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VR帝国!虚拟现实大放异彩

时间:2024-05-22 11:30:42 科技赋能

一个村庄的村民向大海走去。

后来,他兴奋地回到村里,告诉大家他找到了海,那里有鱼、有盐,还有大片的盐地。

但绝大多数村民并不相信他的话,只有少数人愿意跟着他去看。

后来,那个地方的盐开始运往各地;后来,盐商来了,珠宝商来了,还有人在盐田周围开了餐馆……当一切社会力量都出现在那片肥沃的盐田周围时,没有人讨论那里是否有盐。

这个“发现盐”的故事其实和风暴镜的故事非常相似。

从0到1刚开始的时候,很少有人关注VR,整个VR行业几乎没有人发声。

在那种状态下,一旦我们决定这样做,就注定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

要知道VR的产品化、产业化需要完整的服务,从硬件、软件到内容,但当时市场基本完全空白。

我们所做的就是完成基本的概念拍摄VR内容并找人开发游戏。

移植电影、开发应用程序、制造显示设备眼镜等。

但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自己的定位和要做什么。

在本轮融资中,我们引入了战略资源而非纯粹的机构投资者。

华谊兄弟有内容IP,天音、爱喜得有硬件渠道。

VR眼镜类似于手机配套产品,与手机硬件和渠道密不可分。

其实在春节前《魔镜2》发售之前我们就已经差不多讨论过了。

当我们一无所有时,我们就找不到合作。

这时才可能找到相应的合作伙伴,整合资源,加速发展。

这就不能不说到时机和节奏的控制。

对于VR在中国的产业化,方向是对的,时机有点早,但我认为时机和节奏是可以人为改变的。

就像摩托罗拉21世纪初开始做无绳电话一样,在20世纪90年代PC行业出现之前,初期的产品形态是从无到有,从0到1。

当时的硬件和软件只有足够了,而且服务根本不健全。

无论是当时的无绳电话还是电脑,都是在有人认为“为时尚早”的时候就将产品扔给用户的。

但结果呢?事实上,我们还是赢了,用户获得了0比1的体验。

业界对 Oculus 的讨论由来已久。

开发者版本已经开发了很长时间,但消费者版本尚未正式推出。

我们用了更狠的方式来推出魔镜。

虽然第一代、第二代产品的用户体验很差,差评也不少,但这些差评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用户和市场的教育和普及。

截至目前,魔镜已售出30万件,日使用峰值超过2万件,日使用时间超过20分钟。

这个数据表现还是不错的。

很多用户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体验,这是从0到1必须经历的,我们将在“1.0时代”迎来一个又一个转折点。

第一阶段,社会资本和从业者蓄势待发。

去年我们推出魔镜后两三个月,这个行业就有一些人得到了投资。

一些知名基金专门派人来关注VR的方向。

一些媒体记者开始专门报道VR内容,VR垂直媒体也随之出现。

第二阶段,社会上有实力的企业单位开始相信它,开始花真金白银准备和我们合作。

在用户层面,我们要完成“从0到1”的体验,提供合格的服务。

另外,还要引发社会力量的支持。

第三阶段应该出现在今年第四季度,将迎来整个VR行业的“爆发点”。

这是VR行业真正的1.0时代。

“1.0时代”的突破点有一个关键指标:日活10万。

这是什么意思?单款VR游戏月收入可达万元以上,VR视频产品月广告收入超万元。

这将意味着巨大的社会群体效应。

让金钱成为吸引从业者的背景。

当参与者达到一定规模,商业模式推出后,社会团体参与也就水到渠成了。

“日活跃用户10万”的背后是它每天都能卖~魔镜,也就是说月销量15万到20万台,年销量二到三百万。

这个转折将仅靠魔镜来支撑。

从此,最多一两个月,事情就会彻底发酵——无数小企业开始为VR行业发力,数以万计的小企业单位在努力;资本沸腾了,对VR的试探性投资远不如今天。

,VR行业优秀企业的估值至少翻了一倍或三倍;不仅风暴在摇旗呐喊,还会有更大的公司参与其中,这将形成二侠三国,甚至春秋战国那样的局面。

时间问题是国内的。

优酷、爱奇艺、乐视、小米、华为、HTC等都开始关注VR行业。

现在我们需要打开蓄水坝的闸门。

当我在寻找魔镜首轮融资时,我问了几个问题来说服战略合作伙伴:你认同VR的方向吗? 90%的受访者同意;谷歌、Facebook等美国BAT都这么做了,他们对这件事也非常重视。

扎克伯格表示,Facebook未来的两大方向之一将是VR,而在中国,这个时间是迟早的。

?我听到的最悲观的答案是5年,通常是3年。

那么,一个趋势要等3年,你不愿意等吗?甚至,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可能把这个时间加快到2年甚至1年半,你信不信?有50%的机会在一年半内成为投资机会。

这难道不是你采取行动的最佳时机吗?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时机有点早。

现在的关键是能否引入足够的势能,抓住行动步骤的核心点。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冲破这座大坝的闸门。

与BAT相比,我们的优势是窗口期。

如果我前期策略想得足够清晰,资源引进足够理性,我几乎已经整合了VR产业链的优秀资源,而对方就会失去一些窗口期机会。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有完全的胜利机会。

对于互联网大公司来说,机会还是有的。

在国内做VR方向创业的人,很少有策略正确的。

大家不禁和暴风一起奔向同一个方向,整合软硬件,打造平台。

然而,小公司很难在这个方向有所作为。

VR是一个非常大的行业,选择更大的垂直定位是最好的创业方式。

对于这一轮的创业思路我写了很多提纲。

比如:在做魔镜1的时候,我说要为用户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在做《魔镜2》的时候,我就说过,时机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方向对了,只要你能整合合适的资源;现在是魔镜3,我们说,大家可以一起等待突破点。

在VR行业,一年已经过去好几年了。

例如,我经常称之为“魔镜速度天”,意思是魔镜产品的迭代只相隔几天左右。

明年将是中国VR产业化非常重要的节点。

一般来说,互联网行业都会因为VR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或者触动。

VR将会成为资本市场非常热门的投资标的,那些热门的VR内容将会成为网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如果往后推一年,全球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中,除了现有的搜索、电商、社交、软硬件整合这四个方向外,还有将是VR领域的又一家巨头公司。

中国VR产业明年百花齐放,后年形成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