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厂商的频繁动作,让人想起从战国后期到楚汉战争,英雄逐鹿中原的历史。
秦国最强大,只有楚国可以与之抗衡。
秦始皇最终给世界带来了和平,并在全国范围内扩张了自己的权力。
短命的秦朝最终被楚国后裔项羽带领诸侯所灭亡。
长期以来,只有楚国才是秦国真正的对手。
你一定猜到我要说什么了。
小米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得长足进步。
其产品矩阵包罗万象,产品线涵盖高、中、低档产品。
小米的份额、品牌、活力、潜力不亚于当年的秦国,很有可能横扫六国。
潜在的。
昨天,小米再次召开发布会。
智能秤、插座、电视、Note女神版都没有什么惊喜。
然而,它再次告诉世人,小米无孔不入,其野心是称霸世界,建立“币系、车系等”。
在“同轨”的智能硬件世界里,小米将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数十家所谓的生态链公司将组成它的长城。
这六个国家分别对应华为、联想、酷派等多家老牌硬件厂商;海尔、格力等家电巨头受到威胁;以BAT、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的竞争关系中,合作大于竞争,尚未构成强有力的竞争。
不过,这些玩家之间的合作已经开始,比如阿里巴巴、魅族、酷派的联姻。
上面的表达不一定准确,更多的是一个玩笑。
小米不可能拿走一切,消灭所有对手。
我无意暗示这是一个短命的“帝国”,但我想探讨一个问题。
如果小米是秦国,那么谁能与它抗衡呢?我们先回顾一下过去发生的事情。
小米的第一波敌人是以所谓的华酷联盟为代表的传统智能手机巨头。
从目前的份额来看,小米在与他们的战争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因为它很快就会成为中国第一的智能手机。
这些大公司在过去的三年里并没有坐以待毙。
他们经历了从看不起小米到看不到小米再到看不到小米的几个阶段。
现在他们正在学习小米的互联网品牌打法,建立了荣耀、努比亚、大神等子品牌。
然而这种做法的效果只是让小米蚕食自己的市场慢了一点。
小米的第二波敌人是智能手机以外业务受到影响的玩家。
智能家居首当其冲。
小米手环推出后,智能手环行业遭受重创。
现在轮到智能秤、插座等小型3C产品了。
这些玩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工厂或创业团队。
他们很幸运能找到一棵大树为他们挡风,很难与他们竞争。
格力等传统家电巨头虽然拥有硬件行业的基础和优势,但缺乏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意识和运营思维。
他们的优势变成劣势,积累变成负担。
比如,格力手机的卖点是三年不换、与空调相连。
抓住不断成长的一代互联网用户的心是很困难的。
这不仅仅是格力或董明珠前辈们才存在的负担。
结论是什么?小米主动进攻的敌人,并不是能够与之抗衡的“楚”。
耐米的“楚”,更容易出现在趁着小米围攻的玩家中,趁势休养生息,躲在角落里,壮大自己的兵力。
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一是智能电视,这是小米输得最惨的领域。
截至年底,乐视网累计销量已达1万台。
小米的销量报告显示,其销量仅为30万台,略落后于乐视,也不如TV+、酷开这几个改造传统电视的互联网品牌。
最终,这个问题的核心原因归结为内容短板,因此给空降兵陈童10亿,帮助小米进行“补充”内容投入。
另一个例子是。
与小米矛盾不断:周鸿祎和雷军爆发了激烈的口水战,背景是打造专机,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然而周鸿祎的风格始终是一条路到底。
此后,他陆续推出了便携式WIFI、智能路由器、智能儿童手表、智能防丢器、智能摄像头等众多产品,凭借自身的安全优势与小米展开竞争。
事实上,很多单品的表现都比小米更好。
比如,注重安全的智能路由器,其性能就优于大硬盘的小米路由器。
再比如,这几天京东的2万台安防摄像头已经售空,成为最畅销的产品。
与小米上次发布会主推的“小蚁”相机相媲美的一款不错的智能相机。
在面向安全的智能家居领域,安全路由器和智能摄像头两款产品对小米构成了试探性的攻击,且稍胜一筹。
局部的小胜并不代表硬件领域的潜力。
怎么能说它有抵抗大米的潜力呢?最重要的一点是,没必要“学小米”。
它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播放器。
周鸿祎是中国最早倡导“自由”的大佬。
粉丝经济和网络营销的“显性知识”自成一派。
其他玩家可能会面临“学小米但跟不上小米”的问题,但其实不然。
它并不缺少互联网,只是缺少硬件基因。
经过过去几年的尝试,结果发现很困难,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它与酷派成立合资公司并将其设在深圳,这可能是获得硬件能力的正确途径。
2016年成立合资公司,推出手机论坛,并以奇酷网为电商平台,准备与小米大战。
不管你同意与否,周鸿祎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与小米对抗的人,等了几年之后。
这几年,周鸿祎似乎从未停止过对小米的评价和关心,也从未停止过对硬件业务的兴趣。
拥有互联网能力的玩家有很多,而且很多人都对硬件抱有野心。
小米与其他小米竞争对手最大的区别就体现在周鸿祎的性格上。
雷军喜欢并且热衷于布局。
从他对小米手机的深厚积累开始,他铺开了一个古树开花的世界。
从内到外,他都是矜持的;周鸿祎易攻,能忍。
从雅虎时代,一直到2010年搜索终于做好,再到小米创立,直到2010年终于回归手机。
在此期间,BAT尝试进入自己的硬件制造,然后离开去选择平台。
只有纯粹的互联网派依然强大。
我想做硬件。
布局是周鸿祎的弱项。
投资案例稀缺或许与此有关。
他更喜欢从外围业务转向核心业务。
比如,做完所有的安全外设后,他只做杀毒,用闲剑封喉。
再比如放在浏览器上,一旦网站导航的份额增加,就推送搜索来快速获得一定的份额。
现在仍然是这样的制造手机的方式。
这不是故意的,但却体现了公司老板的性格。
互联网派依然坚持做硬件,决心走到底。
它并不缺乏互联网思维,通过合资寻求硬件能力,更是“抗秦不屈”。
它将成为小米未来最有力的对手之一。
小米从来都不是一家智能手机公司,而是一家智能硬件公司。
小米在智能硬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事实,但这种格局能持续多久尚不得而知。
在小米征服世界之前,各路诸侯就已经走上了进攻小米的道路,而苹果、乐视等互联网玩家是最有能力与之抗衡的玩家。
最终谁胜谁负还充满不确定性,硬件大战只会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