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Wearables)的概念很可能是由 Google Glass 首创的。
到现在为止,从眼镜到手表,从皮带到运动鞋,智能可穿戴设备已经可以从头到脚武装我们。
▲ Google Glass 但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最近遇到了一些障碍。
可穿戴设备显然代表着未来,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感觉雷声比雨滴大呢?对此,笔者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对此进行了思考。
▲智能腰带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分为有屏和无屏两类。
以苹果Apple Watch智能手表为代表的带屏幕的可穿戴设备可以独立操作,不需要依赖其他设备。
拥有屏幕在交互方面也更加人性化。
但目前此类设备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果将设备做得小型、可穿戴,则会导致电池寿命短、耗电快。
一般电池的寿命是以小时来衡量的,频繁充电非常麻烦;屏幕小也意味着阅读困难,触摸也不方便。
对于没有屏幕的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跑鞋或手环,电池寿命的问题已经解决。
一般可以使用十天半。
但由于没有屏幕,交互方式受到限制。
通常需要移动电话和其他设备来获得帮助。
它更像是一种依赖,而不是辅助。
由于没有交互界面,这类可穿戴设备一般只能实现简单的信息采集功能,往往成为低端、低成本的代名词。
要么充电麻烦,要么功能不强。
那么可穿戴设备的意义何在?答案是:“量化的自我”当前的可穿戴设备不可能成为像手机一样全功能的产品。
其更有可能的发展方向是为某一细分领域提供技术附加值,尤其是医疗健康领域。
▲智能穿戴手表,可以在屏幕上显示时间、步数、里程、心率和血氧。
例如,目前可穿戴设备的标准功能是监测步数、心率、血氧和睡眠,让我们可以方便地实时查看这些量化数据。
数据。
未来,更多的身体数据将通过可穿戴设备进行量化。
例如,血糖监测将很快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下一个标准功能。
测量血糖一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家里有糖尿病的人都知道,需要采集手指血,刺破手指,然后用专门的仪器来测量血糖。
由于过程本身就非常麻烦和繁琐,患者通常一天只测量三四次。
这种离散数据实际上并不能准确反映我们全天的身体趋势。
一些重要的高血糖或低血糖时刻经常因为没有测量而被错过。
近日有消息称,苹果第三代智能手表极有可能支持用户测量血糖水平。
当然,这种通过皮肤表面接触直接测量血糖水平的传感器技术是否能够实现,测量是否准确,目前仍存在争议。
Apple Watch 不会刺穿皮肤来测量血糖。
有传言称,第三代 Apple Watch 可能会增加腕带配件。
通过添加摄像头等技术,它可以在不刺穿皮肤的情况下测量血糖,并可以与Apple Watch保持通信和记录。
测量数据。
雅培还在最新一代血糖仪中引入了实时血糖监测技术。
通过在手臂上植入传感器,可以无痛地实时检查血糖水平。
Abbott 即时连续血糖监测仪由硬币大小的一次性圆形传感器组成,通过长 5 毫米、宽 0.4 毫米的柔性探头和传感器涂抹器固定在上臂外侧,可实现 14 天内的实时监测。
血糖水平。
人们对“量化自我”的需求,将使可穿戴设备在未来获得更多的需求。
尼尔森的《全球健康保健报告》表明,与前几代人相比,当代人更关心自己的量化健康状况。
除了身高、体重之外,BMI指数、体脂率等也是现在年轻人熟悉的数值。
借助APP强大的功能,您可以了解任何您想要的数据。
过去,“量化自我”仅被少数运动健康专家甚至患者所关注。
但在未来,能够看到一切可以量化的东西,会给人一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