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组织对虚拟运营商新增电话用户实名登记情况进行抽查和暗访,但效果并不理想。共有31家转售企业的186个营销网点未被通报,发现违规行为的网点有22个,违规率为11.8%。民营资本进入移动通信行业三年,虚拟运营商正从试点走向正式牌照。然而,虚拟运营商面临的实名制监管问题,让“正规化”的日子越来越遥远。野蛮生长下的隐患2013年初,工信部发文《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2013年底开始发放牌照。先后有5批42家民营企业取得移动转售临时牌照。目前,移动转售业务用户超过4000万,用户规模超过百万的大型虚拟运营商超过10家,试点虚拟运营商已初具规模。不仅仅是规模,虚拟运营商也带来了鲶鱼效应。在腾讯科技过去接触的数十家虚拟运营商中,企业结合原有业务,推出符合细分市场需求的产品,增加了用户的消费选择。更重要的是,虚拟运营商为电信市场引入了重要的竞争机制,迫使传统电信运营商改进产品和业务类型。众所周知,资费降价、月流量未清零、取消漫游费等已经逐步实现,用户受益。不得不说,虚拟运营商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促进电信行业竞争的政策目的,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据了解,在虚拟运营商的前两年,监管标准、批零倒置、号码互通、短信识别等问题成为发展中最大的困惑。尤其是虚拟运营商的商业模式,42家公司几乎没有一家是完全一样的,这也注定了每家公司都被关在牢笼里,很难有一个好的产业环境。公交在线董事长王先树曾对腾讯科技表示,“虚拟运营商最重要的问题是终端用户运营能力的挑战。前期我们都是在不断尝试犯错的同时向行业前辈学习和积累.C端的产品设计和服务以及流程上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对于大跃进初期发展起来的虚拟运营商来说,实名制管理不到位带来的信息安全隐患,甚至升级为电信诈骗,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后期。去年4月27日,工信部发出《关于加强规范管理促进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要求完成用户身份信息补充登记。实名制确保了所有电话用户的实名率。公司在2016年12月31日前达到95%以上,电话用户在2017年6月30日前实现实名登记。7月,工信部网信办组织暗访虚拟运营商新增上网电话用户实名登记情况,对实名登记信息达标率进行数据抽查一些虚拟运营商的在线用户。共有26家转售企业的109个营销网点未被通报,发现违规网点37个,违规率为33.9%。虽然比半年前下降了11个百分点,但虚拟运营商仍被外界认为是非法的。分子温室。可以说,在虚拟运营商试点发展后期,实名制已经成为虚拟运营商的“魔咒”。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难免经历曲折,商业模式可以不断探索,技术问题也可以不断完善。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移动转售业务是电信改革的一个巨大进步。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有效监督。目前还没有颁发官方许可证的时间表。按照此前的计划,2015年底虚拟运营商试点工作完成后,将发放商用牌照,但至今仍未发放。这与实名制落实不到位有直接关系。一位虚拟运营商相关人士告诉腾讯科技:“实名制的问题不仅限于虚拟运营商,还有基础运营商,但前者占比略高。虚拟运营商将继续加强管理今年实行实名制,但这不应该成为阻碍发牌的因素。”在他看来,虚拟运营商的发展需要持续的投入,未来会形成产业链效应,但牌照迟迟不给虚拟运营商带来不稳定性,也难以吸引到更多的外部资本。据悉,在获批试点的42家虚拟运营商中,实际投入市场运营的不到一半,目前运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也开始放缓。“牌照不明,没有企业敢随意投资,也很难引入更多的资金,自然也就很难找到好的商业模式。”那人说。另有知情人士向腾讯科技透露,工信部已经启动虚拟运营商牌照发放工作。具体流程是先出具正式商业文件,再申请试点企业。符合条件并通过审查的,颁发许可证。不过,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传闻将于今年上半年发布。对于虚拟运营商来说,经过三年的试点运营,虽然还没有拿到正式的牌照,但已经从野蛮生长发展到对商业模式的深入探索,并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初见成效,有的甚至还有利润。但自虚拟运营商开展试点业务以来,电信市场发展趋于饱和,所谓的增量用户更多是存量用户之间的在线转化。在资费价格不占优势的前提下,要想在这样的“红海”市场中取得突破,还需要新的业务支持。正如王先树所言,将通信能力与虚拟运营商的传统优势相结合,淡化自身作为通信服务商的品牌定位,是目前虚拟运营商最好的出路。虚拟运营商可以看作是解决方案运营商,为各行业的三大基础运营商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