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浅蓝色衬衫和薄毛衣,脸颊严肃而瘦削,第一次见面很容易给人一种距离感,但谈话起来,没有什么禁忌的话题。 这是陈明永留给笔者的第一印象。 虽然他并没有刻意保持神秘,外界对他面前的这位创业者知之甚少,但当他提到他创办的OPPO时,即使是不太了解手机和技术的人也会不自觉地哼哼。
“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 不吹牛,不诽谤,不追随。十年间,这家曾经被友商鄙视的公司,如今已成长为手机市场的“长跑者”。在近两年手机厂商近乎惨烈的洗牌中,OPPO智能手机年销量已破亿台,这一成绩足以推动其跻身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行榜前五。
姓名。 “过去,我们瞄准了错误的目标,真正强大的对手正在我们眼皮底下成长。
”一位业内人士调侃道。 德国著名管理思想家赫尔曼·西蒙曾这样描述一类公司:“他们不像大多数公司那样急于做大,也不追随潮流和时尚;他们懂得欣赏别人,但同时也保持自己的方式。
,只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产品的不断创新,同时对战略合作和并购保持克制的态度;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塑造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使自己始终走在行业的前列;他们的员工有极高的价值感和归属感,人员流动很少。” Herman将这些公司称为行业的“隐形冠军”,而从OPPO的发展轨迹来看,有很多 从2001年注册OPPO,到2005年筹划进军手机行业,到2008年正式推出手机产品,陈明永用了八年时间。
接下来的十年,OPPO慢慢来只做了一件事:让手机变得更好。 据OPPO员工介绍,OPPO目前没有任何副业,每年的利润都按一定比例分配给股东和员工,除了常规投资外,剩下的钱更多的投入到未来的产品研发上。 作为创始人,陈明永很低调,不凑热闹,不喜欢聚餐,甚至很少参加他公司的新闻发布会。陈明永开玩笑说,“这是因为他精力有限,只能集中半天时间,是一个‘短期勤奋的人’。
”他更喜欢把时间花在公司的战略部署和年轻人的培养上。工作之余我也看书,“什么都有,历史,儒释道。
” “君子应当坚守自己的根本,遵循自己的原则。”在OPPO内部,“本分”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词,但从外部来看,在手机行业激烈的竞争中,不免显得有些“理想化”。
接下来,如何在“诚实”的企业中生存? “商业的本质要求我们回归本分,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考虑。我们不能仅仅被竞争所驱动去给别人挖坑。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很重要的就是活下去。” “环境应该是友好的,让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陈明永表示,做事没有底线、没有原则,在结果上肯定会损害竞争对手。这或许对自己有利,但坏处就是打破了整体的平衡。至少OPPO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是这个世界上仅存的人,我们很快就会死去。
需要竞争来促进进步。在选择方法的时候,大家必须有所作为,有所不有所作为。我们做的就是如何做出好产品,如何获得技术创新,如何打造好品牌。 ”陈明永说道。
他对公司的底线有自己的坚持。 面对今年的整体市场环境,陈明永坦言,整个手机行业都面临着压力。
11月下旬,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数据,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0.8%,虽然扭转了连续七个季度下滑的趋势,但低迷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仍处于低迷状态。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充满变化的未知市场、无人区技术的竞争、份额波动可能带来的外部噪音,都是对任何手机厂商的挑战。
”销量排名有诱惑,有好处,但追求第一并不符合我们的理念,对于OPPO来说,无论份额如何变化,盈利能力、对合作伙伴的支持以及对新业务资源的持续投入都不会改变。我们更看重的是健康和长寿。 ”陈明永说。 出生于工匠家庭 陈明永喜欢喝茶,所以聊天的地方就在深圳的一家茶馆里,闹中取静。
他的微信是《闲亭流浪》,“小时候刚学读书的时候,我家门两边有一个门槛,上面刻着‘雄关路真如铁,现在我从头跨过去’,那边是‘无论风浪,胜过一切’,悠闲地漫步’。”他觉得这是一种好心情,他后来开始使用它。
与手机行业“淡泊生死、不服就来干”的杀气相比,陈明永却平静得像个“外人”。在四个小时的沟通过程中,没有高调俯视,也没有对某个竞争对手发表评论。
即使谈及过去的成就,陈明永也只是触及了皮毛。他只是说财务报告从来不是他关注的焦点。但说到产品,陈明永却有自己的偏执。
人们谈论最多的是OPPO如何做出好产品。 这可能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 1969年,陈明永出生于四川省达县的一个工匠家庭。他的祖父是木匠,父亲是裁缝。
有媒体报道曾提到,他的祖父曾因质量纠纷赶走了修筑堤坝的泥瓦匠。为了制作一把竹椅,裁缝父亲对靠背的弧度要求严格,不能接受过弯或过直的情况,否则就得弯。重做。 陈曾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帮爷爷抄过清单。
名字没有对齐,他被要求重写,因为“看起来很难看”。陈明永听后认为,制作产品的方式是“我们必须发自内心地去做”,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他对艺术也有自己的喜好。虽然当他去的时候上大学后,陈明永选择了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系的物理电子技术专业,但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去看艺术展。
从玉泉校区返回枝江校区时,陈明永从几乎每次都会去湖滨路清波门,就是为了偷偷溜进美院看别人的画。 毕业后,不拘一格的陈明永选择南下加入小霸王并跟随师兄段永平在浙江大学学习。
1993年,段永平打造的小霸王学习机上市,并邀请当红成龙担任代言人。功夫巨星穿着背心,手握键盘,一句“天下同父母,望子成龙,小霸王。”在中国,“小霸王”品牌一炮而红。
1994年,“小霸王”年收入达到4亿,次年就突破10亿。 但1995年,段永平希望推动“小霸王”的股份制改革却失败了,于是他选择了离开。后来,他成立了“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在东莞。因为共同的价值观,陈明永也跟随了。它得到了“双陆棋”。 1999年,民间资本空前繁荣,段永平因打造众多“明星”产品而名声大噪。
为了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他将自己创办的步步高重组为三部分。业务股权独立,互不隶属,但他选择持有少量股份,绝对放权。
当时,刚满30岁的陈明永开始执掌三大业务之一,主攻VCD、DVD、MP3,这也为OPPO后续的“孕育”埋下了种子。 谈及这段经历时,陈明永说,“其实我和老段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唱一些相反的曲调,表达一些不同的观点。
他有他的特点,我也有我的特点。但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观,我们是志同道合的人。
” 从DVD到智能手机 2006年,小米创始人雷军还专注于自己的投资人、华为消费者业务负责人余承东在欧洲市场与竞争对手“拼”无线产品线。与此同时,在国内电子市场上,金钱与财富的故事也接连出现。
从一片荒地到中国电子第一街,假冒手机商的敏锐嗅觉让深圳华强北一度成为全国热门的电子产品集散地。在这条不到一公里的街道上,据说诞生了数百位拥有“1米柜台”的亿万富翁。 但在山寨盛行的那些年,市面上要找到一款真正“好用”的国产手机并不容易。
品牌意识还没有觉醒的国产手机厂商,还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耕耘。 “那样的工艺,那样的品质,就算是免费给我,我也不想用。”有一天,陈明永在华强北待了5个小时,仍然没有找到一款自己喜欢的手机产品。 当然,这次来华强北并不是真的去买手机,而是为了观察市场,因为当时陈明永已经开始计划改变了。
2005年,碟机市场的天花板开始显现,虽然OPPO推出的X9MP3被称为“国产MP3的里程碑”,但他隐约感觉到更大的市场正在形成。 “我刚刚经历了这个过程。
我们刚决定做手机的时候,经销商大会是在东莞召开的。老板说我们要做好三年亏损的准备。
然后工厂准备损失2亿元,争取三年。 “多年的空间换来了时间,损失换来了OPPO发展产品能力、让整个团队成熟的时间。”OPPO市场培训部肖培雷表示。
由于代理商对老板非常信任,所以他们没有任何顾虑。 肖培雷提到的一个细节是,代理商与OPPO的合作模式一直采用现金和现货,所以从OPPO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没有银行债务。对于代理商提前付款,陈明永的理念是,“我不会占你的便宜。存入公司账户的钱我也会给你利息。
”回到公司文化,肖培雷说,这是他的职责,不占别人的便宜,不占客户的便宜。 一定程度上,DVD时代建立的稳固的渠道信任和充裕的资金,给了OPPO研发团队更多的准备时间。 2007年5月,OPPO刚刚进入功能机市场时,Turn-Key解决方案台湾芯片厂商联发科MTK成为首选,它解决了当时手机系统的稳定性和交互问题,然而当两款机型相继完成“上手”产品后,OPPO工程师却被不兴奋。 因为大家发现所有采用联发科方案设计的手机都有相同的开机铃声、Logo、壁纸、游戏和音乐。
因为这个问题,内部发生了争吵。团队里更多的声音认为,技术上的改变很困难,因为联发科以“封装”的方式交付,这就是业界的使用方式。 僵局持续了一个月。
当时的一位技术负责人无法说服自己继续下去,建议大家去华强北市场看看。就这样,OPPO的软件研发团队从华强北明通大厦走到远望大厦,触摸体验了每个柜台的数百台机器,发现启动声音一模一样,无论品牌如何。没什么不同。
这一次,团队没有异议,必须改变。 OPPO在2007年中启动了一个名为“去MTK化”的内部项目,集中所有资源来更换铃声、壁纸和内置预装。 “我们其实可以改变很多东西,这是我们今天互联网业务最重要的伏笔。
”该负责人说道。 为了做出不一样的东西,陈明永当时成立的第一个部门就是用户体验部门。
OPPO针对短信和电话本做了很多基础体验工作。 “从团队组建到推出第一款手机,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金属面板,香槟色。A103出来后,销量突破100万部。
当时10万部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非常好的数字。” OPPO副总裁、当时在制造工程部工作的刘波说道。
肖培雷说:“事后回头看,其实代理商并没有亏钱,工厂原本预算亏了2亿,但第二年就开始赚钱了。” “OPPO对代理商的投入我们一定会说到做到,即使市场不好,也不会要求代理商承担损失,OPPO会和他们分担风险。另外,OPPO还有一个蓄水池的概念对内,赚到的钱将不断弥补各个基本面的短板,持续带动公司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
”肖培蕾说道。 “不做事就是智慧” 进入手机行业后的这些年,OPPO一直保持着这种对产品的“竞争”态度。
当其他厂商发布“机海”战略时,OPPO采取了“英雄产品战略”,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非常惊艳,因此OPPO选择每年只开发10款左右的产品,并且产品不超过3款可以同时开发。 “少即是多。其实,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没有做什么。”刘波表示,即使是第一次做功能手机,陈明永也选择了全球最顶级的供应链体系,至少是最顶级的。
三个供应商。 很多供应链负责人从DVD时代起就与OPPO保持着互动关系。 “在绩效考核的压力下,MTK为什么愿意和一款产品合作超过15个月,是因为他们过去积累了很多,觉得和OPPO做生意是安全的。
”刘波说道。 但也许是开始得太顺利,又或者是我太想证明自己的实力了。
2011年,当功能手机转向智能手机时,OPPO的首款智能手机产品避免了iPhone的直板造型,专门选择了滑盖设计。机身厚16.6毫米,重近200克。结果,销量没有达到预期。
内部甚至出现质疑声,批评OPPO研发团队“没有勇气,也没有实力”。 针对这样的声音,研发团队勃然大怒,不服气,要求打架。
不过,在随后的产品评测中,该负责人总结了手机的几个核心痛点,比如轻薄、科技感、质感等。从第一款产品的设计来看,并没有触及用户的痛点。
当时,虽然内部也有对滑块产品的反对声音,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放大。这个问题让陈明永意识到,智能手机的发展在管理和沟通方面需要更先进的管理模式。让各个层面的人思考如何做出好产品。 随即,OPPO引入IBM,进行从研发流程开始的组织架构变革。
这次改革被OPPO称为“松土”,主要围绕两条线,一条是技术能力线,一条是项目管理线。 华为也引入了IBM,但IBM对华为的改革更像是“血腥改造”。此方法不适用于OPPO。
OPPO选择了另一条路。它保持主流而内敛的节奏,并在差异点上领先。但它不会追求技术的堆叠。相反,它将专注于将一些好的技术转化为产品、体验和服务。
这在OPPO 2015年推出的R7系列中得到了体现。 R7采用了金属机身。
过去,全球没有任何品牌厂商选择生产大型金属机身产品。为了实现差异化,当时一台机器的售价要高出近200元。此外,为了使最终产品达到最佳效果,国内外工程师连续工作了200多天。
大家都憋着劲,连除夕夜也没有停下来休息。 从表现来看,超出了预期。
R7当年销量为1500万台。迭代产品R9第二年销量突破2000万部,成为年度最畅销智能手机。 关于技术创新,陈明永表示,目前内部没有采取“赛马机制”。
他更喜欢员工根据内心喜好做事,自我驱动,因为他相信创新往往来自于瞬间的火花。需要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下进行。
在OPPO看来,有两个概念:产品经理想要证明自己的工作有价值,产品经理基于对产品的真实认知找到产品点。后者成功的概率往往大于前者,但后者的可封装性相对较小,伟大的公司可能没有故事。 下一个十年 “从2008年OPPO开始做手机到现在,我们已经走过了10年,过去的每一年,我们都觉得是艰难的一年,但每一年我们都克服了困难。
”陈明永今年4月10日出席会议时表示。 “10年后会怎样?如果你说我知道,那是谎言。但我知道那不是什么,我不会做什么。”陈明永说道。
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日前在首届OPPO未来技术大会上,陈明永似乎有了初步的答案。他将即将到来的时代称为“万物互动”的时代,并认为技术、组织、文化都将走向融合。这个时代,将不再有纯粹的手机公司。 “现在我看到未来很多事情都可以改变,但问题是什么时候会改变?会更快还是更慢?这是人们非常担心的事情。
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变革将在行业内部组织起来。 “在运营和决策上,很多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必须带头适应这种变化。”陈明永说。 他还明确了OPPO未来的三大举措:继续重视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并创造世界一流的核心技术;构建以智能手机为核心入口的多入口智能终端开放生态系统;持续升级用户服务思维,为用户带来更多更好的内容和服务。
陈明永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基于多维度的考虑。 一方面源于对外部环境的判断,全球市场智能手机销量连续多个季度下滑,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环境下,手机企业要想突破手机行业,拓展新领域,就不能吝啬研发投入。 反之,如果按照既定路线,OPPO可能还是能够凭借其固有的经验,继续在全球销量排名中占据相对有利的位置。但对于OPPO来说,在新的技术和商业周期中,如何更快地适应全球化的轨迹,成为了必须解决的“痛点”。
越早完成技术护城河的构建、组织架构、人员配置、流程管理的适配,就越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但这并不意味着OPPO会自己做所有场景和服务。
“这不符合OPPO的价值观。一方面,我们要隔绝外来力量,抵制诱惑,坚持做正确的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另一方面,我们要利他.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社会变得更好。”陈明永表示,“这也是OPPO奉行的经营理念。” “有句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觉得这是一个底线,上面有句话说得更好,“如果你想为自己挺身而出,你就需要为别人挺身而出”。这是什么?如果你想成功,首先要让你周围的人成功,并把它转变为利他思想。 陈明永说,“如果你想为自己挺身而出,就为别人挺身而出。‘人’比‘做你不想别人做的事’更有价值,因为前者是向上的,而‘人’是向上的。
”以下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