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DF技术峰会上,英特尔表示将与谷歌在AR领域展开合作。
这两家此前关系并不密切的科技巨头开始在技术细节和项目上进行合作。
这也预示着增强现实将成为后智能手机时代的又一热门话题。
今年以来,美国科技巨头频频向AR技术投入刺绣。
英特尔领投了AR解决方案制造商Total Immersion,谷歌、高通等投资了Magic Leap 5.4亿美元,微软推出了HoloLens,苹果最近收购了Metaio。
相反,国内互联网巨头除了百度、联想外,大部分还在观望,但也有不少初创公司跃跃欲试。
那么AR的未来是什么,它在中国全面开花还需要多长时间?增强现实,即将爆发的万亿市场。
许多廉价VR眼镜的频繁出现,让国内网友对虚拟现实技术不再陌生,但对AR增强现实技术却是陌生的。
从谷歌眼镜到之前朋友圈流行的奇幻卡卡,都是增强现实的应用案例,但很多人对AR的概念仍然知之甚少。
易观智库分析认为,到2020年,大量AR硬件将被推向市场。
同时,电子商务、广告、O2O等也将与AR技术融合。
据易观智库预计,到2020年AR市场收入规模预计将达到1亿美元,远高于VR 1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从目前来看,主流的增强现实产品分为以下几类。
头戴式设备,例如谷歌眼镜和即将推出的百度眼;手持设备,从手持投影仪到智能移动终端,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尤其是随着各种AR浏览器和APP的推广和应用。
很少有人看到AR在广告、游戏、O2O等方面的潜力;第三类是空间显示设备,桌面显示器最为常见,车载HUD和全息投影仪场景也被广泛看好。
真正让AR技术展现出巨大潜力的是手机和智能硬件的发展。
一方面,智能手机的诞生为AR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虽然视觉效果并不完美,但也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成本。
要知道虚拟现实技术要借助VR眼镜才能完成,而AR则需要一个APP。
另一方面,AR设备的传感器为手机产品所共有,各种配件价格的持续下降也降低了AR设备的普及门槛。
另外,AR本身就是智能硬件的一个发展方向。
光是谷歌眼镜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
AR技术可能改变的9个领域。
当然,真正能够支撑万亿市场的是AR技术广泛的应用场景。
VR已成为游戏和视频行业的热门产品,比增强现实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
总体而言,AR技术未来将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医疗、军事、电视广播、教育、考古、旅游、建筑等九个领域。
以教育领域为例。
增强现实可以使文本和图片变得三维,从而使阅读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
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学生都戴上一副AR眼镜,课本上的每一个场景都可以展现在他们的眼前,从海底到宇宙再到各种小动物,给人一种伸手可及的感觉。
触摸它。
目前,国内不少创业者都将目光投向了早教产品,通过手机APP扫描设定图片,从而产生一定程度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在娱乐和游戏领域,VR产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AR则可以让游戏玩家以现实世界为背景,加入虚拟游戏元素,在游戏中将现实与现实结合起来。
在军事领域,美国宇航局已经计划使用增强现实技术来控制他们的火星探测器。
关于增强现实的应用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可以肯定的是,虚拟现实技术将虚拟物体带入真实的物理世界,未来将颠覆很多电子产品。
或许这就是美国科技巨头纷纷进入该市场的原因。
AR领域的本质。
国内科技巨头在技术研发上一直处于被动,最终面临专利积累的短板。
国内增强现实发展现状国内增强现实仍处于起步阶段,软件产品的用户习惯有待培养,大部分硬件产品处于概念阶段,参与者以中小企业为主,消费市场几乎是空白的。
与国外相比,国内AR市场有着非常明显的劣势。
首先,在硬件层面,国外已经开始将AR技术与硬件芯片进行优化整合,而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
无论是谷歌、苹果、微软还是英特尔,凭借其行业影响力和资金优势,很容易得到上游半导体厂商的支持,但国内初创公司却无能为力。
其次,在软件方面,国外不少公司已经开始为开发者提供移动开发套件,并在云服务和计算机视觉技术方面提供支持。
国内AR团队正处于起步阶段,具备开放能力的公司很少。
内容方面,国外已经发展出成熟的增强现实移动平台,产品广告、移动购物、多屏互动、位置导航等资源日益丰富。
国内增强现实移动平台尚未成型。
大部分资源都以独立APP的形式覆盖,用户规模也有限。
总体而言,国内AR市场仍处于模仿阶段。
当一家初创公司成为新兴市场的“领头羊”时,显然缺乏技术储备,也受到上游数据提供商和交互技术提供商的限制。
网上数据显示,中国各城市有近百家虚拟现实创业者,主要以软件服务为主。
不过,不少厂商依然专注于基础产品,有的甚至希望借助增强现实的噱头来分一杯羹。
这一次,中国注定要再次步外国的后尘。
国内AR市场还很脆弱,全面爆发的预期还没有明确。
可以肯定的是,当国外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成熟后,国内互联网巨头将再次集体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