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网约车服务将在下半年取得成功,美团网约车将稳步发展,做行业建设者

时间:2024-05-22 19:58:18 科技赋能

上周我写了一篇文章《网约车的天花板》。

有朋友问我是不是不再看好这个行业了?显然这是一个误解。

说一个行业有没有天花板,和说一个行业有没有价值是完全不同的。

正如我之前所说,目前网约车用户面临的问题是打车越来越难、越来越贵,而且还伴随着安全隐患。

这背后反映出的行业天花板是市场竞争不充分,创新跟不上政策和新规的步伐。

最后,网约车平台也很累。

昨天,我乘坐出租车,看到司机用手机进行面部识别。

我问他为什么要在车里这样做。

他表示,滴滴现在将对司机进行抽查,核实其身份,防止人车不一致。

这是进步。

但在中国(以前主要是非互联网领域),没有市场竞争的后果是,创新总是遵循政策,陷入倒逼机制,而不是真正从用户需求出发。

没有其他办法。

以北京为例,在现行政策下,即使有新玩家加入,也未必能立即扭转“打车难、打车贵”的现状。

目前的情况是,网约车行业似乎正在进入间歇期:大家都希望行业越来越好,但创新的动力正在从外部竞争转向内部挖潜。

既要满足用户需求,又要适应新政策,是双重挑战。

美团打车今年3月进入上海后,迅速占领了30%的市场份额。

各地人民都在热切地等待着美团的早日到来。

但直到现在,它仍然停留在南京和上海。

说实话,我不希望美团以势不可挡的形象进来。

这个行业向来充满激情、快速进步,但缺少的是源源不断、稳步前进。

美团打车是新手,但应该有经验丰富的司机的稳定性。

无论是美团打车还是天团打车,用户需要,司机需要,行业也需要。

行业问题不是一家公司就能解决的。

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司的结果是政策只会针对一家公司而不是整个行业。

百度这几年遇到的问题就是一家公司占据主导地位之后的垄断和过剩。

过度垄断的后果是缺乏创新动力、缺乏进化勇气。

一旦发生风波,所有的舆论都会指向自己。

而如果一个行业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参与者,行业问题就不再是一家公司的问题。

会有帮手与政府沟通,与政策较量。

一个行业的安全取决于一家企业,这样既不健康也不长久。

中国网约车行业的生存重要性现在远远大于一家公司的生存重要性。

这是所有修炼者都必须看清的。

做出不同的选择。

正如我之前所说,网约车行业已经进入下半场。

网约车的前半段其实就是两个字:烧钱。

一定程度上,烧钱对于教育用户、培养用户需求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不可持续。

即使是领先者也会发现很难建立自己的护城河。

下半年需要的是精耕细作、慢工出细活。

事实上,它也在偿还上半年的债务。

美团网约车进入不同的阶段,解决痛点的方式和方法也必然不同。

谁在上半年融资能力强,谁就能迅速占领市场份额。

那是一个以闪电战为主的阶段。

现在美团进入市场,市场环境和用户成熟度已经不一样了。

闪电战、快速决战既不能解决对手,也不能解决用户需求。

滴滴的成功做法当然不适用于美团打车,就像滴滴外卖不可能重复美团外卖的成功逻辑一样。

当前政策下,简单粗暴的补贴已经不能解决行业痛点。

相反,它们会引起政府当局的不满。

美团点评这些年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国内积累了大量的各类商家。

这也是美团网约车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看看美团打车近期在上海、南京等地的广告,可以看出网约车行业的玩法正在发生变化:“用美团打车,吃喝玩乐全打折。

” “使用美团打车,用餐最高可享30折优惠。

,看电影最高20折,订外卖最高20折。

“跨界营销不仅给用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给商家带来了客流。

对于美团来说,避免重复通过资本获客的老路。

行业不仅需要新的参与者,更需要新的变量。

”打车不能重蹈昨天的覆辙,在这个艰难的阶段,更需要行业建设者的出现,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拼搏,从美团打车在上海和南京的实践来看,王兴确实想走一条“稳路”。

“灰度测试”首先在南京进行,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才进入上海。

很多人关心的是美团打车刚进入上海时的势不可挡的势头,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如果没有南京的铺垫,就没有今天的美团打车。

上海的一鸣惊人,美团打车在上海的亮眼表现,不仅仅是为用户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准确的说,是之前关于美团的边界的讨论,集中在应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不做。

王兴给出的答案是:是否存在行业痛点,美团是否有能力解决。

美团打车在上海率先开展针对“优质车”专项整治行动——“飓风行动”,即实际运输车辆信息必须与平台注册信息一致,才有资格运营。

近日,《飓风行动》再次升级,新增线下车辆检查、人脸识别、现场检查三大关卡。

目前,上海所有新登记的美团出租车车辆和司机均需到线下车辆检验点进行核查; 5月30日起启用人脸识别比对系统,确保驾驶人和登记人一致;此外,美团打车已于6月中旬启动“碰撞检查”机制,对线上运营车辆进行随机审核。

形成“线下验车、人脸识别、临时验车”三大审查机制,打击“假车”。

这波“飓风行动”聚焦用户安全痛点。

乘客满意,政府当然也满意。

一位投资人曾告诉我,网约车竞争前半程的目的是杀死对手,后半程的竞争核心是争取用户。

我问他:“我们上半年不是就吸引到了用户吗?” “我们上半场所做的只是交通,”他说。

当目标是消灭对手时,快速扩张领土、攻克城市就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事情。

但如果目标是解放和满足用户,速度并不是第一要务。

因为网约车是一个区域性市场,而不是全国性市场。

就像Airbnb一样,如果只在一个城市推出,势必会影响用户的使用频率。

只有当Airbnb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城市落地时,才能体现出其模式的先进性。

因为一个人的旅行往往发生在自己城市之外,而旅行则大多发生在城市之内。

打车是本地化需求,主要服务于当地人。

就像美团一样,虽然只进入了南京和上海,但仍然可以像北京的网约车平台一样自行运营。

这就是区域规模市场的特点: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与进入多少个城市没有必然的关系。

节奏很重要。

美团从一开始就是一家注重节奏的公司。

美团一入团购风潮,就遭遇“千团大战”,一路鏖战。

从“百团大战”到“剩饭为王”,美团靠的是稳扎稳打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截至2019年12月,美团覆盖100个城市,占据行业半壁江山。

当年10月,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第二的美团和大众点评宣布合并。

此时,美团点评已占据行业80%以上的份额,O2O领域最大的独角兽诞生。

没有团购时代的保守,就没有外卖时代的稳定和残酷。

美团过去五年的基本功,保证了近三年业务相关多元化的高成功率。

人们常说美团跨界太多。

其实想想外卖业务、酒店业务、电影票业务。

哪一项不是在团购的基础上自然演化出来的?如今,美团网约车业务是基于核心业务协同的新选择。

说白了,美团不搞打车就活得好好的;如果做打车的话,就很难取代滴滴的位置。

打车对于美团来说是正确的事情,而不是救命的事情。

与其贸然上阵,不如先去南京、上海练练内功。

皇城的人们需要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玩家。

团购大战让外界看到了美团掌控节奏的能力。

网约车的下半场,考验美团节奏感的时候到了。

王兴团队最大的优势就是心态。

创业十五年来,除了上市,他经历了一切。

如何平衡速度与激情、节奏与目标,对于他和他的团队来说并不困难。

更重要的是,美团的打车业务并不是美团的生命线。

扩张速度放缓可能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