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业界几乎普遍认为智能手表是可穿戴设备的主战场,但Valencell创始人Steven LeBoeuf对此持否定态度。
他认为耳朵和背部是获取身体信息的最佳场所。
部分。
我之所以这么认为,主要是因为耳朵为采集人体体征提供了一个噪音较小且相对稳定的场所,而且耳朵内血液的流速与其他部位不同。
这里的血液新鲜且靠近心脏,因此测量数据更加准确。
耳道区含有颈内动脉系统,耳屏和耳垂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更有利于监测动脉搏动。
Steven LeBoeuf明白大家对此并不乐观,但Valencell已经开发出了生理监测模块,并向制造商提供了授权。
授权制造商可以将其嵌入入耳式耳塞中,让用户在听音乐的同时收集心率、体温、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
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电传感器检测人体血液和组织吸收后反射光强度的差异,追踪心动周期中血管容积的变化,然后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处理,消除皮肤振动等因素。
环境光、外部光等干扰因素将这些数据转化为上述众所周知的信息。
收集到的信息将发送至用户手机上,方便查看。
圣母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凯文·鲍耶(Kevin Bowyer)专门研究虹膜和耳朵生物识别技术,他非常同意这种方法。
他相信这项技术将能够收集到很多更准确的人体信息。
该技术已经在LG的心率监测器和iRiver的iRiverON中使用,英特尔也在开发相关产品。
Steven LeBoeuf表示,未来其功能将不仅仅局限于健康领域。
它可能用于监测士兵和消防员的身体状况,甚至与游戏结合,让玩家在游戏中感受游戏情况和个人当前情绪。
结合起来增加了游戏的真实感。
目前阻碍搭载该技术的耳机普及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使其像蓝牙耳机、降噪耳机一样拥有轻量化且独立的电源。
目前 LG 的心率监测器解决方案是连接到蓝牙设备,而 iRiver 的 iRiverON 选择连接到电池供电的项圈。
它们的共同问题是它们非常笨重。
除了电量问题之外,影响用户体验的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如何让用户在长时间佩戴耳机时平衡舒适度和抗脱落性。
毕竟一般的耳机在这方面的表现并不出色,佩戴时的不适感以及易脱离的难易度对于用户短时间使用耳机听音乐时可能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它就变得对于需要长时间佩戴的可穿戴设备至关重要。
虽然不敢说Valencell重新定义了可穿戴设备,但它确实为可穿戴设备提供了新的思路,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我们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