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Magic Leap技术路线图解读:AR眼镜受挫后谁来推广?

时间:2024-05-22 19:36:21 科技赋能

当Magic Leap的光场解决方案被揭露无法克服小型化和量产问题后,创始人似乎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在推特上连续发了20多条推文进行回应。

不管外界的质疑是否会成为现实,毫无疑问Magic Leap在实现其技术路线图方面面临着挑战。

Magic Leap技术路线解读 Magic Leap的核心技术主要基于Brian在华盛顿大学时对光纤扫描内窥镜的研究。

医生在手术期间使用内窥镜对身体内部进行成像。

它本质上是一个微型相机。

Brian 的突破是反其道而行之,反转光路,并将这项技术应用到显示器上。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用激光通过极细的光纤产生彩色图像。

这种光纤技术不仅可以投影2D图像,还可以显示光场。

目前的AR和VR显示技术都遵循双目立体视觉的技术路线。

通过双目立体视觉呈现的终究还是假3D,但如果能够实现光场技术,就可以呈现真实的3D世界。

如果能够实现,那将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就像人类从铁器时代转向蒸汽机时代一样。

Magic Leap面临的挑战 从现有信息来看,Magic Leap在将该技术商业化的过程中应该遇到了不少挑战。

首先,Magic Leap使用的光场技术并不只是他们给出的图中所示的“反内窥镜”技术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实像系统,必须成像在实际屏幕上才能看到图片。

通常的近眼系统是虚像系统。

当人眼看到光线时,会让我们感觉眼前有一个虚拟的屏幕。

因此,仅仅依靠图中的设备是无法达到近眼显示的效果的。

就像我们看投影仪镜头时(记得戴上墨镜),是看不到画面信息的。

事实上,现有技术方案中光纤的优势在于它具有柔性,可以通过机械装置进行高速扫描。

使用像素大小的光纤头扫描出微显示器大小的图片,从而消除了对微显示器的需求。

设备的空间和显示设备所能达到的像素数量原则上取决于机械扫描的精度。

像素要求越高,精度要求越高,扫描速度越快(同一帧的时间间隔不变),安装的结构就会越大、越复杂。

这是一种权衡关系。

从最初的冰箱大小到后来的头盔大小,如果想要变小,可能需要做出一些权衡。

(图为华盛顿大学模拟的光纤投影)除了显示方面的困难之外,光场技术目前在信息记录和处理方面也存在比较大的困难,这对计算量和存储空间都是很大的挑战。

传统记录技术的一帧记录的是二维平面,而光场技术所需的一帧内容是三维区域的全像素记录。

从现有的解决方案来看,如果传统的数据量用D来表示,光场技术如果要达到同样的画质,其数据量几乎是D的D次方。

因此,被降级的可信度很长短期研究项目应该很高。

因此,什么样的解决方案能够接替Magic Leap留给大众的期待,为世人带来一款震撼的产品,是一个更有趣的话题。

近眼显示技术路线分析 目前的近眼显示主要由微显示技??术和近眼光学系统两部分组成。

目前已知的技术路线中,就微显示技术而言,主要包括LCoS、LCD、OLED。

光学解决方案方面,主要有自由曲面技术、偏振分光棱镜技术和光波导技术。

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对比一下:谁能担负起推广AR眼镜的重任?关于AR眼镜的最终形态有很多讨论,但普遍认为眼镜最终会朝着更轻、更薄、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理想的 AR 眼镜可能看起来像我们现在戴在头上的眼镜。

近视眼镜也是一样的。

这是Lumus最近展示的一款AR眼镜原型。

可见光波导技术已经非常接近商业化。

从水晶光电对其的投入,我们也可以看出各大厂商对于光波导技术的期待。

国内光波导技术的商业化几乎处于同一阶段。

目前,国内已有灵犀、Nedega、立信光学等多家公司正在将光波导解决方案商业化。

例如灵犀微光推出的1.7mm波导透镜,采用光波导技术和纳米级耦合光栅,基本完成了光栅波导技术的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