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开工第一天,AI虚拟天气主播上岗直播,盘点冬奥背后的人工智能黑科技

时间:2023-03-18 20:46:23 科技观察

封面新闻记者萌梅张月曦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北京冬奥会也进入了第三个比赛日。赛场内,运动员诠释奥林匹克精神;赛场之外,城市运营、医疗卫生、交通、气象等各项服务都在为保障北京冬奥会的顺利举办竭尽全力,一些有趣的黑科技也应运而生。2月7日,记者带你盘点冬奥背后的人工智能技术。AI虚拟天气主播“冯小舒”在训练一周内就开始工作,为参赛选手播报天气指数。与夏季奥运会不同,冬季奥运会的大量项目在山区户外举行。气象条件息息相关,离不开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距离冬奥会开幕还有十天,天气主播冯晓舒已经正式开始为各场馆的参赛选手和观众实时播报冬奥会的天气指数。记者了解到,主播风小舒并非人类,而是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与小冰公司联合打造,在小冰框架内诞生的AI虚拟天气主播。结合小冰的深度神经网络渲染技术和小样本学习技术,将冯小舒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整体自然度提升到与真人无异的水平,训练周期仅一周.值得一提的是,在语音专家模型、口型专家模型和人脸渲染专家模型的训练下,“冯小舒”精准学习了冯舒自身的嘴部动作、眼部和面部肌肉。协同关系。北京冬奥会期间,冯晓舒将继续直播《冬奥公众收视天气指数》,内容涉及户外运动的人体感受和健康提示,包括体感寒冷指数、穿衣指数、寒冷指数、冻伤指数、防晒指数等气象指标,及时向观众传递精细化的室外场馆气象指标服务信息。在大型场地找不到座位或洗手间?还有智能导游随叫随到,提供服务。当你身处大型场馆,寻找座位、洗手间、超市时,常常会遇到“找不到门,找不到北”的烦恼。今年冬奥会,“鸟巢”开幕式和速滑场馆“冰丝带”都有一个“热情向导”,这是旷视科技提供的结合AI和AR技术的智能应用。进入场馆后,只需通过网络连接AR导航应用,打开摄像头,即可实时享受智能导览服务。与传统的室内定位技术相比,这种视觉定位技术具有精度高、部署方便的特点。无需对室内建筑环境进行改造,仅需利用激光视觉地图采集设备采集现有环境即可实现定位功能。.智能物流机器人穿梭运输物资,最大限度减少人与人接触由于疫情的特殊原因,各大比赛场馆、冬奥村在很多环节都力求实现无人化、无接触,而替代人工的正是机器人。例如,在物资运送方面,组委会选用了多款不同类型的智能物流机器人,减少人员接触。以京东物流机器人为例,室内智能物流机器人可承载30-300公斤物品,实现场内无人化、无接触终端配送。为提高馆内物资流通效率和安全性,室内配送机器人均在缓冲区内工作,洁净区工作人员可通过配置的智能终端呼叫室内配送机器人前往其所在位置。车辆到达清洁区和缓冲区边界后,工作人员将物料放入机器人箱内,机器人将物料运送至缓冲区和污染区边界,完成摆渡接驳从洁净区到污染区的物料之间。污染区的物资经过消毒处理后也可以由机器人送至洁净区,减少人员跨区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