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SegmentFault技术编辑马伟受访者:开源之道主创者李建生(石)来源,LinuxFoundationAPACOpenSourceEvangelist,Apache本地社区北京成员。2020年被SegmentFault、开源社评为“33位中国开源先驱”之一。关注开源的朋友一定对“石丝”这个ID不陌生。他是开源布道者李建生的化名,活跃于各种社区组织、开源会议和社交网络。作为本届OSCAR2021开源产业大会“开源文化&开源商业”分论坛的制作人,李建生先生在会前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分享了他的开源之路。十八年的开源之路和两个重要的拐点。说起Shi与开源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大约18年前。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张RedHatLinux7.3CD(RedHatLinux发行版)。),从此怀着浓厚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地投入到了后续Linux相关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似乎与很多人开始接触开源的故事相似。技术男,爱折腾,从兴趣做起,不过这条路适合18年。回顾施的职业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大学毕业11年,一直从事技术研发,2016年开始全职做开源布道。但如果你想要了解合适的开源职业,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不得不提。他自认是普通学校,出身平平。大学一毕业,他就进入一家收入稳定、世人眼中社会地位高的报社,做系统管理员。但是,他从大学就开始研究Linux,并不满足。工作中的一次偶然机会,让他接触到了红旗Linux发行版,恰逢其开源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在与红旗Linux售后工程师多次深入交流后,施受邀加入红旗Linux,正式开始从事开源相关工作。在红旗Linux工作了几年后,施施也加入了一家初创公司,依然基于开源技术做产品。然而,回顾十几年的发展经历,他用“失败”二字来形容,而这一切都源于与公司管理理念的差异。施施一直在公司倡导上游优先的理念,但一直没有被采纳。大量重复和浪费的工作让他感到极大的挫败感,于是在2015年,施施选择开启了他开源生涯的第二个故事——成为一名开源布道者。第二个故事的开头源于2015年下半年的一篇文章《为什么基于成功的开源项目的商业产品会失败?》,当时圈内有关于开源要不要商业化的讨论。本着澄清这个问题的初衷,施施将自己近10年的研发经验融入其中,并发表了一篇经典文章,被圈内资深人士转发传播,受到广泛关注.对于余氏来说,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启迪。在写了十几年技术博客后,施施开始转型,“开源之道”(http://opensourceway.community)诞生了。他离开了研发职位,开始全职传播开源。他的博客逐渐与狭义的“计算机技术”无关,而是围绕开源社区、商业和文化展开。截至目前,已有600-700多篇文章和评论。做了近20年的开源,5、6年写了600700篇博客。然而,当我们和施施谈起“坚持”二字时,他并不认为自己对开源的执着是一种坚持,而是出乎意料的淡定——赚取收入,吸取知识,获得尊重,做人。结交形形色色的朋友,都是开源给你的宝贵财富。我选择一直留在开源世界,因为我相信自己得到的比付出的多,所以我谦虚地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没有太多选择。”从工程师到独立的开源布道者“倡导者”在外企更受欢迎。随着开源和开发者服务公司在中国的兴起,类似的岗位也在中国逐渐出现。人们将其译为“传道者”。那么从工程师到布道者,在施看来,什么是布道者?当了6年的全职独立传教士是什么感觉?他是怎样传道的?谈传道、领导力和工匠精神在施看来,做传道人的核心是两种能力——对某件事有深刻的洞察力或远见,以及领导力,比如《大教堂与集市》的作者EricSRaymond,O'reilly公司的创始人等等,他们有着与常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式,他们能够把一件事情说的非常清楚。开源圈子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工匠精神”(也叫“工匠精神”),意思是我们会努力把事情做好。当你具备了这两个条件,你就可以开始做一些布道的事情了。首先,你必须对你所做的事情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并相信它。如果你是某个开源技术或者某个项目的布道者,最重要的是你要了解这个项目的方方面面,它有什么功能,解决什么问题,谁在解决,他们是如何解决的doitdecisionmakingetc.然后是表达,你要解释清楚你想要什么。表达和传播的载体和媒介多种多样。例如,您可以撰写文章、书籍、评论、制作视频、采访、制作播客、在会议上发表演讲、与同行交流等等。我们生活的数字时代是一个加速变革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被分成了无数块。只要你愿意,就能源源不断地被吸引,比如路边的广告、令人不安的信息……在数字时代,人类最稀缺的就是注意力。使用新技术和各种算法来吸引注意力。这个时候传道人是何等的重要。他能把你做的事情表达清楚,能把意思解释清楚,然后就让人着迷了。所以在施看来,传教士对于任何组织做任何事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甚至现在这个角色也在技术化,有人用算法和社交应用数据来传播。说到独立,自律让我更自由。我没有被任何公司全职雇用。我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职业者”,但相比于“自由开源的布道者”,我更愿意称自己为“独立的开源布道者”。——“自由”之后,其实更需要一种自律的状态,跳脱传统公司的签到、考核,工作、学习、要做的事完全由自己决定。如今,诗诗依然保持着每天8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包括看书、写作、参与一些开源的东西,基本以远程在线工作为主。没有疫情的时候,他也会跑遍全国,参加各种会议和Meetup。从全职工作到独立传道,适当的改变不仅是在事业上,也在生活上——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开始运动、跑步和练习空手道,让生活更有规律,可以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一家人,偶尔接送孩子上下学,情绪和内心的波动也能得到平衡……如果问“当了6年的全时间独立宣教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也就是工作和生活进入了可以自主决定的状态。《开源之书》、《开源商业》、《社区领导力发展》等2019年微信群主,由于微信的封闭性,并未提倡微信交流的适当性。他们开始适应大众的习惯,组建了“开源图书”、“开源商业”、“社区领导力发展”等微信群。谈及这背后的初衷,施施表示:我非常热衷于交流,尊重对话精神。我在讲课或教学生时,非常渴望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或柏拉图所提倡的对话形式。其实,老师给学生讲课,或者说教自己,就是一种对话——我们交流,不理解,不理解,不认同的地方开始,深入交流。这种对话其实比单向输出要好很多,这让我受益匪浅,因为对方的视角会给我完全不同的思考,遇到挑战,然后互相学习和交流,这样最真实的东西可以谈出来,真相越来越清晰。不泛泛而谈,喜欢就某个问题深入讨论,热爱交流,崇尚对话精神——观察适合组建的微信群,气质,组织方式,运营方式这些群聊的规则遵循这些原则。三个群定位不同,但都有一个侧重点——“开源之书”微信群成立于2019年。适合给我们介绍一下:一开始,因为看了很多相关的书开源,希望与大家分享更多。许多人交流。后来因为书比较经典,参与的人也多,就带着问题来了。例如,他的问题可能是那些参与开源的人的动机是什么?或者成功的开源项目在哪些方面做得对?他会看一些书,查一些资料。这个时候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可以讨论,我们也会组织线下读书会活动。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阅读了约40本与开源强相关的书籍,如软件工程、组织、商业等,涉及面很广。我们可以统称为广义上的“开源研究”。而我在其中要做的就是制定规则。比如我觉得最有特色的规则就是不管你是谁,只要半年内不活跃群聊,就会被移除。对提出来的人来说似乎很尴尬,但相反,会得到真正读书的爱书人的认可和尊重。“社区领导力发展”和“开源业务”也类似。他们专注于不同的领域和方向,专注于社区领导力建设、开源业务等,并有自己的规则。本地开源热?真正的开源世界还是冷清的。说到开源,绕不开的就是近两年中国的开源热潮。不过,活跃在热潮中的施对“本土开源热潮”持不同看法。在他看来,目前中国的开源热潮只是受关注人数的限制。媒体、投资人、商业公司、科研院所对开源议论纷纷,谷歌的热度有增无减……但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在开源商业公司、在开源基金会等Linux、GNOME、Apache,在代码托管平台上,在技术社区里,这些开源真正发生的地方还是很冷清。真正兴奋的是,不同地区的开发者24小时都在讨论我下一个问题应该解决什么,我现在遇到什么问题……国内的环境还差得远呢。我们期待看到我们的工程师走进社区的具体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在SegmentFault等社区平台上讨论技术,提交代码到开源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