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独家专访小米手环2创始人黄汪!从小米到华米,从手环到手表

时间:2024-05-22 18:16:13 科技赋能

小米官方最近专门做了澄清。

原因是小米生态链公司华米即将推出手表产品。

不过,该消息发布后,引起外界关注的几乎所有头条都是“小米将发布首款手表产品”。

尽管小米官方郑重强调,但网友们并没有明确区分。

他们并不认为华米手表和小米手表有本质上的不同,更何况推出手表的公司是“小米手环”的制造商。

小米手环的制造商叫华米,成立于2007年,当年接受小米投资并加入小米生态链后,这家正式命名为华米的智能穿戴厂商开始为小米研发生产智能手环,并将其命名为“华米”。

“小米手环”上市后,成为小米电商平台上最受欢迎的产品:一度月销量数百万台,成为中国最畅销的智能穿戴设备。

这种成功也带来了麻烦,在小米手环取得良好的商业成功之后,站在其背后的华米也站在了小米的巨大光环之下,一旦华米不甘心只做ODM厂商,自主品牌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在刘德和黄旺看来,这个问题是理所当然的,不用担心,前者是小米联合创始人、副总裁、供应链负责人,后者是小米创始人兼CEO。

华米。

在生态链模式创建之初,小米官方和生态链企业就达成共识,这是一场集体战斗。

小米领跑,生态链企业紧随其后,共同改变中国制造业。

刘德表示,外界对于小米与生态链公司的关系有些困惑。

有的讲母子公司的关系,有的讲大机构和具体部门的关系。

“但小米和生态链公司的关系从一开始就非常直接,是一种兄弟公司关系。

这种兄弟公司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相互放大。

小米为初创生态链公司提供了品牌放大的可能性,而生态链则用产品放大小米打造新国货的愿景。

第二是品牌矩阵,刘德表示,小米生态链的模式类似于竹林——一根竹子很容易。

折叠起来能经得起风吹雨打,但从一开始就不干涉,甚至鼓励生态链公司在适当的时候建立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所以小米手环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后,黄汪认为,凭借富余的研发、时间和资金,可以探索自主品牌之路,但这对于华米,乃至整个小米生态链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是的,因为没有历史经验和过往案例可供参考,华米不知不觉地承担了探索先锋的角色。

毫无疑问,华米的自主品牌之路并不平坦。

他们斥资100万元单独举办了品牌发布会,邀请了明星联合设计师高圆圆,买下了自己的华米网,推出了完全独立的品牌AMAZFIT。

用黄汪的话说,这个自主品牌的探索没有捷径。

别人如何从头开始构建,华米也必须遵循同样的步骤。

唯一的区别是,华米已经拥有经过商业验证且成功的产品。

然而,小米光环效应的另一面也开始显现。

与“小米手环”相比,AMAZFIT品牌在各方面的表现都逊色很多。

这引发了外界的质疑。

第一,没有小米的模式,它怎么能成功呢?二是如何把握自主品牌的机遇和条件。

在回答新浪科技这两个问题时,刘德多次强调“基础市场”。

在小米生态链负责人看来,在中国的环境和产业结构下,自主打造一个新的大众消费品品牌难度极大。

不过,如果小米生态链公司在小米品牌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就能在成功后高举高位,迅速发展出独立品牌。

“公司规模50亿美元”是刘德给出的量化标准。

他认为,达到这个标准的生态链企业,意味着基础市场已经不存在问题,可以有时间、研发精力、资金去成长,并且在技术、用户、产品质量发展的同时,我们很快就建立了我们自己的品牌。

但刘德也强调,小米永远是生态链企业的参谋。

真正的作战部署必须由生态链企业来进行,指挥权永远掌握在最接近炮火的人手中。

现在,最接近枪声的人,就是华米黄旺了。

同年9月,他决定是时候建立一个独立品牌了。

黄汪表示,除了小米手环,华米还有剩余的人力和资源去开发另一条线。

另外,从团队心态来看,如果长期只与小米生态链合作推广小米品牌产品,可能会导致团队心态不同。

独立品牌可以让团队保持创业心态,对整个公司来说是一种锻炼。

对比自主品牌与小米在影响力上的客观差距,黄旺主观上认为并不难接受。

他告诉新浪科技:“打造一个新品牌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不开始做,永远不会迈出第一步,永远不会实现。

自主品牌需要持续投入和打造,而不是指望一夜成名。

”事实上,华米品牌和AMAZFIT的推出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华米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小米的生态链需要平衡、更加统一,而自主品牌则有更大的自由度。

例如,华米即将推出的手表。

如果在小米生态链下推出“小米手表”,可能需要照顾的因素会更多。

许多。

但现在,对于华米来说,黄汪拥有了全部“开火权”,而且需要考虑到的是,在华米成立之前,黄汪就已经在智能手表领域打磨多年。

“手环是24小时的设备,但手表可能只需要8小时。

月底我们会告诉你如何理解智能手表。

”黄旺说道。

此外,华米创始人黄汪还向新浪科技谈了很多关于华米的自主品牌探索、小米手环背后的思考、华米对智能手表的看法等。

他饶有兴趣,还向新浪科技透露了关于海外扩张的看法。

智能穿戴领域,计划未来3-5年IPO。

2-10月小米手环将不再难买 新浪科技:小米手环6月上市,但依然难买。

手环产能为何这么难解决?供应链的瓶颈在哪里?黄旺:和做手机一样。

我们一开始就开了五套模具,五套模具的数量大约是30万个。

这决定了你最初的批量生产规模。

那为什么一开始就开五套模具赚30万元,而不是一开始开十套、十五套,一下子就赚1万元呢?风险相对较高。

一旦一件事出错,一切都会出错。

当我们打开模具时,我们进行了修正,最后五套之后我们就修复了。

如果你同时修十五套、二十套模具,你就会一直往后推,一套都拔不出来。

是要开五套先脱模,还是要三五个月同时脱模十套?我们选择先冲出去。

大多数公司都遵循这种模式。

除了苹果之外,我敢说我会从一开始就全面推出。

其他公司做不到。

这种风险是非常高的。

如果出了问题,所有东西都会被扔进仓库。

华米还是一家初创公司,所以对于这么大的风险,它还是会采取初创公司的做法,将金额从30万增加到60万再到1万。

  新浪科技:产能到什么阶段才能供需平衡?黄旺:到八九月份,我们每月肯定能生产100万个产品。

在此阶段,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将达到一定的水平。

硬件是这样的。

与软件不同,一旦复制就完全是好的。

硬件是有良率的。

我的良率本来是60%,40%就扔掉了。

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

如果我从月产量一百万开始,扔掉四十万,那肯定不行。

从良率来看,如果慢慢爬到10000,良率会非常高,超过95%。

剩下的5%将在工厂再次进行测试,修正后即可发货。

但从一万到一万却很简单,就是简单的翻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每个月可能要生产10000台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从时间点来看,今年10月份将实现月产量1万台。

新浪科技:与第一代小米手环2相比,最大的挑战是什么?黄旺:这个产品最难的就是显示。

在亮起之前,它是完全黑色的。

如果有一个小黑框就很难看了。

我们尝试了一个季度,这个过程的成本非常高。

比如山寨产品,即使有框架,也不影响使用。

功能是一样的,但是不美观。

如今,互联网上有许多模仿者这样做。

为了让用户感受到产品设计的差异,我们实际上花了很多钱,比第一代不带显示屏的成本要高得多。

此外,腕带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尝试了大约7、8种材料,最后的一份花了大约6个月的时间。

颜色和硬度需要调整。

最难的是手链不好戴。

外壳采用软胶和硬胶包裹。

我们也是业内第一个推出它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人这样做过。

解决了第一代用户的痛点。

颗粒不会轻易脱落。

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成本也比较高。

新浪科技:为什么第一代小米手环没有做显示屏?黄旺:我们在做第一代的时候,做了很多减法。

当时我们就讨论要不要加显示屏,要不要加振动,要不要加触摸。

最后,我们取消了所有按钮和显示屏。

第一代产品用户最大的需求并不是显示屏。

我需要来电振动提醒。

这是非常难用的。

超过70%的用户使用振动提醒来电。

现在很多消费者在接触手环的时候反映,如果我戴了手环,是不是可以增加一个功能呢?首先想到的是显示屏。

这种呼声从去年上半年以来就比较强烈。

我们很快就构建了这个功能,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构建完成。

制作一个指标函数非常简单。

我们想做的就是拥有这个东西并让它变得美丽。

这就是逻辑。

我们认为这个产品的逻辑是在正确的时间推出正确的东西。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推出这样一个带显示屏的东西,用户会批评它太小或太大,不够瘦。

当时的情况是一千多台,直到小米手环出了79台,现在我们取代的是第一代手环的用户。

来电震动功能也有这个功能。

当你养成这个习惯后,换成二代也不会感觉差多少。

加了显示屏后,我们不能把它做得太大,电池也不会增加,仍然可以坚持20天。

我们从一代到二代都继承了这些东西,我们有升级、兼容的想法。

新浪科技:那么产品迭代周期还是不完全可控?黄旺:可能跟两年半前开始的时候不一样了。

我们公司现在人多了,人多了,储备的技术也多了。

事实上,我们已经储备了所有与手环相关的技术。

这只是何时推出产品的问题。

例如,有用户表示,他们没有IC来使用公交车。

这取决于我们什么时候发布它。

我们已经保留了这项技术。

现阶段华米还不能生产出很多小众产品。

一些初创公司也在做小众产品,包括一些人的血压测量,这是我们根本不敢做的。

血压是一项医学指标。

医疗指标不能公开公布。

如果您是一家规模稍小的初创公司,也没关系。

如果我们推出一款产品,号称可以测量血压,但测量不准确,国家肯定会查你的。

新浪科技:在华米内部,如何判断用户需求的时机?黄旺:我们大概有几万用户,后台也有数据。

我们每个月都有用户行为的大数据统计分析报告。

我们可以看到用户的一些需求,包括一些反馈等,我们会梳理一下用户反馈有多少、需要什么。

通过查看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下一步的一些需求。

包括我们微信的用户,也是非常关注的。

华米手表研发18个多月 新浪科技:有了屏幕,为什么不一次性推出一款手表?手表和手环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黄旺:手环和手表的区别就是屏幕大。

屏幕带来的变化就是显示信息量的变化。

佩戴大屏幕手表时,手表是 8 小时设备,而不是 24 小时设备。

一般睡觉时不戴,只是早上起床上班时戴上,晚上回家时摘下。

手环是无传感器的存在,不需要充电,可以24小时佩戴。

当然还有一个价格的差异,就是成本的问题。

新浪科技:华米在做手表方面会做出哪些改变?华米的特色是什么?黄旺:我们做手表已经有18个多月了。

制作手表是对我们作为一个团队的诠释。

在华米成立之前,这个创业团队就曾生产过手表。

我们每年都会制作腕带,并考虑过多次迭代。

结果,我们收到了很多用户的反馈。

今年年初,我们了解了用户对手表的需求。

今年年初我们又回归手表,到现在已经做了一年半了。

太难了。

你想要真正做出一个好的产品,真的很难。

事实证明,作为一家规模较小的初创公司,我对产品还没有足够的尊重。

事实证明,当我们在每年的那个时候看一款产品时,我们对它的理解与我们对基于如此大量表链的手表的理解完全不同。

  新浪科技:也就是说,做了小米手环之后,您对产品的认知发生了变化?黄旺:关于用户理解,有这么多用户给我们反馈,我们云端有这么多数据来支持我们的判断和总结。

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不同的。

本来我们做研究的时候,根据自己的经验,最多只能做几百个案例。

现在我们在云端有很多数据可以支持我的观点。

用户打电话时需要振动。

这些都是支持我们的决定。

  新浪科技:市场上也有手表厂商。

他们的主要手表是人工智能语音门户。

华米会有所不同吗?黄旺:我觉得目前行业很多产品对于手表品类的思考非常不足。

他们只是认为如果苹果做了这个东西,我们就会复制苹果的功能,把它当作智能手表。

他们并不真正了解用户需要什么。

不管是语音还是人工智能概念,我们用户之所以花钱买你的手表,并不是因为你的人工智能或者语音,而你解决了什么痛点、什么问题。

如果问题没有解决,他为什么要付钱?用户是很现实的。

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花了很多心思。

我们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推出我们的产品。

这么大的团队几乎有三分之一的人都在研究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在月底说这个。

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业团队做手表,都是以语音或者人工智能为卖点。

其实他们还没有想清楚。

它们只是卖点,会让用户在热衷一段时间后觉得这个东西没有价值。

创业公司如果这么浮躁地做产品,最终会破坏市场,大家联手欺骗消费者。

如果消费者真的花钱买你的手表,他们回去后两周就不需要它了。

是的,消费者心里会骂。

这将导致人们对智能手表品类越来越不信任。

人们觉得这没有什么用。

这是一种对行业不太负责的做法。

如果我们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不非常负责任的对待这个行业的话,大家都会让这个行业变得越来越糟糕。

你加了很多虚伪的概念,这是短视的。

人工智能的落地还需要很长时间。

为什么要给手表添加这个东西来生长呢?这太难了。

新浪科技:对于智能手表来说,与传统手表相比,哪些功能是优先考虑的?黄旺:我可以给你举个例子,说明什么是刚需。

在手表行业,为什么有那么多企业生产儿童手表?这是因为当你真正需要某样东西时,你知道孩子在哪里。

当你想找的时候,你打电话就可以找到孩子。

并不是说孩子走失后就能找到,而是孩子现在在哪里,在学校还是在社区,这是一个真实的需要。

所以说儿童手表这个品类特别好,大家都在扎实的做着。

我们生产手表的时候,也是基于类似的思维。

我们必须创造一个痛点。

  华米独立品牌的背后,是独立上市的希望。

新浪科技:现在华米正在发展自有品牌,外界有评论说是“去小米化”。

您内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黄旺:对于华米来说,从团队的自我认知来看,它是一家独立的创业公司。

从和雷总、德哥的交流来看,我们都一致认为华米是一家独立的初创公司。

作为一家独立的初创公司,我们面临的选择之一就是什么时候推出自己的品牌?合适的。

此时,我们正在考虑几个方面的结合。

第一个是除了做小米手环产品之外,我们还有剩余的人力物力去做另一个产品线。

如果根本没有能量,几个人是做不到的。

当我们去年9月推出该产品时,我们相信我们已经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和精力来开发另一条产品线并成为一个独立品牌。

第二个判断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创业公司,我们不想把这个公司变成一个ODM公司。

ODM公司模式会导致团队不认可,团队的做事方式与品牌的方式不同。

想做品牌就要做渠道,想做渠道就要做售后服务。

这整套逻辑是相连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团队进行培训,提高公司其他方面的能力。

此时,我们需要提升整个团队的能力。

我们已经有能力以小米品牌打造品牌了。

小米手环的表现相当不错。

我们需要完善我们的渠道和一系列能力,让华米未来能够更好地独立运营。

未来,公司也希望能够独立上市,拥有独立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去年9月的这件事对公司来说是一个里程碑。

这也是我们品牌从创立之初到逐渐被市场所认知的阶段。

在这个团队里面,真的有能力定义自己的产品、做自己的品牌开发、提供自己的售后服务吗?通过完整的链条,包括我们自己的云服务,我们有内部指标。

  新浪科技:但是和小米手环相比,自主品牌还是有差距的。

您如何看待这个差距?黄旺:新品牌的建设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我们相信,如果我们不开始做,我们永远不会迈出第一步。

即使你开始做了,你也不会说这个品牌一出来大家就知道了。

我们每年都会投资。

这是一个连续的施工过程。

我们不期望成为一个一夜之间变得非常受欢迎的品牌。

经过分析,我们说既然我们没有老罗那样的能力,而且我们的作用又那么强,所以我们成不了锤子。

我们没有雷总那样的资源和能力,也不能像小米那样一下子搞定。

大多数初创公司和大多数正常情况都是这样一步步进行的。

让这个品牌吸引一些用户认同每一代新产品,这些用户就会继续留下来。

当您推出下一代产品时,他们可能会知道。

我们会做出一个新产品,让用户知道一代又一代的新产品。

每一代人都会有相应的营销投入,这就会起飞。

  新浪科技:从两个品牌的对比来看,小米手环更大众化,而AMAZFIT则更个性化、时尚化。

这就是定位吗?黄旺:我推出的时候,第一步就是给大家一个时尚、个性的标签。

要知道,就整个手环市场而言,我们小米手环产品线已经占据了国内手环市场70-80%的份额。

AMAZFIT出来一定要有差异化的定位。

但从品牌角度来看,AMAZFIT就像一个孩子。

它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个性化、时尚化。

渐渐地,你发现它有不错的功能,也有黑科技的一面。

品牌的个性和整体特征更加饱满。

我们的品牌建设也是第一阶段。

让大家感觉这是一件时尚、个性化的事情。

当你的下一个产品推出时,你会觉得它也非常运动,非常高科技。

这就是品牌的塑造,也就像孩子的成长。

慢慢赋予它不同的特点和个性,慢慢塑造它的整体特色,慢慢塑造品牌形象的过程。

新浪科技:未来AMAZFIT会取代小米手环吗?黄旺:目前看来不太可能。

这就是差异化的定位。

就像米家和小米是两个品牌一样。

这很常见。

它们并不相互取代,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

  年内进军美国市场 新浪科技:年初我写了一封内部信,说华米是全球第三大智能穿戴公司。

您对海外或国外市场有何看法?黄旺:从全球份额来看,我们已经是第二了。

全球市场整体遇到一些困难,裁员或出售的传言不绝于耳。

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这些企业现在会面临这些问题呢?第一轮竞争中的失败者就已经失败了,直到今天业界才传出裁员的消息。

这是大家都在竞争的一年的浪潮。

华米刚刚成立,正在做小米手环。

当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PK。

于是,Fitbit 诞生了。

我们是全国第一、世界第二。

我认为整个可穿戴行业现在在全球范围内处于第二阶段,三星、华为等公司开始介入,苹果开始发布手表。

第一阶段是初创公司竞争,第二阶段是全球巨头进来,我们也面临压力。

我们如何与这些巨头竞争?第二阶段的比赛时间可能会更长。

每个人都很耐用。

我们还不是特别强大。

像三星这样的团队在全球手机市场实力雄厚,拥有强大的渠道。

我认为这个阶段可能需要三年的时间。

三年后,谁能获胜,大家就知道了。

现在一年多了,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媒体总是评论说这个行业不好,因为Jawbone已经不好了。

还有一点大家都没有看到。

苹果和三星不断推出新事物。

三星推出了无数可穿戴设备。

华为去年也开始进入这个市场,这说明整个可穿戴行业越来越重要,并且变得除了手机之外越来越重要。

中国以外最重要的市场。

而不是被一些媒体评价,这个行业已经不好了。

那些失败的人已经失败了。

这次巨头进来了,我们感受到了如何、何时进入美国市场的压力。

第一代唯一的竞争对手是Fitbit,Fitbit进入中国非常困难。

相对来说,我们进入美国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我们有非常优质的产品。

我们在美国的品牌和渠道可能没有Fitbit那么强大。

Fitbit 很可能是现阶段第一家失败的公司。

虽然上市了,但是我的产品又好又便宜。

从本质上讲,我们的供应链和成本都非常强大。

Fitbit对此毫无抵抗力。

我认为未来两年,我们将首先超越Fitbit,然后面临苹果和三星的竞争。

新浪科技:华米的全球化不在于亚非拉等与我们稍微类似的国家,而是在于欧洲、美国等国家?黄旺:本质上是在美国。

中国和美国市场基本上已经被占领了。

大家会问印度怎么样?智能手机在印度还不够普及。

没有手机,就没有手环,你就没有办法连接。

在中美两个市场,第一批竞争者包括小米手环、Fitbit、Jawbone等,现在全球范围内争夺运动手环品类的只剩下华米和Fitbit。

目前,我们获胜的机会更大。

  新浪科技:进入美国市场难吗?黄旺:肯定有困难,比如品牌知名度、渠道畅通性等。

这两方面是任何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难点。

但这两点毕竟不是核心。

只要你的产品足够好,渠道还是愿意卖你的东西。

你够好,够便宜,但是你把所有的利润都让给了渠道。

为什么渠道不能帮助你销售?而且很容易卖出去。

比如你给亚马逊30%的毛利率,亚马逊算了一下这个东西要60多美元,显然比Fitbit好卖,他们就会帮你推广。

这本质上是一个业务逻辑。

新浪科技:会像手机一样面临专利问题吗?黄汪:可穿戴设备的专利掌握在各个初创公司手中,手机行业的高通、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老一代公司手中没有一个。

因为可穿戴行业才发展几年,而且都是初创公司,所以我们也拥有多项专利。

Fitbit拥有多项专利,许多公司也拥有专利。

任何人都不能起诉任何人。

当我们进入美国时,Fitbit 无法起诉我们。

这是企业相互竞争的一种方式。

新浪科技:目前有出海的时间表吗?黄旺:我们相信今年年底前会进入。

华米已经有IPO计划。

新浪科技:对于华米来说,您是如何定义这家公司的边界的?黄旺:上周我们也跟德哥讨论过这个问题。

从华米做小米手环的第一年起,我们就一直在思考我们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到了年底,我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定位。

华米是一家人体数据公司。

我们的战略围绕着人体数据的获取和为人们提供服务。

什么是人类数据公司?只要获得了人体数据,我们就有可能提供这项服务。

例如,体重秤是不可佩戴的。

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在问华米是什么,以后会不会做厨房秤。

不,制作秤的目的是为了有重量数据。

未来,可能还会有关于尸体的其他数据。

我也会制作其他设备。

我们就是做这些事情,丰富一下我们对整个人的身体数据的了解,比如说我们知道这个人超重了,身高就可以填写。

成年后不会改变,只是体重会改变,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尺度。

整体活动水平也有所改善,睡眠质量也有所改善。

更深入的是医疗数据,比如血压、血脂、血糖。

这在我们的范围之内,我们会做一些这样的数据采集。

有了这些数据,如果我们想帮助用户锻炼、减肥、降血脂、降血糖,我们就会和第三方合作提供这些服务。

我们只围绕身体数据和人类服务做这些事情。

新浪科技:具体的产品功能有什么方向吗?黄旺:我们首先在获取人体数据方面做得很好。

还有很多数据我们无法获取。

我们甚至在睡眠方面做得还不够。

关于锻炼,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运动的种类有很多种,除了跑步之外,还有滑雪、游泳甚至跳绳。

  新浪科技:您对整个公司的发展节奏有什么考虑吗?有融资计划吗?黄汪:因为华米的资金压力不是太大,所以我们年底就宣布融资,钱会在2015年3-4月到账。

这些钱我们从来没有用过,因为我们赚钱了,几千万的现金来了。

每年。

我们在这件事上没有太大的压力。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会做下一轮融资。

我们不仅会做下一轮融资,还会有一些IPO的准备计划。

新浪科技:IPO有时间表吗?黄旺:我们在3-5年内有一些IPO计划。

关于融资,我们没有规定什么时候融资、融资多少。

我们也会根据上市的节奏做一些融资,这和华米的产品是一致的。

我们很快就会发布新产品,我们也会进军医疗健康领域。

这些东西可能需要比我们在运动手环领域的投入更大的投入。

我们将进一步准备一些资金来装备这些企业。

这些是一些初步的考虑。

年底前,我们会公布筹集了多少资金以及这些资金的用途。

新浪科技:对于IPO有什么目标吗?比如国内国外?黄旺:其实我们并不排斥。

我认为好的公司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接受。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在这个行业里,走在前面的人都不好。

我只是担心巨人来得太快,偷走我们太多的东西。

我不认为这个行业没什么可做的。

这与很多业内人士的判断和认知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