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智能穿戴设备鼻祖Jawbone为何倒闭?

时间:2024-05-22 18:38:56 科技赋能

近日,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先行者Jawbone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这家总共经历了13轮融资、总计9亿美元、年估值30亿美元的明星独角兽公司轰然倒塌。

智能穿戴设备——被视为“人体延伸”的行业领域,正处于最前沿的话题。

那么原本不缺投资的Jawbone为何会突然倒闭呢? Jawbone是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先驱——2009年,Jawbone发布了第一代UP手环。

当时,“可穿戴设备”的概念刚刚兴起。

尽管其产品饱受争议,但 JAWBONE 却率先抓住了话题。

由于竞争对手有限,Jawbone 迅速占领市场,当时小米和苹果甚至还没有开始进入可穿戴智能设备领域。

Jawbone的手环曾经是智能穿戴领域的先驱。

然而,随着小米手环、Fitbit以及Apple Watch等更全面的智能手表的出现,Jawbone新开发的几代产品都出现了质量问题或无法交付。

尽管之前承诺过新产品功能,但 JAWBONE 的市场份额从未超过 5%。

IDC数据显示,2018年Fitbit占据可穿戴设备市场34%的份额,而Jawbone仅占4.4%。

今年第一季度,市场领导者Fitbit的市场份额为25.9%,小米为15.4%,苹果为14.9%。

论外观,Fitbit 因其实用功能而胜出,小米因价格而胜出,苹果因品牌和技术而胜出。

Jawbone市场份额严重不足与其产品质量问题不无关系。

第一代UP手环发布后不久就因质量问题下架,公司不得不对购买该产品的消费者进行赔偿; 2009年发布的新款手环被消费者抱怨无法无线同步,只能手动同步数据;该公司发布了UP24手环,增加了无线同步功能,但未能实现防水功能;而其后开发的新产品Jawbone也从未实现过手环的防水功能,顶多只是“防溅”。

同样缺乏的是消费者。

细致的呼吸监测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手环的功能非常简单,只有计步、测量心跳、监测睡眠等。

这些功能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运动和生活体验的实质性改变,更多的是好奇心驱动下的娱乐功能。

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NPD集团统计,约40%的运动手环用户在购买后六个月选择停止使用此类设备。

今天的智能手机可以计算步数。

一款名为“蜗牛睡眠”的手机APP甚至可以在监测你的睡眠的同时记录你的“梦话”。

面对后起之秀,Jawbone 显得有些相形见绌。

更让消费者苦恼的是,Jawbone智能手环连显示时间的功能都没有。

习惯佩戴手表的消费者在佩戴手环的同时可能还需要佩戴另一块手表。

这时,智能手表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尴尬。

Apple Watch和Garmin智能手表包含了智能手环的所有功能,但其功能却远超智能手环。

因此,Jawbone在产品上直接输给了Jawbone。

竞争对手。

Jawbone的UP手环系列的价格非常高。

一到两百美元的价格最初可能会吸引那些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爱好者,但这种好奇心驱动的消费心理很难维持。

2017年,小米发布的小米1s智能手环价格约为16美元,而同期JAWBONE发布的UP3手环价格则高达16美元。

售价 99 美元,其功能与小米手环 1s 几乎相同。

虽然Jawbone也有一款价格较低的产品Jawbone UP Move,但它不具备小米手环1s所具有的心率监测功能。

由于功能少、价格高,Jawbone逐渐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

根据苹果官网信息,Apple Watch 的售价为美元。

虽然价格较高,但功能齐全,做工精美。

消费者宁愿花更多的钱去购买性价比高的产品。

高价的Apple Watch对于高价但功能不佳的Jawbone UP3来说也是难以忍受的。

智能手表的出现,让Jawbone更加相形见绌。

然而,对于这个年估值32亿美元的巨头来说,失败的根本原因恰恰是估值虚高和过度投资。

Jawbone从来不缺钱。

经过13轮融资总计9亿美元,他们获得了包括红杉资本、Anreessen Horowitz、Khosla Ventures和Kleiner Perkins在内的投资者以及顶级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

援引CNBC的报道,去年,当Jawbone前景已经黯淡、大多数初始投资者不愿继续投资时,科威特投资局仍然向Jawbone投资了1亿美元。

面对热钱的不断流入,Jawbone不断扩大估值以吸引更多投资者——这样的恶性扩张让Jawbone变成了摇摇欲坠的气球巨人,一吹就崩溃。

不仅仅是Jawbone,硅谷的很多初创公司都面临着这个问题——来自世界各地的风险投资基金纷纷涌入硅谷,似乎让他们无所适从。

2016年太阳能技术公司Solyndra的破产是风险投资公司中最大的失败。

Theranos 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这家致力于健康和医学实验服务的公司曾经估值 90 亿美元,但现在却步履蹒跚。

如此超高的估值甚至让退出变得困难。

Business Insider 报道称,即便是行业巨头 Uber,在以惊人的速度烧掉近 1 亿美元资本后,估值已达到 1 亿美元的惊人估值,但也面临着一系列丑闻和深层次问题。

初创企业加速器计划One Million by One Million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ramana Mitra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过度投资对于这些初创企业来说将是彻底的“强制喂食”,她预计将会有更多的初创企业因过度投资而消亡。

资金投入过多,使得初创企业的管理者盲目固守现有产品,甚至固守已经是死路,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提升产品质量,企业缺乏活力。

最终,行业创始人被消费者、市场和投资者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