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为何难以成为生力军?

时间:2024-05-22 19:31:47 科技赋能

由于持续的金融危机,近日有消息称可穿戴设备制造商Jawbone正计划出售,而Jawbone的主要贷方贝莱德已将公司股票价值从原来的5.97美元/股跌至不足1美分/股分享。

众所周知,2009年左右,以硅谷为中心,可穿戴设备开始了以运动手环为切入点的商业化进程,Jawbone一度攀上了这波浪潮的顶峰。

为此,《连线》杂志甚至在2016年撰文称,从设计角度来看,Jawbone的新想法或许足以超越苹果。

这正是它威胁苹果的地方,苹果应该收购 Jawbone。

然后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Jawbone就走入了死胡同。

当然,苹果并没有收购Jawbone,而是发布了自己的智能手表。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Jawbone从巅峰跌落谷底呢?除了外界所说的缺乏创新、竞争对手竞争等主观因素外,是否与可穿戴设备行业本身的客观因素有关?事实上,只要稍加观察,我们就会发现,除了Jawbone之外,其他在可穿戴设备市场看似红火的公司,其实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红火。

例如,目前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领导者(以出货量计)的Fitbit,据统计,截至年底,Fitbit的“活跃用户”从上一年的1万增加到1万,增长速度% 以上,但 Fitbit 的用户总数为 10,000,这意味着 Fitbit 的活跃用户仅占 58%(10,000),并且有 42% 的用户购买后很少使用 Fitbit。

值得注意的是,Fitbit的情况颇具代表性。

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NPD集团统计,约40%的运动手环用户在购买后六个月选择停止使用此类设备。

至于在可穿戴设备(手环品类)排名第二的小米,虽然2018年实现了可穿戴设备出货量1万台,但与上年的1万台相比,增长了0.8%,市场份额也有所提升。

从 4.0% 增至 15.4%。

但从全年各季度市场份额数据变化来看,小米一季度市场份额达到峰值,但四季度出现下滑。

小米销量之所以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其价格策略,其健康手环售价普遍在11美元至20美元之间。

不知道业界从上述统计数据中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的是,虽然从表面上看,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在增长,但受到其价值(运动、睡眠、饮食、与朋友互动的数据)的限制,很多功能都必须使用。

健康监测数据只能依靠手机统计分析来获得。

事实上,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粘性并不大,这必然导致在低价下实际实现的表观出货量的增加。

换句话说,对于厂商来说,高出货量带来的价值(从营收和利润的角度)并不高。

从Fitbit今年第一季度利润下降77%以及小米官方声明其手环收入可以忽略不计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相比之下,我们看到很多智能手机都集成了运动健身功能。

换句话说,仅配备运动传感器且功能单一的手环将不再流行,智能手机将逐渐取代这些简单的设备。

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即运动手环等设备最终会与低功耗设备集成。

被需要传感器的智能手机所取代。

最终,能够在市场上生存的运动监测设备必须具有更先进的硬件功能,并且这些设备必须具有超越智能手机的性能,否则将很难生存。

谈到可穿戴设备(如手环)的功能(与智能手机相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智能手机计步应用的准确度足够高,完全可以与智能手机相媲美。

可穿戴设备的准确性。

甚至更好。

研究报告对多个App的计步功能进行了统计,发现误差范围为-6.7%至6.2%,而可穿戴设备的误差范围为-22.7%至1.5%。

研究团队给出的最终建议是考虑到超过65%的成年人随身携带智能手机,而可穿戴设备的普及率不足2%。

,手机可以作为通用的健康追踪设备。

换句话说,可穿戴设备并不是必需的。

除了上述与智能手机相比在性能和功能上的不足之外,可穿戴设备制造商还存在自身产品创新方面的不足,导致价值下降。

例如,加州州立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称Fitbit手环的心率追踪器数据“严重不准确”。

大学研究人员使用 Fitbit 的 Surge 手表和 Charge HR 腕带对 43 名健康成年人进行了测试。

测试过程中,受试者将连接到能够产生心电图的BioHarness便携式生理信号测量系统,记录用户的心率数据,以便与Fitbit设备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

通过对比用户休息和运动时的心率数据,研究人员发现,当用户进行高强度运动时,Fitbit 设备会误测用户的心率数据,平均每分钟增加 20 次。

因此,Fitbit 设备无法用于提供有意义的用户心率测量值。

无独有偶,印第安纳州鲍尔州立大学和 WTHR 电视台今年年初发布的一项独立调查显示,Fitbit Charge HR 计算用户心率所使用的数据并不准确,平均误报率为 14%。

报告称,当涉及到心率问题时,每分钟20或30次的误报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患有心脏病的用户。

如果说上述占据大部分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腕带厂商和产品在其表面荣耀背后对推动行业发展有着实质性的顾虑,那么曾经被行业寄予厚望的智能手表的爆发,就更不值一提了。

就像表面上看起来一样迷人。

难以维护。

IDC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为1万台,较去年同期的1万台下降32%,这是有记录以来首次同比下降。

其中,苹果市场份额从72%下降至47%,销售额下降过半,仅1万元。

相比之下,其他厂商出货均不足万元。

对此,美国主流网络媒体BI认为,从目前来看,失败的不仅仅是Apple Watch,而是广义上的整个可穿戴设备市场。

到目前为止,除了小众运动爱好者之外,还没有一家公司给消费者一个不可抗拒的理由来购买智能手表或运动手环。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Jawbone的倒下不能简单地视为公司本身缺乏竞争力。

事实上,整个可穿戴设备市场都面临着针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痛点,甚至是针对实际情况的基础性创新和改进。

价值(用户和制造商本身)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