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智能硬件可能会侵犯人类隐私,目前的政策基本上是白费力气

时间:2024-05-22 20:11:05 科技赋能

虽然智能设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其潜在的隐私问题却逐渐成为隐患。

智能家电将个人信息发送到企业服务器,与企业存储和共享的用户数据可以以消费者无法控制的方式使用。

如今,物联网设备正在从我们生活中最私密的空间收集数据。

如果没有适当的保护措施,智能设备收集的所有数据将被整合,然后被商人用于盈利并被黑客窃取。

因此,有必要制定强有力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规来确保个人信息受到保护。

智能硬件正在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

尽管物联网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但已经有许多产生大量信息的产品。

根据思科的数据,截至去年底,全球有近1.09亿个可穿戴设备在使用,每月产生数百万千兆字节的数据,而且这个数字正在呈爆炸式增长。

在控制物联网的军备竞赛中,初创公司和老牌科技公司都在大力投资。

谷歌最近收购了 Nest 恒温器和 Dropcam 安全摄像头背后的公司,以及智能家居中央控制设备制造商 Revolv。

今年3月,亚马逊也宣布了Dash项目。

用户只需按下家中安装的Wi-Fi控制按钮,就会自动订购相关品牌的家居生活用品。

亚马逊已与惠而浦等设备制造商合作,将该技术嵌入到其产品中——这样洗衣机将能够订购自己的洗衣粉!除了使用财务手段外,公司甚至还会向消费者提供激励措施,希望让他们在智能设备上分享个人数据。

约翰汉考克保险公司不仅免费为每个新的人寿保险投保人赠送一个Fitbit智能手环,还计划以折扣价交换用户的健康信息。

尽管有些公司在销售智能设备时会承诺不会将收集到的数据用于广告和促销,但由于缺乏管理系统,这种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

物联网设备上应保留哪些信息?哪些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些事情他们都不是很清楚。

而一旦作弊被揭露,事实将令人震惊。

美泰宣布计划推出一款名为“HelloBarbie”的芭比娃娃。

当连接到 Wi-Fi 网络时,这款智能玩具可以通过远程服务器与孩子们交谈。

当然,这引起了家长们的强烈抗议,并发起了一份请愿书,要求玩具制造商停止生产智能玩具。

消费者可能不担心被智能硬件监控,但他们需要知道自己是否被监控以及收集到的数据被如何使用。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确定智能硬件幕后发生的事情很困难。

隐私政策基本上没什么用。

以前的家电没有隐私政策,但现在物联网版的家电附带了很多需要用户同意的法律术语。

当然,消费者不应该阅读隐私政策来了解他们的智能设备是否正在跟踪他们的个人数据,但如果他们这样做,他们可能会发现它们很难解释。

许多物联网硬件的隐私政策都是模糊的、令人困惑的和笼统的。

在目前没有健全法律保护的情况下,用户对这些智能硬件的隐私保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厂商自身的设置。

既定政策。

细则中的小字用几句话描述了一家公司对您的数据的承诺,但这些承诺的实际效果非常微弱。

此前媒体曾曝光,LG、三星的智能电视会将用户家中的对话传输给第三方。

这是电视厂商单方面的技术便利。

当今高端电视的功能之一是语音控制,但电视本身不具备执行复杂语音识别的内置处理能力。

因此,当用户按下遥控器按钮激活语音控制时,录制的语音将被发送到另一家合作伙伴公司。

这项技术与苹果的 Siri 语音助手相同。

这些事实都没有在政策中得到明确解释,尽管三星在泄密后澄清了其隐私政策,但该技术至今仍保持相同的功能。

更可怕的是,不少智能电视厂商的电视会自动监控并识别消费者通过屏幕观看的图像,甚至是用户自己播放的DVD。

这些电视将观看数据发送给连用户都很少听说过的合作伙伴公司,例如 Cognitive Networks 和 Enswers。

而这些数据收集公司并不回避用户数据的使用。

例如,认知公司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介绍如何开展业务。

他们承诺电视内容提供商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更多广告机会来增加利润。

市场上每台使用 Cognitive 技术的电视都将为电视制造商带来持续的利益。

也就是说,电视厂商除了通过销售电视机赚钱之外,还可以通过监控用户内容、向用户发送定制广告来赚钱。

他们还可以通过打包观看数据并将其出售给广告商和内容提供商来赚钱。

一份钱。

简单来说,大家都赚钱,只有用户不赚钱。

智能硬件缺乏必要的保护。

即使企业不直接将用户数据货币化,它们也会使消费者的隐私面临风险。

存储在公司服务器中的用户习惯和行为档案可能会遭受数据泄露,而智能硬件也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

惠普去年推出的HP Fortify on Demand安全业务研究了10种物联网产品,包括智能电视、智能门锁、智能家居报警器等。

结果显示,其中8个设备不需要复杂的密码,7个设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无法加密数据,6个设备的用户界面不安全,外人可以轻松重置密码。

尽管对于煽动者来说,入侵物联网硬件需要大量的耐心和专业知识。

但黑客会互相共享信息。

一旦智能家电的弱点暴露出来,任何拥有少量专业技能的人都可以多次重复黑客攻击。

智能硬件制造商应该向计算机行业吸取教训。

出色的数字安全的先决条件是保持警惕。

随着新的威胁不断出现,制造商也需要不断对其产品进行安全更新。

鉴于物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私人空间,以及传感器在智能家居、车联网、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广泛使用的趋势日益普及,显得尤为重要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在硬件内部建立安全保护。

虽然隐私法尚未为物联网做好准备,但用户目前只能自己塑造这些技术的未来——只购买对他们有意义的东西,并在感觉硬件出现问题时大声疾呼。

随着物联网的扩展和政策的变化,保护消费者的最佳人一定是消费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