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快速发展中国智能硬件行业概况与分析

时间:2024-05-22 20:11:27 科技赋能

智能硬件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一个技术概念。

它通过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对传统设备进行改造,赋予其智能化功能。

近年来智能硬件的快速发展是多种因素驱动的,是技术、产业和用户需求共振的结果。

1.中国智能硬件市场梳理。

智能硬件使硬件能够承载互联网服务、大数据等价值,形成“云+端的典型架构”。

智能硬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融入市场。

智能硬件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跨越了三个阶段: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物联网时代。

1.1我国智能硬件产业软硬件融合程度逐步提高。

我国智能硬件产业逐渐成熟,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日益丰富,软硬件系统逐步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产、供、销智能硬件产业链。

智能硬件市场由六大细分市场组成。

智能医疗健康设备、智能车载设备、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工业等领域更加受到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的青睐。

1.2 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分析 2018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1亿元,同比增长21.2%。

2.中国智能硬件细分分析2.1智能车载设备近年来,物联网快速发展,智能硬件市场不断扩大,消费者对市场硬件的要求逐渐从传统功能性向智能化转变。

汽车制造商竞相为新的高端车型生产和安装智能车载设备。

同时,为了满足老款车型的需求,多家互联网公司与第三方厂商合作生产智能车载设备,推动了智能车载设备的快速发展。

单击图像可查看大图。

我国在智能车载设备领域的研发和制造水平落后于国际领先企业。

车载雷达、车载摄像头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果,而车载芯片领域的研发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智能车载设备的快速发展,车载智能后视镜、智能网络收音机、智能行车记录仪、智能车载充电器、OBD、智能汽车机器人等相关产品已进入消费市场。

中国智能车载设备市场的发展周期有四个阶段:探索期、市场启动期、快速发展期和应用成熟期。

目前,中国智能车载设备市场正处于探索阶段。

汽车成为移动互联网入侵的下一个目标。

汽车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使得汽车成为像手机一样的互联网终端设备,而汽车智能硬件则被视为专为汽车打造的可穿戴设备。

现阶段,随着市场的不断普及,更多创新的智能车载设备厂商正在涌入市场。

预计2020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9.9%。

预计2020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在1亿元左右。

2.2智能医疗健康设备 智能健康医疗市场潜力巨大。

智能健康和医疗设备有很多类型。

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人群和使用年限,分为不同类型的产品。

单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智能医疗设备检测的技术门槛正在逐步降低。

智能血压计、血糖仪、体温计等设备的精度将逐步接近医疗级要求。

整体市场产业链也越来越完整。

在软件方面,智能医疗设备制造商与应用软件开发合作,为开发者/开发者构建生态系统。

在硬件方面,智能硬件产品是由显示、传感器、存储等相关部件产品组合而成。

电商、预售、众筹等平台进入消费市场。

智能医疗设备通过各种传感器或数据源收集用户。

数据。

目前,我国智能医疗健康设备正处于市场启动期。

健康大数据与移动医疗、保险、体检等机构紧密合作。

大型传统医疗器械厂商纷纷加入智能硬件的行列。

国内互联网巨头、大型医药厂商纷纷进入该行业,移动医疗与硬件的结合加速了产业融合。

缺乏创新和资源优势的制造商面临着发展危机。

2017年,随着更多智能产品的推出,市场规模增长两倍至6亿元。

受互联网巨头产业布局影响,2017年行业进入产业调整期,业务模式逐渐从硬件销售转向软件和服务。

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6亿元; 2019年,市场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商业模式更加清晰,增值服务更加个性化、多元化。

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90亿元。

  2.3智能服务机器人信息技术创新催生新型智能终端崛起。

智能服务机器人具有更加灵活的智能功能和服务特性。

智能服务机器人在养老、医疗、情感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

随着中国智能机器人市场不断扩大,智能服务机器人厂商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细分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类型,有利于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目前,展示机器人、酒店餐厅机器人、讲解引导机器人、陪伴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都已在市场上得到应用。

随着我国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机器人相关软硬件技术的成熟度加深,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将推动机器人生产成本的逐步下降。

服务机产业链主要包括硬件、软件和平台。

硬件模块采用标准总线结构,统一机械、电气接口标准;软件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采用开放式、模块化的方式进行机器人控制器的结构设计。

本研究构建机器人典型应用仿真平台,促进单位间技术信息共享。

目前,国内智能服务机器人正处于市场发展和探索阶段,供应链尚未成熟。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服务机器人目前正处于市场探索期,厂商开始涌入。

除部分机器人已实现量产外,很多仍处于产业化初期。

服务机器人已在客服、餐饮、物流、农业、医疗、交通等诸多领域提供辅助或替代工作。

未来,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大幅超过工业机器人。

专业级机器人将走向系列化,消费级机器人将走向商业化。

商业模式将逐渐清晰。

预计到2020年,我国智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亿元。

我国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迅速,商业模式日趋清晰,技术和服务标准已建立,消费市场认可度大幅提升,将与其他智能硬件展开竞争。

共同发展,共建智慧生活生态系统。

2.4 智能产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物联网的发展,智能化已成为科技发展的趋势。

工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进步,其技术发展也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智能工业比传统工业具有更多优势: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监控、制造供应链跟踪、产品生命周期监控、促进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

德国首先提出工业4.0,倡导第四次工业这场以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生产为标志的革命,带动了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型。

我国印发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行动计划,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智能工业由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智能服务三部分组成。

智能工厂利用各种现代技术,实现工厂办公、管理和生产的自动化,以达到加强和规范企业管理、减少工作差错、堵塞各种漏洞、提高工作效率、进行安全生产的目的。

智能制造是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组成的人机集成智能系统,能够在制造过程中进行智能活动。

智能服务是一种按需、主动的智能。

通过抓取原始信息和后台积累的数据,构建需求结构模型,进行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

智能服务不仅传输和反馈信息,还要求系统执行多项任务。

立体、多层次的感知和主动、深入的洞察力。

向智能工业产业链上游看,现代智能工厂高度依赖四个基础条件:传感器、大容量存储、大数据计算能力和工业以太网,以及执行单元——智能机器人,这些都是关键要素为实施工业4.0。

产业链中游包括软硬件结合的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的设计者。

从产业链下游来看,智能工厂将显着节省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客户体验,增强制造商的竞争优势。

我国工业虽然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各地区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平衡,标准化程度较低。

正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并存阶段。

当前我国制造业仍以加工装配为主,产业价值链附加值低、创新能力弱、结构不合理。

随着中国人口增长放缓,中国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将促使低端制造企业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迁移。

机器人技术将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得到普及,增强现实、机器视觉、超高速3D打印等技术将在制造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高度定制、小批量订单将大规模出现,通过大数据分析控制产品库存周转率,低端制造业将出现一轮行业洗牌。

中国制造业将从制造、组装、代工向自主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拥有核心专利的自主高端品牌发展。

智能产业领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影响,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逐步增强,各项利好政策持续实施等利好因素预计,我国智能产业领域规模将达1亿元。

3、中国智能硬件产业发展分析  3.1推动智能硬件快速发展的三大政策《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年)》为机器人产业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蓝图; 《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要求中国智能硬件全球市场份额到今年要超过30%%。

将新兴技术融入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和云服务的发展,为制造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信息来源,有利于改善用户的客户体验,改进和创新智能硬件产品。

经济增长促使消费者态度发生变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消费者对产品消费的偏好不再仅仅出于功能性需求,更多的是对产品的智能性的追求。

文化和人性化。

这将有助于扩大智能硬件的市场需求。

3.2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现阶段,先进技术在我国智能硬件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与企业成本是相互制约的。

功能丰富的智能硬件设备售价较高,每年还有昂贵的服务费。

但价格较低的产品功能单一,在“智商”方面与消费者心理差距较大,导致用户满意度较低。

随着我国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智能硬件产品相关软硬件技术成熟度的加深以及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智能硬件行业的生产成本将逐渐下降。

同时,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将促使消费者购买智能硬件产品来替代简单的劳动力,解决用户生活需求的痛点,为用户打造“智能生活”。

  3.3人工智能是实现优秀智能硬件产品的核心认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和神经元芯片的出现,为智能硬件产品实现自主学习提供保障。

感知智能、传感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智能硬件的环境感知和自动检测提供了支撑。

计算智能和云计算技术的大规模并行计算能力可以高速处理海量数据,是实现人工智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