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人工智能产品能否得到广大用户的广泛认可,主要取决于人工智能技术能否实现实质性突破。
在媒体和企业的宣传下,“人工智能”的概念确实颇为流行,但大多数消费者并不愿意购买实际产品。
抛开价格因素,很多人工智能产品根本就是肤浅的。
他们只是将以前的功能性电子产品连接到互联网上。
智能手环就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代表。
毫无疑问,能够普及的人工智能产品一定是基于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技术。
现阶段,人工智能的商业应用范围还比较小。
在《必然》中,凯文·凯利说,基本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成为传播信息的工具,而且这些工具将是智能化的,它们将成为解决真实内心需求的“信息机器人”。
借助媒体与用户需求实现智能化、无缝连接,不仅可以分析用户需求、推送相关信息,还可以获取更多新用户并引导和满足他们的新需求。
这标志着传媒业从信息时代向智能时代转变。
各类信息机器人将广泛应用于丰富多样的场景,甚至内置于其他机器人中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目前,包括谷歌、微软、百度、Facebook等在内的多家科技公司都在积极开发智能聊天、技能服务等技术。
除了技术本身发展有限之外,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高昂价格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工智能产品的成本主要集中在研发成本、维护保养成本。
如果技术能够取得突破,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就能得到有效控制,普及进程将进一步加速。
未来的人工智能市场格局将是老牌巨头与快速崛起的初创企业之间的共舞。
诚然,谷歌、微软、百度等巨头资源优势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业者失去了发展机会。
研发无人机的大疆创新、主攻“信息机器人”的天机智讯、研发硬件机器人的优币,对于初创企业来说都颇具启发性。
如上所述,随着人工智能时代悄然开启,无论是面向大众的人工智能产品,还是服务于专业领域的人工智能产品,都将基于“下中上”的技术。
基于产品架构和产品架构的生态系统模型不断发展。
其中,底层是计算平台和数据中心构建的基础资源支撑层;中间层是以各类算法形成的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层;顶层是借助中间层为用户提供人工智能技术。
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人工智能应用层。
这个架构中的每一层都可以细分为很多领域,最终形成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庞大产业链。
不难想象,如果人工智能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很可能创造新的需求和商业模式。
届时,抓住市场先机的企业从中获得的商业价值将是天文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