,我们可能只需要用眼睛提供光能,或者用脑力提供电波,就可以驱动更大的能量。

VR需要用户佩戴眼镜,内容需要基于显示器或手机,而AR需要采集、计算和还原设备,导致使用场景有限。

VR/AR将是下一个趋势,但如果VR/AR无法摆脱设备的限制,无法更轻松地驱动,那么VR/AR的终结可能只是一种娱乐方式或特殊行业的工具,而它不会成为颠覆生活的工具载体。

另外,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主要是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感官传递到大脑,然后大脑做出猜测。

外界的误导很容易导致大脑误判。

白金/蓝黑连衣裙就是其中之一。

当VR/AR技术进一步发展,甚至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交互时,希望我们不要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