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必须跨越标准化的坎

时间:2024-05-22 19:46:26 科技赋能

小米手环、Google Glass、Apple Watch……智能穿戴设备已经从概念转变为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

业内人士看好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前景,但指出行业和产品标准尚未明确。

要充分释放这个蓝海市场,首先要解决标准化这一关。

据市场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全球可穿戴设备年出货量为1万台,每年达到1万台。

中国赛宝实验室软件测评中心主任杨春辉等业内人士指出,智能穿戴设备的出现为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机遇。

除了迎来“互联网+”,传统企业也在迎来“智能+”。

在当今物联网时代,可穿戴产品将成为物质和技术基础。

同时,在大多数业内人士看来,虽然智能穿戴设备的概念很火爆,而且市面上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产品设计得足够酷,但真正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穿戴设备并不多。

真正的好产品。

目前国内尚无行业标准,产品参差不齐,在安全隐私方面也没有一个通用标准让用户放心使用。

德国莱茵TüV大中华区电子电气产品服务部技术支持与研发副总经理杨家杰指出,充电速度、工业设计、数据采集与传输、传感器精度等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由于缺乏强制性标准和市场法律监管要求,很多售价几十元甚至十几元的产品并没有真正达到‘智能’的水平。

”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杨欣提出,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最大风险是标准问题。

杨欣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论坛”上指出,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形态仍难以适应当前的医疗系统标准。

“市场上的一些可穿戴产品声称可以测量血压、血氧、心率甚至血糖。

事实上,它们大多不符合医疗系统的要求。

”行业监管也需要一个标杆。

杨家杰提出,可穿戴认证标准应涉及化学测试、电池寿命、电池和机器安全、适用性、软件和信息安全评估、传感器精度评估、无线技术认证测试评估等七大评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