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王川独家对话!智能音箱的“不完美”之道!

时间:2024-05-22 11:42:21 科技赋能

文章| 7月底的一天,在MIUI9、小米5x等新品发布会现场,小米AI智能音箱以“One more thing”正式亮相。

接下来两个月的时间里,小米AI智能音箱“小爱同学”经历了从内测到公测的打磨,最终于9月26日向公众发布,23秒完成首销。

首销当晚,Zhidixcom(公众号:zhidxcom)来到小米电视事业部所在的“小米三期”,见到了小米联合创始人、小米电视负责人王川。

小米AI音箱项目负责人 从小米电视到一系列音箱产品,王川被认为是最懂硬件制造的高管之一。

此行我们与王川讨论的是他对智能音箱市场的深刻理解以及小米AI音箱诸多决策背后的原因。

考虑。

小米电视事业部位于一栋独立办公楼内,工作站紧凑,至少有4名员工在这里工作。

等待的时候,王川正在和团队开会,一波又一波的员工进进出出。

晚上7点现场依然忙碌。

随后一道人影匆匆走进了我们所在的会议室,脸色微红,带着一丝疲惫。

没错,就是王川。

“你好,希望能帮到你”是一个非常温暖、爽朗的开场白。

8月22日,小米AI音箱正式发布并公开测试。

智东西询问王川小米音箱什么时候上市,但他一直说“没有具体上市日期”,可见他对这款产品的谨慎态度。

(解密雷军的《小爱同学》)而一个月过去了,小米AI音箱为何在此时上市?事实上,在沟通过程中,我们确实找到了相应的答案,也感受到了“王川真的很喜欢AI智能音箱‘小爱同学’”。

(8月22日小米AI音箱媒体沟通会:右为小米王川,左为小米唐牧) 1、什么时候发售?小米AI音箱背后的纠结23秒售空。

小米AI音箱是小米内部跨部门协作打造的产品。

涉及王川的电视团队,还有小米大脑和小米发现实验室。

不过,外界纷纷通过“小米探索实验室”发表评论,小米AI音箱于9月22日正式宣布上市,仅提前了4天。

这期间,其实不仅是小米AI音箱,叮咚二代、天猫精灵、出门问问等国内同行产品也都在争先恐后地推出产品。

“我们对于什么时候推出也很困惑,我们都希望小爱同学能再次完美推出,但人工智能产品如果不被用户使用就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

虽然现在虽然不完美,但还是可以的。

”王川说道。

“OK”的核心标准是用过小米AI音箱的用户还想买。

“在小米音箱的内测组里,每次发F码就被抢购一空,用过的人还想买。

”这也让王川有了正式上线的信心。

最初,王川并没有上市的打算。

他坦言:“小爱同学(小米AI音箱的‘昵称’)只能算还可以,但并不完美,不确定用户能否接受这个不完美。

”例如,虽然目前的人工智能产品都具有“天气”技能,但询问天气的方式有无数种,而且都需要智能音箱不断学习。

因此,小米音箱正在进行公开测试,看看用户的反应和体验如何。

通过米粉“一元领养计划”,多款小米音箱已进入公测。

王川当时内部表示,如果用户对小米音箱公测后不满意,就会进行修改,直到大家都满意后才会投放市场。

但通过公开测试以及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调整,他发现大家都可以接受。

(小米AI音箱)小米AI音箱首次发布的备货准备并不是很激进。

此次一共生产了3万多台,23秒就被抢购一空。

市场供不应求,目前产能仍不足。

与小米本身或者生态链之前的产品相比,这个数据的规模并不庞大。

王川表达了自己的考虑。

他顿了顿,带着一丝无奈说道:“做硬件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如果订单太多,如果有库存,那就是巨大的损失。

”另外,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实际销量并不乐观,小米也没有准备太多的产品。

一个月前,在准备开启小米AI音箱公测时,王川表示小米AI音箱没有销售目标。

至少目前来看,小米AI音箱并不是一款只注重数量的产品。

2、上市要点:首先建立最小的功能集。

在谈智能音箱的功能和内容之前,王川首先谈了自己对人工智能产品的看法,将人工智能产品概括为“海量数据+暴力计算”。

在谈到小米AI音箱时,他说话的语气比较柔和,也比较耐心地解释,人工智能产品和我们之前的产品不一样。

以前的产品就是市面上的产品,人工智能产品的独特魅力就在于自主学习。

它需要大量的数据来学习,而且使用的人越多,体验就越好。

今年3月21日小米AI电视最初发布时,意图识别率仅接近80%。

然而,到小米音箱发布时,这个数字达到了98%。

可见用户使用AI产品。

三四个月内进步很快。

这也体现了他所说的“海量数据+暴力计算”。

所以,大家对AI产品要有一点宽容度。

小米联合创始人KK(黄江吉)在使用早期版本的Amazon Echo时,认为当时的Echo作为产品完全无法使用,但2年后就变得好用多了。

因此,对于人工智能产品来说,一开始不可能是完美的,因为没有数据可以优化。

核心是有足够多的人使用。

(小米AI音箱目前支持技能)这种包容性在内容上体现为“功能最小集”,体现了王川对“值得买”的独特理解。

他以iPhone为例,“当我第一次买iPhone的时候,当时还没有App Store,但你已经觉得这款手机值得买了。

后来App Store上来了数十万个应用程序,体验大大增强。

目前,小米AI音箱已有四十、五十个“技能”应用,这些都是真正能解决用户问题的技能。

首先给用户一套最起码值得购买的功能,然后从这一点出发,继续拓展内容和服务,这正是王川做小米音箱的思路。

3、定价:关于小米进军AI音箱市场,是价格屠夫还是新零售革命?目前市场主流产品的1/2到1/3元,业界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小米的进入会促进行业发展,快速教育用户,也有人认为这会恶化。

王川认为,从传统角度来看,小米的价格进入似乎具有颠覆性,但从新零售的角度来看,这就是未来零售的样子。

王川引用了雷军对小米新零售和消费升级的看法,表示,新零售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方法论重构零售,以提升效率和用户体验为核心。

消费升级并不是指人们购买更多、更贵的产品,而是指以同样的价格购买到质量更好的产品。

这个逻辑就是小米对“新零售”和“消费升级”的定义和判断。

换句话说,这正是雷军经常强调的:“做感动人心、价格亲民的好产品”。

“雷总非常关注智能音箱产品。

”王川说。

小米音箱的定价一方面是延续小米的低毛利和新零售思路,另一方面是为了开拓新品类的市场,需要降低门槛,让价格尽可能贴近成本。

价格尽可能。

王川强调,这不是赔钱、烧钱,重点是提高效率、减少浪费。

近年来,智能音箱产业链发展迅速。

与亚马逊制造 Echo 时相比,它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样子了。

主控芯片和麦克风阵列都有专门的供应商,这对智能音箱的成本和销量影响重大。

降价有很大好处。

在成本方面,王川还表示,电子结构和声学结构仍然占成本的最大份额。

小米AI音箱项目是一个跨团队的产品,由他主导,但日常运营则由小米智能产品部/小米发现实验室总经理唐牧负责。

王川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电视事业上; “Speaker One 一开始是电视的副产品,但后来变得非常流行。

在小米家,蓝牙音箱和互联网音箱是最畅销的产品之一。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小米AI音箱的创作属于王川。

4、对比Echo:为了满足用户需求,Amazon Echo是AI音箱的开创性产品。

谈到Echo,王川认为亚马逊Echo对硬件的理解不如小米。

这就是为什么亚马逊的 Alexa 部门已经发现了 5 到 6 次。

小米寻求合作的原因。

亚马逊和小米在“硬件理解”上有什么区别?值得讨论。

王川认为,Echo在体验上不如小米音箱。

不仅价格更加昂贵,而且在硬件方面也一直在亏损。

zhidixcom(公众号:zhidxcom)拆解了这些主流智能音箱产品。

从硬件构成和工艺的拆解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亚马逊对于Echo无论是做工、设计还是制造都给予了足够的用心和投入。

在材质和用料上,都是不惜一切代价去做的,结果就是价格高达$。

控制成本和毛利,将售价降低到很低的门槛。

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基础上,采用低成本硬件,提供高性价比。

这就是小米和亚马逊在“硬件理解”上的差异。

不过,王川一直强调“小爱同学的音箱音质也是最好的”。

价格低并不意味着质量低,就在本文发表的前一天,亚马逊刚刚升级了新一代 Echo 和 Echo Plus,将入门价格降低至 99.99 美元,与最初的上市价格相比,基本减半了。

看来亚马逊也在调整“对硬件的理解”策略 5、功能定位逻辑:一句话和“遥控” 在国外,智能音箱的首要需求可能是听音乐,但在国内。

在王川看来,家用智能音箱的首要需求就是控制智能家居,比如开灯、开空调,简单、便捷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王川对小米AI音箱的定位。

一是解决用一句话来描述需求的精准命令,比如开灯、关灯;二是作为智能家居的“遥控器”。

设备数量达到万台(王川补充称,最新数据已达万台),小米AI音箱已经成为智能家居的遥控器,未来将进一步推动智能家居的发展。

(左边是小米AI音箱,右边是小米空气净化器)智能音箱的另一大需求是听音乐(儿童故事),但中国没有欧美那么强烈的意愿。

此外,智能音箱作为助手也非常方便。

你可以询问世界、天气、交通限制、计划行程等。

但小米电视基本上都有小米AI音箱的功能。

两者的使用场景会重叠吗?王川认为,这是小米提供的两种方式供用户选择。

电视是近场的,通过遥控器发出语音命令。

如果您正在看电视,可以直接使用遥控器进行语音交互,效果会更好、更准确。

但你也可以通过小爱同学进行互动,因为你不需要找到遥控器,打开电视,然后进行操作。

你只需一句话就能做到。

您还可以通过小爱同学控制小米电视。

停顿了一下,王川还指出,现在的语音不适合非常复杂的语音交互,而非常复杂的交互可以在手机和电视上完成。

如今的语音交互最好用一句话来表达。

6. 产品还是平台?平台服务于产品。

小米在做小米AI音箱的同时,还有小米大脑(复杂的AI技术)和小米水滴平台(类似于技能商店)。

那么小米音箱和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如今,围绕语音交互的平台纷纷推出。

小米也是通过智能硬件搭建平台吗?王川换了个姿势,双手搭在旁边的椅子上,继续说道,小米唯一的目的就是做产品,一切以产品为中心。

不是小米音箱服务小米大脑,而是小米大脑服务产品。

小米整合技术是为了做产品,而不是做平台。

小米在做产品的时候,会使用自己的技术或者愿意使用第三方的技术。

关键是谁的技术更好用。

同时,当小米大脑的语音交互能力成熟后,小米也愿意将其输出给第三方。

水滴平台发布后,许多第三方公司正在接入,通过水滴平台将其内容和服务转换为语音技能。

不过,由于智能音箱在国内刚刚起步,这个项目只进行了一个多月。

预计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技能会有很大的提高。

此外,智东西还了解到,小米AI音箱中的大部分内容技能均来自于合作伙伴免费提供。

那么小米如何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呢?王川引用雷军的话说,“雷总当时就说,手机变现一定有一个办法,我不知道是什么,但无论如何一定有一个。

”扬声器也是如此。

没有用户,就无法创造价值。

如果有用户,肯定有办法变现。

在智能音箱上,今天能想到的变现方式有很多。

比如,手机中的变现方式也可以用在音箱上,但王川表示,他不知道哪一种最赚钱。

相比盈利模式,王川更担心的是用户是否喜欢、是否愿意使用、是否愿意付费。

7、语音交互的核心:能否解放双手。

在整个语音交互场景中,王川更看好汽车和家庭场景。

他认为,两个因素决定了语音交互在场景中的应用:一是什么时候手和眼睛被占用,二是什么时候它给你带来便利。

比如在汽车场景中,你的手和眼睛都在车里被占用,这时候语音就非常方便了。

家居环境也是如此。

当您在厨房做饭时,用声音播放音乐非常方便;冬天想关掉床上的灯时,一句话解决问题也很方便。

王川也很看好智能音箱产品,但别指望它现在的市场空间有多大。

其市场空间在未来。

由于智能音箱是一个新品类,没有历史销售数据,因此无法判断其销量。

再加上目前整个市场的销售情况,小米也不敢准备这么多的产品。

“人工智能产品不可能一下子就这么完美,它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不会一下子就有特别大的市场。

”王川说。

8、苹果HomePod来了:会重构市场吗?苹果6月份推出的HomePod是智能音箱品类中备受业界关注的产品。

过去,苹果一直在iPod、iPhone、iPad甚至Apple Watch的背后,占据着行业的领先地位,影响着行业的玩法。

年底推出的HomePod也会上演同样的玩法。

?苹果HomePod公布的售价是美元(约合人民币),售价也比较高。

王川认为,苹果的HomePod是一款注重音质的产品。

从市场判断来看,“苹果在智能音箱方面有些落后”,王川表示。

因此,王川对产品行业能否像iPhone、Apple Watch那样被重新定义持谨慎态度。

(小米王川 智迪西记者)智迪西网(公众号:zhidxcom)也报道了智能音箱的“血海”,新玩家不断涌入。

王川认为,行业远未达到高潮。

“这只是开始,甚至还不是完整的开始。

”王川说道。

同时,王川也认为,智能音箱的门槛看似很低,但实际上却很高。

从芯片、麦克风阵列、发音单元到整个后端服务(唤醒、远场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语音合成),都需要集成。

后端服务是关键,整个适配也比较复杂。

这个产品不是一个小产品。

团队能够完成什么。

小公司、创业团队更适合做某一部分、创造特色。

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初创团队专注于麦克风阵列、NLP自然语言理解、甚至某项“技能”的研究作为出路。

结论:未来是中国制造攻城的十年。

纵观人工智能的兴起,智能音箱只是一个典型的实现载体;纵观整个快速发展的中国制造业,智能音箱领域的新玩家正在快速成长。

中国制造业的生力军之一。

“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制造征服世界的十年。

这不仅仅是‘制造’,而是中国品牌的消费电子产品。

”王川说。

未来十年一定属于中国,智能音箱也是如此。

前面提到,亚马逊Alexa团队曾多次伸出橄榄枝,希望在国际市场与小米合作,但对于王川来说,现在更重要的是做好国内市场。

“小米AI音箱刚刚发售,可以说产品已经通过了考验,用户也愿意购买,但还远远不够理想。

小米需要先聚焦中国市场,然后再去其他市场。

”市场。

”王川说。

经过两年的努力,产品体验才算良好。

两年是一个合适的时间。

智能音箱市场仍需不断打磨和壮大。

“小爱同学”是小米系统中的另类存在。

它不再是颠覆一个传统市场,也不仅仅是销售。

小米AI音箱的成长,正是小米在真正探索未来的领域所拥抱的产品方法论。

人工智能的试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