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虚拟运营商牌照争议:多达19家企业示僧多粥少

时间:2023-03-23 11:23:21 科技观察

中国IDC圈2月7日报道:第二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企业(即“虚拟运营商”)牌照发放后此前,已有不少业内企业对此次改革表示质疑:近20张牌照未商用,参与企业如此之多,又有多少虚拟运营商能够存活下来?已向多达19家公司颁发了试点许可证。“说是试点,但是发了那么多牌照,以后参与的企业太多了。”一家拿到了虚拟运营商牌照的企业,对虚拟运营商牌照的现状傻眼了。1月29日,春节前夕,工信部向8家民营企业发放了第二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企业(“虚拟运营商”)试点批复文件,即虚拟运营商牌照。工信部名单显示,获得第二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批准文件的企业有8家,分别是深圳市爱士德股份有限公司、厦门三十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蜗牛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苏宁云商集团有限公司、中启集团有限公司、长江时代通信有限公司、远特(北京)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去年12月26日工信部颁发的首批11张虚拟运营商牌照,我国获得虚拟运营商资质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19日,参与的企业也是五花八门,既有很多知名的大企业,也有一些从不在公众场合露面的企业。如果每家公司规模都太小,将难以支持19家公司争夺虚拟运营商市场。什么概念?据国际咨询机构调查研究,2012年,中国电信(46.18、1.22、2.71%)营业收入达到1.08万亿元。保守估计,中国移动转售业务未来的市场空间可能为300亿元人民币规模。不过,在这19家公司中,每家最高都超过10亿元。这样的营收规模,在互联网行业或许还算不错,但在电信行业,这个规模就真的不好说了。另据测算,根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有关专家的说法,目前全国存量移动用户已超过12亿,每年新增1亿以上。未来,虚拟运营商可能占据约3%的市场份额,约有5000万用户。这个数字看似不是一个小数字,但平均每个虚拟经营者的收入都在两百万以上,甚至更少。有人评论说,电信行业是一个有规模经济的行业,没有规模就没有经济价值。虚拟运营商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生存。无论是每家公司10亿以上的营收,还是200万以上的用户,都不足以支撑其盈利和长期生存。市场在商业化之前就已经饱和了。因此,虚拟操作员飞行员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值得期待。业内人士预测,即使部分虚拟运营商拿到牌照,也不会真正投入商用。而且,工信部此前表示,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是电信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从长远看,民营资本进入移动通信领域,将进一步激发市场竞争活力,有利于优化市场竞争格局,提高竞争水平和服务水平,不会限制牌照数量,只要在有效期内提出申请,符合相应条件的企业就可以获得虚拟运营商许可证。当时有人认为,以我国移动通信市场规模,参照国外情况,我国市场可以容纳数十家甚至上百家虚拟运营商。然而,这可能过于乐观了。虚拟运营商过多,可能导致业务过多,最终大量企业退出,浪费大量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