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曾经被期望像智能手机一样火爆的行业,显然让很多参与者感到失望。
随着Apple Watch销量下滑、行业先锋Misfit被收购、Jawbone可能被出售,智能穿戴设备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2019年4月,濒临死亡的智能手表项目Pebble被创始人Eric Migicovsky放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希望再筹集10万美元继续梦想。
没想到这一举动却是无意的。
登陆 Kickstarter 两个小时后,Pebble 就实现了 10 万美元的初始目标。
28小时后,金额突破1万美元。
最终,在各方的不断鼓励下,Pebble 完成了 10,000 美元。
的融资。
次年5月,Pebble成功完成由Charles River Ventures领投的1万美元A轮融资。
此次事件不仅增强了VC们的信心,还产生了示范效应,让全球关注智能穿戴行业的人们充满信心。
其中就有图曼科技创始人兼CEO王伟。
王伟向《财经天下》周刊透露,正是因为Pebble的成功且巨额融资,他才坚定地选择了智能穿戴领域的方向。
但当时整个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可用资源有限。
软件开发能力非常薄弱,甚至没有专门从事嵌入式软件的技术人员。
适合的芯片也很少。
从最初在美国飞思卡尔的测试版本,到后来与国内北京君正的合作,图曼智能手表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手感。
随着参与者的增多和资本关注度的提高,芯片厂商也逐渐开始关注智能穿戴市场并加大开发力度,这为智能穿戴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此外,用户时尚的消费习惯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也成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的条件。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0亿部,较2017年的7亿部增长38.4%,首次突破10亿部大关。
顺为资本投资人段宇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智能手机普及之后,消费者更加渴望另一个聚集计算功能的平台,或者是聚集数据的地方,比如以前的智能穿戴设备和现在VR产业、未来机器人产业。
极大推动行业进步的是巨头的进入。
谷歌开源Android Wear系统和苹果Apple Watch的诞生,点燃了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热潮。
虽然对他们的批评不绝于耳,但这两家巨头的进入却让智能穿戴市场彻底火爆,各种可穿戴设备也风起云涌。
根据功能,可穿戴设备可分为生活健康、信息咨询、体感控制等几大类。
其中,生活健康类产品最受欢迎,如Jawbone Up 2、Nike+FuelBand、Fitbit、Lark等,它们通过记录各种数据帮助消费者调整作息模式、加强锻炼,实现健康生活比如人体的运动、睡眠、饮食等。
更详细地说,可穿戴设备包括手表、手环、眼镜、挂件、鞋子等不同类型。
但令消费者困惑的一个问题是,市场上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无论功能还是外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
。
从参与者来看,有专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创业者,也有从其他领域进入的厂商。
例如,中兴推出了一款看起来像“Pebble”的蓝牙手表,索尼推出了一款看起来像“FitBit”的Core手环。
华为、小米等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在发展低迷的一年里,随着Apple Watch的发布和Fitbit的成功IPO,可穿戴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IDC数据显示,全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1万台,同比增长0.6%。
然而,快速兴衰似乎是许多互联网相关行业的典型特征,可穿戴设备也不例外。
到了下半年,问题开始爆发。
Fitbit的市值从今年11月开始暴跌,目前股价还不到最高点的1/4; Apple Watch 销量大幅下滑;年底,Misfit 被手表集团 Fossil 收购,Jawbone 开始裁员并关闭纽约办事处。
可穿戴市场正在降温。
“可穿戴概念降温的关键在于,市场预期较高的几款产品销量远不及预期。
”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
同质化、功能无用、价格不合理等问题成为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主要抱怨。
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不少厂商开始寻找另外的出路。
认识到这一点并及时转型的典型例子就是咕咚。
2008年,咕咚进军可穿戴设备领域。
第二年获得盛大1万元天使投资,推出首款运动监测产品“咕咚健身追踪器”,即咕咚手环。
经过多轮融资测试和行业观察,2019年6月,咕咚用户达到1万,日活跃用户数W。
不过,咕咚决定放弃硬件,转向体育社交平台。
咕咚CEO沉波当时对于转型的解释是:“国内外智能手环市场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国外市场知识产权保护良好,生态环境良好,不存在激烈的价格竞争。
但如果换到中国,价格战如此激烈,想靠硬件赚钱并不容易。
“那些依然愿意走不确定的可穿戴设备之路的创业者,已经开始尝试与其他领域合作或者开发更多的技术。
以出门问问为例,软硬件结合是其目前坚持的方向。
”做法是与智能手表硬件和其他软硬件合作伙伴进行各种尝试,例如GPS、线性电机、传感器芯片等的植入,软硬件结合算法的优化,以及与支付宝、搜狗地图等的集成等。
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表示,这些新玩法和趋势更多来自于硬件产业链的进步和软件生态的优化。
出门问问魔镜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手势控制等方式实现语音导航指令、周边搜索等傻瓜式控制。
此外,还有一些厂商通过修改外观或与奢侈品厂商合作等方式利用外观来吸引消费者。
总体来看,国内智能穿戴设备厂商目前主要在内部完善自身细节和功能;对外,主要是与其他领域的厂商合作,弥补自身的短板。
但作为产品基础的技术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IT行业分析师孙永杰表示,智能手机完全可以实现智能手表上的计步、提醒、地图、导航等功能。
智能手机的存在已经成为智能手表的最大障碍。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5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表示:“未来20到30年,人类社会将演变成智能社会,其深度和广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如果“我们不能坚持创新,迟早会被颠覆。
”与目前备受瞩目的VR和机器人行业不同,智能可穿戴设备尚不具备独立自主的技术基础。
如果技术没有真正的进步,智能可穿戴设备很可能变得无用且充满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