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不同发展阶段:不应该用苹果的标准来要求国产手机

时间:2023-03-18 13:28:50 科技观察

之所以几天后才发现这篇文章,是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一个老媒体人,阅读阵地已经自然转移到了手机上。朋友圈和微博基本满足日常的新闻资讯阅读。正因为如此,手机已经从一种通讯工具变成了多功能数字助理。我曾经说过手机会是另一个老婆!现在,我认为没有人再怀疑它了。也正是这个原因,每年16亿部的全球手机出货量成为众多企业追逐的超级市场。鉴于各个咨询机构的数据差异较大,我用自己的算法来解读数值层面反映的问题,而不是强调数字本身。28原则下国产手机份额如果用28原则简单分解,以16亿为基准(近三年的平均值,包括功能机。2014年智能手机保有量为约12亿,基本符合倒28条原理)。每年的高端机市场为3.2亿台(800美元),基本上被苹果、三星、索尼等少数几家厂商所垄断。2.56亿部为中端机,10.24亿部为低端机。虽然有些绝对,但我觉得八十九接近十。我的中端机限额是500美元,也就是3000元人民币。这可能与国内厂商的划分有些不同。在国内,3000元可能就是高端了。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内企业真正占据的市场是3000元以下的市场。如果也按照28条原则计算,国内企业占比高达8.192亿部(含功能机),也就是说,国内企业生产的手机总数上去了。3000以上的行情总量可以忽略不计!之所以分析这组数据,是为了说一说开头提到的文章《国产手机厂商的舍本逐末:求份额不求口碑》。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和评论量都很高,可见其观点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文章核心是批评我国手机企业舍本逐末,借用苹果的某项技术创新,批评我国手机企业在技术层面不懂得研发,而是侧重于各个营销层面,一面以低利润追逐市场份额等等。我同意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我也多次提到了这一点。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还是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方式。你不能要求中国手机企业按照苹果的标准去做。因为起步不同,环境不同,中国企业的战略自然也不同。此外,任何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最终都是由少数玩家主导的。中国手机行业目前的乱象只是近三年智能手机大爆发的一个短期现象,也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大爆发的一个特殊现象。可以肯定地说,2015-2017-2020年将是淘汰部分企业、重塑全球手机格局的三年。因此,我认为“求份额不求口碑”本身就是一个阶段性的伪命题(当然我不是批评本文作者,只是说这个命题只是表面的、笼统的),并不是说中国企业不会去求口碑,不求利润,而是积累不够,能力不强,还没有到那个阶段。个别企业的做法不都是中国手机企业,在营销上也有无法回避的困难(其实营销也很重要,尤其是现阶段)!只有认清国产机的大局,做好长远发展的准备,才有可能实现笔者所说的市场与口碑兼备的可能性。国内20家手机企业分类中国一度有数百家手机企业(山寨机鼎盛时期超过500家)。而在智能手机时代进入淘汰阶段的时候,注册企业也差不多有100家。还是根据第28条原则,拥有自己品牌或者能被媒体记者记住的公司不超过20家(个人印象是华为、小米、联想、酷派、中兴、TCL、OPPO、VIVO、魅族、天语、Lephone、ChiliPepper、OnePlus、Haier、Hisense……我记不起来了)。因此,可以说,能通过自身、媒体和社交网络发声的企业也就那么几家。这20家公司的出货量基本占据了国内手机出货量的80%。所以,研究一下中国这20家国产手机企业就足够了。根据我个人的理解,这20家公司基本上可以分为五类,一类是通讯设备(华为、中兴、酷派)、IT设备(联想)、家电及衍生品(TCL、海尔、OPPO、VIVO等)。))、互联网品牌(小米、一加等)、山寨(天语、乐风等)。那么,这五类企业靠什么打天下呢?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技术制胜类:主要指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电信设备,依靠赤裸裸的技术特性和全面的成本控制能力制胜天下。因此,可以说,电信设备手机企业在我国属于科技派。从专利来看,华为和中兴也是最多的。酷派比较弱,所以放弃了电信相关的设备,专注于手机。虽然有重点,但与前两者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过多的电信思维也制约了酷派的发展。大型制造类:IT(联想)和家电企业(TCL等)可归入此类。这些公司基本上都专注于规模化制造和成本控制。联想和TCL虽然通过国际化战略和并购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的专利储备。但是你要知道,靠资本买技术一般只是加固,核心技术很难用资本得到(除非你花大价钱,但卖家不傻,知道把专利留在手的目的).联想收购摩托,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清楚。而TCL收购Palm等,只能说是过时的收购。OPPO和VIVO类似于酷派。他们也脱离了家电体系,专注于手机领域。他们确实在创新和营销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和HTC很相似。他们缺乏核心技术,多为微创新。特色也算是一种打法,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互联网模式品类:这个品类应该是所谓互联网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小米,把互联网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无需太多技术积累,仅靠商业模式和品牌营销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年头酒香也怕巷子深。营销的核心是让市场和消费者先接触到产品,然后才能获得口碑和持续发展。随后的锤子、一加等公司都在使用这些机型。包括几家大公司在内的所谓互联网子品牌也是如此。无非是大家学小米,但是很多都被带进了沟里。山寨速降品类:取胜有两种方式,一是价格优势,二是特殊渠道。这个我就不多说了,想必大家对它的生存模式非常了解。综合来看,山寨峡山凭借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国内外市场均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多极社会中,有它的空间。国产手机企业的四大共同特征那么,这些企业与我们熟悉的苹果、三星等国际品牌有哪些不同点或相同点呢?***,手机没有核心技术!什么是手机的核心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两大引擎,核心芯片(AP+CP)和操作系统。近两年,能在核心芯片上有所作为的只有华为。这个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从麒麟930看华为的盒子战略》。当然,并不是说其他??的不重要,而是其他的都要看整个产业链。对于手机企业来说,关键是看你的整合能力。至于像苹果这样的跨产业链整合能力还差得远呢,还是省吧。二是品牌知名度很低,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品牌知名度。记得有位网红跟我说过,国际品牌想要打败中国品牌是很容易的,价格战就能解决。从侧面看,可以说中国企业品牌非常脆弱。正因为如此,中国很多领域的企业产品都是以高性价比换取市场份额。比如小米虽然通过各种营销模式打造品牌,但核心还是以产品性价比为前提。这注定了大部分国产手机利润微薄。也做出了所谓有股无利的结局。目前真正能够在国内和全球品牌运作上有所建树的手机企业只有华为和小米。中国大陆公司名单。但是,该品牌的品牌知名度与国内其他企业相比只是有了较大的提高,与国际品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第三,创新主要体现在系统优化、外观设计和应用优化上。另一个是供应链管理下的成本优化和控制能力。你为什么这么说?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核心引擎,一部手机至少由500个零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几乎都是由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供应商提供的,这是由手机本身决定的。这实际上造成了国产手机厂商在扮演组装厂加优化厂的角色(相比之下,苹果、三星、LG、索尼等,或多或少自己掌握了一些核心部件或核心技术),而甚至很多公司都是一个销售公司,产品基本都交给了方案公司和代工厂。Android的开放性让大家可以优化系统,而智能手机上越来越多的应用让大家在应用优化上下功夫,当然还有外观设计。但正如第二点所说,成本优化和控制是成本效益战略的重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以上四项中做得好的国产厂商,品牌溢价自然高,销量有保障,比如华为、小米、OPPO、VIVO等,如果以上四项总有两三个做不好的点,销售、品牌等自然就做不好。这四点你可以套用到国内任何一家厂商身上,结果一目了然。四是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普遍不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恰恰是中国手机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接下来,走出去开拓新市场,会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力量和重要性。以往靠营销和整合产品能力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在这方面受到挑战。只是在中国市场,由于知识产权保护薄弱,只有这些企业能够茁壮成长的土壤。通过以上四点,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中国手机企业,也不能用苹果的标准来衡量中国企业的创新。毕竟,在如今的竞争环境下,立足于过去的岁月,对于国产手机企业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尽管存在所有问题,但增长是有目共睹的。至于技术层面的突破,我还是用28条或者更理想的37条原理来说明,在2015-2017年新一轮的竞争下(国内企业在国内市场的价格战会互相残杀,吃掉对方的份额,而一些企业去国际市场谋求发展困难重重,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真正能够拥有国际市场的企业只有4-6家能力,真正拥有一些核心技术,才能突破中国品牌的瓶颈。家。从已经具备国际化能力的企业来看,“中T联盟”仅有4家。至于另外一两个谁能入围,大家可以自行判断,也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