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IFA消费电子展上,除了大量的手机及智能硬件新品外,三星Gear VR消费版、HTC Vive等众多国内虚拟现实明星产品也将亮相一一揭晓。
今年以来,以沉浸式体验着称的VR设备频频成为各类展会的主角之一。
但虚拟现实在中国的现状如何?笔者接触了很多VR硬件从业者和VR内容开发者,得出的结论是,虚拟现实行业像一个轮子一样快速前进,但现在这个轮子已经开始陷入泥潭。
低门槛眼镜盒已成为主流。
一般来说,沉浸式VR设备可以分为三类:外置耳机、一体式耳机、眼镜盒。
外接头戴设备的用户体验更好。
代表产品有Oculus Rift、三眼眼镜等,其屏幕独立,产品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
一体化头戴设备产品很少,最著名的就是Bossnel头戴影院。
还有以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技术门槛低而著称的眼镜盒。
谷歌的Cardboard和暴风魔镜就属于这一类。
综合来看,在国内消费市场,眼镜盒是唯一的主流产品。
眼镜盒流行的最大推动因素是价格。
从各创业公司的众筹产品来看,这些眼镜盒的价格普遍在100元以内。
宝峰魔镜等产品的价格甚至高达不到百元。
然而,更低的价格还包括活跃在淘宝上的山寨产品。
。
一位VR眼镜销售人员向笔者提供了部分产品在淘宝、阿里巴巴的销售数据。
笔者整理如下: 不难看出,价格对销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即使是在营销上下了很大功夫的宝峰魔镜,也未能打破这一局面。
笔者认为,原因大概有三个:一是VR眼镜还处于卖硬件的阶段。
一位从事VR眼镜解决方案的朋友直言,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VR眼镜产品众多,同质化极其严重。
由于VR设备属于新兴产品,市场接受度不高,传统渠道不敢轻易触碰。
与其他手机周边配件相比,VR眼镜盒的利润并不优越。
因此,线上已成为主要的分销渠道。
当各个品牌的知名度相差无几时,价格就成为打造爆品的绝对因素。
其次,山寨厂商具有成本控制优势。
虽然各厂家都为自己的产品开发了独立的APP,但事实上,不同的眼镜盒和APP是相互兼容的,这为山寨产品的滋生提供了空间。
暴风等企业的产品火爆离不开“烧钱”,而山寨产品的低价则来自于产品控制。
毕竟它们是纯硬件制造,直接省去了软件开发成本,内容上的投入等于零。
第三,用户的尝鲜心态。
就像当初对智能手环的推崇一样,很少有消费者将VR眼镜盒视为“产品”。
他们花几十块钱从淘宝购买VR眼镜,简单体验一下虚拟现实场景,然后发送给朋友。
经过一番评论后,这些 VR 眼镜就被扔在了角落里。
很多人甚至盲目跟风。
毕竟,在媒体和研究报告中,虚拟现实被吹捧为下一个万亿市场,拥有光明的市场前景。
在虚拟现实产业链和标准成熟之前,难免要在成本和体验之间进行权衡,理性的企业大多在试水和观望。
股市暴跌后,风投投资者开始变得谨慎起来。
整体虚拟现实市场仍较为冷淡,国内VR行业或将长期以眼镜盒为主。
没有演示,没有内容。
一位内容开发商在对比国内外VR硬件产品时,将其比作国产汽车和进口汽车的差异。
在内容开发上,原本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但现在国产车和国外车却出现了差异。
它也越来越大。
目前,国内有很多优秀的VR内容开发商。
TVR、Super Vision、追梦者、K-Labs、上海天社等都是国内知名的VR游戏创作团队。
如前所述,国内甚至国际VR行业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由于软件的相互兼容,国内很少有硬件厂商在内容上花钱。
无论是PC级VR还是眼镜盒,对内容的需求仍然停留在演示阶段。
。
据了解,目前开发一款演示产品的价格在10万到20万之间。
许多开发人员依靠外包谋生。
当然,他们也会自己做一些研发demo。
此外,一些开发商表示,他们更愿意与国外机构或平台合作。
一是需求比较明确,二是收入会相对较高。
国内优秀的VR游戏团队正在尝试与Oculus等平台合作。
至于0.com、旮牡等国内开发平台,有团队表示正在做“大事”,但是否会合作还在观望。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两个。
首先,VR生态尚未发展起来,硬件和内容各自为战。
Oculus和HTC投入了数千万来鼓励开发者,他们也在制作高质量的内容。
索尼等游戏厂商也在进入VR行业,但往往需要与游戏机搭配。
国内VR行业还没有真正的巨头。
即使烧钱,也还处于产品推广阶段,与内容关系不大,比如暴风魔镜。
其次,硬件厂商对内容的盲目乐观。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硬件产品只需几个演示就可以愚弄用户,而且眼镜盒的VR内容大部分都是基于Android开发的,因此兼容并不困难。
或许正因为如此,国家在争夺产品和价格,甚至有些产品在研发不足的情况下就推向市场,迫使很多能够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不得不妥协。
总的来说,硬件产品的游玩心态直接导致了内容的萎靡。
此外,国内游戏巨头和影视巨头也没有表现出青睐VR产品的意向。
硬件很糟糕,软件很蹩脚,没有演示、没有内容的现状不知道会持续多久。
对国内VR产业的三点建议 不可否认,国内VR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混乱的状态也符合国内硬件产品的发展趋势。
毕竟手机、智能硬件都已经走过了这条路。
笔者对VR行业的未来前景表示认同,并对国内VR从业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
目标细分市场。
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VR行业,是因为它有很多细分市场,可以容纳更多的玩家。
事实也证明,只有深挖某个细分市场,才能避免行业成熟时被淘汰。
教育、医疗、军事以及利基市场都为VR厂商打开了大门。
只有深耕细分市场,才能加速VR产业的繁荣。
否则,硬件同质化会越来越严重,内容也会处于劣势。
对于资本青睐的球队来说,唯一的结局就是被淘汰。
2。
正确培养用户。
当笔者问及10万元以下的VR产品是否有利于行业发展时,不少VR从业者表示是有益的,至少在教育用户层面上是有益的。
虽然VR游戏的定位还比较低端,但仍然可以满足部分用户在视频领域的需求。
毕竟,用户需要的只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外,很多低端用户在体验VR后会购买PC耳机以获得更好的沉浸式体验。
不过,VR厂商的产品迭代有点慢。
以暴风为例,暴风魔镜已经发布了第三代,但仍处于眼镜盒阶段。
或许应该开发适合高端用户的产品,或者与其他VR厂商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虚拟现实体验。
3、这个行业需要巨头。
小米手环的发布,对可穿戴行业大致产生了三个影响。
首先,它依靠价格优势驱逐投机者和追随者;其次,吸引更多用户拥抱可穿戴设备;第三,促进了可穿戴行业的健康发展,很多用户从手环开始尝试更多的可穿戴产品。
。
对于VR行业来说,巨头的明星效应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关注这个领域,也会让开发者看到VR行业的曙光,让整个VR行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不久前,有消息传出苹果将进军虚拟现实,谷歌、微软、Facebook等硅谷巨头在此之前也已做出了计划。
甚至有人指出,GoPro与谷歌联合发布的球形16眼摄像设备Google Jump将解决虚拟现实内容困境。
由此来看,虚拟现实的未来将逐渐明朗。
总体来看,国内VR产业仍然在追随国外的脚步。
也许国外市场的成功可以带动国内繁荣。
这就像一个车轮陷入了泥潭,借助外力才被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