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非常依赖的工具。无论是工作、学习、恋爱还是旅行,我们的每一根神经似乎都与这个社交工具紧密相连。大家一听到微信的消息提示音,就会敏感而紧张地摸摸自己的手机。太多人除了工作,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微信为我们创造的虚拟世界里,这个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我们也可以用微信买东西,用微信结账……也许故事***我们仿佛陷入了《黑镜》习惯描绘的世界。但这个由微信统治的社交世界会走到尽头吗?我认为短期内我们很难看到。我始终坚信,颠覆微信的永远不会是某个社交软件。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具有这种颠覆能力的,将是下一个时代。产品。微信以外的那些社交应用的社交关系好坏参半。除了硬件带来的滞后,这似乎是大多数人对微信***的不满。这得益于微信基于通讯录形成的1.5度人脉关系。微信大部分是我们在工作或者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人,一部分的人脉由此展开。微信这样的基因,也让陌陌这个以认识陌生人,或者更直白点,“曲棍球”为主的产品,成长为微信影子下的独角兽公司。每个人都想在联播和性欲面前为自己戴上面具。微信这种绑定了太多个人社交关系的产品,显然不是最合适的。基于刚需,又因为微信受限于基因,很难做到全覆盖。陌陌和紧随其后的玩家无疑是微信之外最大的应用阵营,资本市场也愿意为这样的产品买单。但显然,无论是陌陌本身,还是Hug、探探、Heartbeat等追随者,他们所做的无非是将LBS、Tinder等模式进行布局组合。整个事情的核心没有变,社会关系无法沉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这类产品的用户量和活跃度都不错,但更多的只能作为移动端的流量入口,为游戏、电商等引流。至于所谓的大数据分析用户,这可能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与不久前微信刚刚触及的企业号协作不同,专业社交不仅可以提供IM,还可以提供社交关系网。这个网络一旦形成网络效应,聚集了足够多的“圈内人”,其价值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看看领英就??知道了。但是,想做中国LinkedIn的产品大多都失败了。这与QQ和微信的存在不无关系,但也不能说QQ和微信压制了独立专业社交产品的发展。专业网络本身是一项足够缓慢的业务。LinkedIn用了10多年才走完这条路,在较弱的中国市场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行业需要足够的资本支持,也需要足够长的时间,但在当下的资本博弈中,这两者是矛盾的,能被我们记住的玩家寥寥无几。麦麦可能就是其中之一。一路受红杉委托至今的脉脉,曾因活跃用户少、融资额度大而饱受质疑。但目前,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圈内人出现在脉脉上,这种基于人脉关系的产品被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视为“好用”。这一点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职场社交不同于基于通讯录的IM社交产品。职场社交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工具属性。当然,除了从小切口进入的创业公司外,还有一类产品在中国社交应用市场上显得有些特殊,就是易信、连连这样肩负着巨头使命的社交产品。作为互联网公司网易与运营商中国电信合作的产物,易信在项目启动阶段就得到了外界足够的资源和关注。依托电信的优惠政策,易信确实积累了足够的种子用户基础。再加上网易的大力推广,易信也在小细节上体现出足够的互联网,尤其是在群聊和图片表情上。但从用户规模和后续发展来看,想要挑战微信显然还很遥远,所以易信选择了跟不从的策略。由于飞信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易信自上线以来就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好在两年过去了,依托运营商的免费流量和免费通话,易信还有一定的市场。企业版也获得了很好的中小企业资源。不仅如此,宜信一直致力于开发有故事的表情包。又萌又便宜的阿吉系列表情包也俘获了不少用户的芳心。宜信也在贴纸开启的差异化道路上不断探索更多机会。至于交易所,承载了整个阿里的厚望,以至于交易所刚上线的时候,阿里部门的员工为了100人的好友数量不得不奔波,但是交易所过度的努力最终并没有在移动社交领域建立起阿里。筑护城河。随着手机淘宝和支付宝两大手机杀手的出现,交易所从此失宠。但随着微信的平台化程度越来越高,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多一款社交APP,而答案或许就在上述产品中。平台还是工具?任何产品都希望成为一个平台,甚至是一个生态,尤其是对于没有太多变现能力的社交产品。电商、游戏、广告一直是移动社交产品的变现方向。能形成平台的产品,无疑能将三者牢牢掌握在手中,依托平台形成更多的变现方式。比如微信切入金融、O2O。但如果仅仅作为一种社交工具,那么很可能只有其中一种变现方式可以作为商业模式的主体,比如陌陌,通过游戏变现成功,最终上市。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千亿和数十亿美元的区别。但很显然,并不是每一个产品都能成为平台,或者说平台只属于少数巨头,非巨头的产品只能作为实现其价值的工具,没有更多的资源将其演化为平台,就像墨迹天气、今日头条,甚至万年历的日活都在数千万以上,但仍然只能作为满足用户某一方面需求的工具。细化到移动社交领域,微信已经成为一个平台,甚至是一个微信生态系统,而不是一个纯粹的社交产品,这也意味着在一些细分的需求点上,必然会有更多的产品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去做微信做不好或者不擅长的事情。人们可能需要微信之外的一种或多种社交产品来完成多层次社交网络的构建。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微信成为垄断平台或许并不是什么好事,尽管无论是公众号、服务号,还是刚刚围绕企业号出现的众多第三方插件。很多时候,微信不仅作为整个生态的裁判,掌握着每个参与者的生死大权(比如微信封禁自媒体号),还可以在发现好机会后跳槽,成为运动员。我们希望有一款App可以一站式解决我们所有的上网需求,但我们也希望我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让我们的生活被某个App所主宰。一切似乎都是矛盾的。如果说陌陌的诞生是这场移动社交大潮的开端,那么在移动互联网的四年变迁中,微信已经从依靠QQ离线消息引导用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这个过程是与另一款横跨PC和移动互联网的社交产品微博的衰落相比的。但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微信时代即将结束,就在它真正统治我们生活之前。微信仍然很重要,但也许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交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