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市场竞争激烈,走红后能走多远?

时间:2024-05-22 20:11:50 科技赋能

OFweek可穿戴设备网:售价79元的小米手环正式上市,18日线上发售。

消息一出,业界一片哗然。

一向以高价为标志的“智能穿戴设备”,如今却走上了民用路线。

这也让不少想要在这一领域“秀肌肉”的企业开始反思自己的市场前景。

智能穿戴设备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其市场前景和产品发展趋势如何?近日,记者采访了深圳多家涉足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的企业。

他们的观点在当今智能可穿戴设备火热的世界里展现出冷静理性的一面。

  预期爆发 随着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运动鞋等各类产品的出现,可穿戴智能设备揭开了神秘面纱。

尽管还存在价格高昂、功能不全、威胁隐患等诸多问题,但这并没有阻止“智能穿戴”成为时下最热门的术语之一。

谷歌眼镜智能眼镜。

深圳洛可可自2007年开始涉足智能穿戴领域,他们的最新作品——全球最小的智能穿戴设备,荣获美国IDEA设计奖银奖。

洛可可集团副总裁李一超表示,智能穿戴的爆发其实是预料之中的。

“这与以往一些毫无征兆地突然出现的产品不同。

”李一超告诉记者,“移动办公、移动互联网生活、移动信息交换已经成为新时代的趋势——智能移动通信终端的性能越来越强大。

”此外,大规模处理器、数据算法和数学模型计算软件也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快速崛起的强大驱动力。

与此略有不同的是,深圳市宝嘉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伟荣解释道。

在消费者看来,“移动互联网兴起的前三年,手机是唯一的智能终端,现在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了。

”高度的重合和频繁升级带来的麻木感,让消费者对手机的需求越来越大。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可穿戴产品强调个性化,因为它是便携的,应该体现出自己的一些生活方式和特点。

根据不同的人群,其设计理念完全不同。

例如,它应该更专门为女性设计。

保持简单,看起来可爱温柔,不要太强调电子感,设计得更像珠宝。

”李一超说。

  拥挤的市场。

两年前,谷歌眼镜在美国旧金山首次亮相。

随后,全球掀起了一场关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概念风暴。

索尼、三星、苹果,甚至耐克等行业领军企业都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这场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竞争中。

可穿戴智能设备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

根据研究公司Canalys的报告,2018年全球健康腕带和智能手表销量达1万个。

多份报告预测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潜力巨大,未来或将实现爆发式发展。

据最乐观的数据预估,可穿戴智能设备年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智能手环年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年出货量将攀升至1万台。

看来,可穿戴智能设备将成为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之后电子市场的新蓝海。

深圳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交易区,无疑成为判断其市场走向的风向标。

 Nike+ 智能运动鞋配件。

据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长虹介绍,该协会从2016年开始关注智能可穿戴领域,其会员与国际设计大师合作设计的一款可穿戴产品将在深圳上市。

今年10月在北京上映。

该协会与意大利设计大师乔瓦尼·诺尼合作的智能穿戴设备,将在今年11月29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展览会上作为设计大师亲自发布的新品。

面对智能可穿戴新兴市场,企业都想抢一张“船票”,感真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这家公司最初以制造机顶盒和电视配件等数字设备起家,现在负责智能穿戴业务,从设计到生产。

对于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公司CEO尹继胜将其视为机遇,甚至是“转机”。

“深圳加工制造企业很多,但还处于产业链底层,一些有理想的企业希望跳出来,提高原有能力,改善创意环境。

”    产品有待改进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智能穿戴一致看好。

目前的流行可能只是虚假的热情,企业的盲目追求甚至可能带来过度扩张的风险。

冯长虹参加了今年早些时候在美国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

她发现,几乎所有国际大品牌都推出了各种智能可穿戴产品,但人们似乎并没有抓住它们。

“且不说产品外观没有设计感,功能操作缺乏人机交互体验的温暖,再加上续航的担忧,数据分析和算法还无法体现产品的价值。

”产品数据。

这样的可穿戴产品能有多大的客户粘性呢? ” Memoto 智能相机。

“第一个真正让世界知道可穿戴这个词的人实际上是谷歌眼镜。

但到今天,如果你看看你公司的人,没有人戴着这个东西。

”李一超认为,谷歌眼镜缺乏一种自然被大众接受的形式,概念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这已经成为智能穿戴的通病。

智能穿戴的致命弱点是离真正的智能还很远,无法产生强大的刚性需求。

尹继胜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他认为,智能可穿戴设备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产品只能收集和告知数据,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市场上没有足够好的产品,有的话也解决不了。

”让生活更美好。

“好产品的缺乏,和企业的盲从有很大关系。

”事实上,很多人做可穿戴设备,跳进去只是为了抓住机会。

“而这恰恰与智能相反。

可穿戴设计是从头开始的。

李一超认为,企业应该更多地考虑人们的情感变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它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东西,它应该成为一个动态的三维产品是一个与社区及周边服务融为一体、能够提供解决方案的系统,而不是一个穿戴在身上的硬件。

这是可穿戴设备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李一超表示。

据冯长虹介绍,79元的小米手环击碎了很多企业的智能梦想。

“智能可穿戴设备还能走多远?它们会成为黑客的下一个目标吗?”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网络安全公司赛门铁克最近发布了一项针对可穿戴设备安全和隐私的调查。

报告显示,如果你佩戴的可穿戴设备被黑客入侵,黑客很可能获取诸如你的常规跑步时间段、路线、居住地点等数据,以及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数据,这些可能对政府官员、营销人员和商业人士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黑客可能会向第三方购买相关数据,从这一点来看,智能可穿戴设备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可能泄露用户的隐私,这也是开发者不可避免的问题。

、运营商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