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4月简介:两年前,阿里巴巴两名员工接连辞职,一名跳槽到IDG投资,另一名白手起家的创业者。
基于之前的认可和信任,跳槽到IDG的同事甚至愿意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投资,以说服董事会投资后者。
两年后,两人的决心和毅力在今天开始结出硕果——Rokid(中文名“若琪”)蛋形机器人终于落地。
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故事主角是IDG现任副总裁楼俊和Rokid创始人兼CEO Misa。
近日,智东西与Rokid主创团队及背后重要投资人进行了对话,共同梳理了近两年来团队和产品的重要进展,同时也透露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离开阿里巴巴后,如何获得前同事的投资和持续信任。
自称“流浪汉”的Misa,在投资者眼中到底有多靠谱、有多不靠谱?这个打磨了两年的“蛋形灯”怎么会变成机器人呢?它的体验和设计有何独特之处?之前一直比较低调的Misa和Rokid,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将会更加具体。
1. Rokid与智能音箱不同。
我们先看产品,再谈团队。
从外观和结构来看,很难准确定义Rokid。
它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数字光处理技术)投影曲面屏幕、前置摄像头以及带有麦克风和扬声器的底座。
蛋形主体和托盘底座结构新颖。
功能方面,Rokid初步具备声纹、面部、动作识别等智能功能。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最终产品中,该摄像头不具备面部或动作识别功能,仅用于视频对话或拍照。
但声纹识别功能被保留。
此外,Rokid可以实时感知外部声音和灯光,并可以通过语音控制家中的智能电器。
配备远场语音识别功能,最大范围8-10米。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Rokid可以智能推送用户定制的音乐、广播等音频内容,并与用户进行多轮对话和个性化内容交流。
Misa 表示,Rokid 团队过去两年的工作“主要是打磨产品边界和整合技术”。
他表示,由于结构和设计上的创新引发了许多新出现的技术难题,很难找到可以直接解决的成熟技术,团队需要一一攻克。
典型的例子包括如何防止底座大面积扬声器的振动干扰麦克风的运行、优化家庭使用场景的语音内容、以及远场识别的噪声和信号处理等。
共有八个高分布在Rokid底座上的灵敏度麦克风阵列,负责声音采集和声纹识别。
根据记者现场体验,2-3米内即可清晰识别指令。
据工作人员介绍,最长识别距离可达8-10米。
Rokid之所以被称为优雅,主要是因为其独特的投影曲面设计,在黑暗环境下效果突出。
Rokid采用的DLP技术与微投影基本相同,但与曲面屏结合时,形成了独特的美感,非常适合在家中摆放。
对此,Misa自豪地介绍,“Rokid采用的DLP显示方案已被TI列为经典案例,听说模仿者也不少。
”底座采用扬声器和麦克风连接的设计。
Misa介绍,在最初的设计中,扬声器工作时会产生剧烈的振动,从而影响麦克风等部件的工作。
最终的解决方案是调整机械设计,尽可能控制水平方向的振动,并保证垂直方向的振动很小。
此外,据Misa介绍,为了实现远场语音识别,团队在识别算法和噪声信号处理方面做了很多优化。
在实际使用场景中,Rokid还需要将语音和语义的理解与用户习惯结合起来。
Misa 将其定义为“打磨技术的边界”。
例如,如果用户发出播放《Let It Go》的命令,机器可能会识别中国音乐库中的《癞皮狗》。
“两者之间的声学??相似度分数非常接近,”米萨说。
这时候就需要结合深度学习对用户习惯进行判断。
在技??术层面,Misa表示它并不具备全部的力量。
“比如视频通讯、免费聊天就用了外包技术。
但在麦克风阵列、声音识别技术、语义识别等方面,更关键的技术还是自己做。
”主要原因是我们自己做的。
原因在于,要实现技术融合,单纯依靠第三方并不能保证合作的深度和节奏。
在与Misa的技术交流中,他多次强调“边界一体化”这个词。
他认为,各种技术之间的边界融合,是与同类产品拉开距离的最好方式。
“单点技术实现突破,可能距离准确率只有1-2%;但如果产品中的技术集成得不好,误差可能会叠加放大到10%以上的误差率” ”。
2、两年打磨,产品满意度达到85% 回顾Rokid的创业史,时间线非常清晰。
今年7月,Misa从阿里巴巴无线部门M Studio辞职; 9月,他组建了一个创业团队,并于11月15日完成了Rokid原型。
“这是一台可以运行的机器,”Misa说。
但小批量生产实际上是从今年4月份开始的,随后发货给了第一批用户。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Rokid一直在做的就是上一篇文章中多次提到的“边界技术在产品中的集成”。
据介绍,产品发送给近千名种子用户后,团队保证了用户每两周升级一次,并在过去六个月内进行了数十次用户反馈和互动。
“接下来考验的是团队与整个市场互动的能力。
”米萨强调。
根据第一批用户的复购率和满意度调查,Rokid 团队在达到 85% 之前不会计划实际推出该产品。
“等待市场接受教育”,Misa表示,这是不急于推出产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他说现在正是时候。
他表示,不久的将来,将聚集大量国内C端渠道商资源。
言语中暗示着他打算大量布局渠道,进攻市场。
3、如何根据草图获得IDG投资?除了Misa本人之外,我们还联系到了Rokid背后的投资人,如IDG楼俊、华登国际王林、尚轩资本张顺等。
在他们看来,大多数人一开始都被Misa蛋形的设计图和愿景“愚弄”了。
里面有很多有趣的笑话,但也让我们有机会从侧面了解Misa和她的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Rokid的许多早期投资者都是基于与前校友和同事的关系而认识他的。
此前,楼军在阿里巴巴投资部时,主要关注快的打车、立人立装等电商服务项目,很少涉及硬件。
2016年,楼军离开阿里巴巴来到IDG,得知Misa也离开阿里巴巴创业,需要融资。
他联系米萨以了解有关该项目的更多信息。
“当时,Misa很着急下周一去上海见投资者。
我和他约了周五晚上,聊到晚上12点左右。
”据楼军回忆,“半夜两三点钟,我和IDG总部通电话讨论。
周六早上,这个项目很快就获批投资了,差不多用了半天时间。
” “他在桌子上给我画了一个鸡蛋,说这个鸡蛋是一盏灯,下面可以放一个扬声器。
“它能听懂你说的话。
”Misa创业时,向楼军介绍了这个项目,楼军至今还历历在目。
他说,当时这个项目还很早期,他投资的Rokid完全是因为喜欢Misa的人,据楼军介绍,他第一次认识Misa是在年底,当时他正在做快的打车项目的技术净值调查,并向Misa寻求帮助。
当时的印象是“他的桌子上摆满了咖啡”,“米萨对产品的要求非常严格”,在楼俊眼中,米萨是一个很懂生活的人,不会做出反人类的产品。
为了说服IDG投资委员会,楼军还下了一番功夫,据他回忆,他曾表示,如果IDG不投资这个项目,就会以自己的名义投资另外一家失手的尚轩资本。
A轮,项目跟进一年后还注入了B轮,Rokid的估值也达到了4.5亿。
在此过程中,楼军等投资人的认可给了Rokid项目很大的支持。
此外,Rokid的天使投资人吴永明也是Misa在阿里巴巴工作时的顶头上司。
虽然他表示“当时对Rokid的投资只是因为Misa欠了钱,没有还清,所以我们就简单的把欠款当成了投资”,但他还是用言语透露了对Misa的认可,“可以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
技术、产品和需求的良好平衡。
”最近加入商讯资本B轮融资的张顺对Misa的教育背景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米萨在中国和美国都有学习经验,融合了中美两国的知识和文化优势。
”他不同意用投资者的钱来做实验室工作,他说:“从头开始创新太难了。
他更喜欢投资“从某物到某物”的项目,这些项目对世界非常重要。
这是一个新事物,但对于企业家本身来说,它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
”尽管投资看似进展顺利,但Misa表示,“资本市场本身有季节性,初创企业必须时刻考虑生存问题。
”在之前的个人文章中,米萨还表示,她和合伙人埃里克抵押了自己的财产来维持公司的运营。
4、室内风格是否太开放?为预留发展空间,Rokid目前拥有约90人的团队,其中博士学位约20人。
有北京和美国两个研究团队。
北京团队专注于语音智能,比如语义研究;美国实验室更注重尖端技术。
杭州团队专注于产品开发和实施。
交流中,Misa表示,公司非常注重开放、自由的企业文化,团队依靠“自我驱动”的模式来工作。
但有利于西方企业的管理风格是否也适用于中国呢?团队是否过于杂乱、难以管理?对此,米萨回应道,“我宁愿牺牲一定的效率来保留公司的创造力。
”他表示,与许多强调快速执行的初创公司不同,Rokid 更喜欢保留创造力。
在选择团队管理方式时,Misa给出了更为具体的考虑,主要有两个方面:1)行业正在发生剧烈变化,需要不断调整方向。
老板的想法可能对也可能错,但一线员工的理解更深。
2)人员和团队不断变化,早期建立过于固定的管理机制,导致人才引进困难。
保持团队结构的灵活性,有利于后期的调整。
“虽然有时可能会牺牲工作效率,情况可能会显得有些混乱,但这是为了实现更大的创造力而做出的牺牲。
我希望保持团队的活力和自由。
”Misa 坦言,他表示,团队常常扮演“麻烦制造者”的角色。
5、以认真的态度做“娱乐”产品。
现阶段消费级机器人主要应用于陪护、娱乐等生活场景。
但作为制造商和产品创造者,米萨表示,需要“严肃认真地对待”。
强调这一点与之前市场上一些语音对话和产品的体验无关。
Misa表示,只有以认真的态度开发“智能新品类”,才能获得用户的信任。
当一个产品真正能够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或者改善体验时,用户就可以慢慢建立信任,进而发展出牢固的联系。
从联系,到陪伴,再到依赖,最后到信任。
这是Misa对Rokid的期望,也是Rokid产品发展的重要逻辑。
在市场定位方面,Misa表示,Rokid将扮演“智能服务提供商”的角色。
他强调,自己不会做自己职责之外的事情,比如内容、智能家居等领域。
这一说法主要是为了避免类似竞争,但他也表示未来仍将依靠硬件产品收入。
在以智能家居为主题的市场上,海尔、美的等传统家电厂商纷纷布局。
谷歌、苹果等互联网巨头也推出了相应的服务和布局。
围绕自己的产品形成合作和服务体系并不容易。
“只有用户粘性越来越高,它才能成为一个平台。
这是我们的理念之一。
”Misa补充道。
面对海外市场和品牌的竞争,Misa表示,他在美国有一个研究分部,他和Eric每个月轮流去美国跟进最新的研究进展,以确保有是美国分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协调事务。
6、Rokid未来的想象空间 从产品发展路径来看,Rokid的计划是从家用AI场景过渡到便携式AI场景,再到个性化AI场景。
个性化场景更加开放,两年内实现。
不久的将来,“未来还会推出价格更实惠的热销产品,一定会有惊喜。
”米莎此时精神抖擞地说道。
内容方面,Rokid将新增新闻栏目、本地生活服务等内容,同时还将引入智能推送技术。
合作品牌方面,Misa表示已与Oribo、Broadlink、小米达成合作意向。
在谈到未来要做什么时,Misa还提到,近期不会尝试B端业务、纯软件等产品。
Misa表示,一开始并没有进入B端业务,主要是因为无法立即触达toB方向的用户,而toC市场更富有想象力。
此外,用户往往对软件/技术产品抱有过高的期望。
“做硬件产品会缩小应用场景,降低用户期望。
”出于管理用户期望的考虑,Misa表示近期仍将专注于硬件产品品类。
7. 结论 经过与Rokid团队及背后投资人近四个小时的接触和沟通,思维发散、活力持久、开放是这个团队留给我的关键词。
恰逢B轮融资完成、产品即将推出,蛰伏两年的Rokid正处于全力以赴的关键时刻,可以感受到成员们士气十足。
从产品角度来看,Rokid外观新颖优雅,产品完成度和体验超过部分市场同类产品。
可以在高端用户群体中形成一定的市场,但是万元的价格还是会形成一定的消费门槛。
从已披露的产品迭代和新品上市计划可以看出,团队在市场策略上做出了调整。
就团队而言,阿里巴巴的背景和人脉在创业初期具有一定的IP效应,但要建立长久的口碑品牌,团队仍需要将产品和服务水平落地并推广和成长。
许多方面。
聊完过去,展望未来的新产品和市场,IDG北京闷热的办公室里,大家相处得很融洽,几乎感觉不到外面刺骨的寒冷和北风。
在这样的场合谈论资本的寒冬似乎有点令人失望,但这仍然是机器人企业需要面对的现实。
应用场景太窄、体验参差不齐、玩具同质化严重、消费习惯缺失等,导致出货量整体销量不高,年销量不超过10万台。
如何依托现有技术实现更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还是值得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