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国内智能硬件市场!从热点到冰点

时间:2024-05-22 18:32:13 科技赋能

早在2000年,智能硬件创业就如星星之火燎原,迅速扩张。

艾瑞咨询提供的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数据显示,市场规模同比增长近%。

然而到了2016年,智能硬件创业热度已经到了快速下滑的拐点。

如今,从媒体对这个行业的关注中,已经可以感受到智能硬件创业的低迷。

近日,有企业家表示,这一年来,智能硬件似乎陷入了无人关注、投资者忽视、媒体不感兴趣的恶性循环。

就连作为智能硬件分支的VR领域,也几乎陷入了廉价、普遍被鄙视的怪圈。

过去几年,行业整体并没有太大进展,国内智能硬件市场也从繁荣迅速进入冰点。

数据显示,自2016年智能硬件浪潮兴起以来,真正存活下来的企业不足10%。

这意味着90%的智能硬件厂商已经倒闭或失败。

相关工商信息显示,2016年多家智能硬件企业被注销关停,集中在可穿戴设备研发企业。

就连智能硬件的热门分支VR也在今年下半年开始受到影响。

许多中小型初创企业频频破产或裁员。

这并非没有道理。

在当前的智能硬件行业,追随潮流、追逐热点的理念已经成为常态。

两年前,物联网概念引入国内,各大硬件厂商纷纷涌向智能硬件家居领域。

一时间,智能电饭锅、智能插排、智能开关等产品纷纷涌现。

这些产品出现后,大部分都悄悄关闭了自己的产品线。

后来智能穿戴开始流行,很多厂商纷纷涌入智能穿戴项目,导致死亡率很高。

前面提到,2016年不少智能硬件公司取消、倒闭,集中精力发展可穿戴设备研发公司。

这背后的本质是,当时抢占市场的资本和企业家根本没有认真了解这个行业,而是更渴望占据流行概念和行业的利基,以为坐上就能飞。

趋势,但很多人并没有飞起来,而是重重的摔在了地上。

智能硬件行业标杆成功企业少,缺乏具有技术含量、引起大规模关注的热门产品。

大部分产品集中在腕带、体重秤、插座、音箱、桌子、路由器、筷子、空调等没有技术含量的产品上。

净化器等日常用品。

智能硬件产品的本质应该定位于人与硬件的智能交互,这也是深挖人类需求的结果。

然而,目前智能产品的智能化程度还相当有限。

很多厂商对电子设备稍作改进,添加Wi-Fi或蓝牙功能,或者制作一个APP在手机上查看硬件数据,然后将这些产品称为智??能硬件。

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提升也相当有限,很多产品甚至是在不了解用户场景和用户需求的情况下出现的。

此前有业内人士引用了一个案例表示:最新款的捕鼠器很聪明。

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手机控制点击鼠标,或者播放噪音吓死鼠标。

唯一的缺点是你需要抓住鼠标并将其塞进这个陷阱。

在捕鼠器里。

这种伪需求创业和缺乏应用场景的产品已经开始让很多用户对所谓的智能硬件产品不再感兴趣。

有业内人士脱口而出:很多智能硬件看上去更像是智障硬件。

这反映出目前智能硬件创业者捕捉用户痛点的能力较弱。

智能硬件的用户体验应该是复杂多样的。

智能硬件的关键是智能化。

用户的需求不仅仅是满足功能,更重要的是让产品的触感和外观有迹可循,满足有趣的需求,让用户找到存在感。

但现实是,智能硬件存在很多伪需求。

与智能插座、智能灯泡、智能路由器等智能家居产品类似,几乎所有的设计原理都是通过APP来控制家中的电器设备,进行开关控制。

但显然,这与用户的真实需求相差太远。

通过手机APP控制 只需几个手势即可操作的硬件,并没有击中用户的痛点。

此外,在北京雾霾极高的时候,大量智能空气监测设备开始普及。

据称,这些智能检测设备会在能见度很低时提醒人们雾霾的存在,但它们不具备空气净化功能。

另一个是供应链环节的控制。

有专业人士表示,一个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往往需要一年以上的建设期。

由于涉及供应链上下游各角色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博弈,这一过程很难缩短。

但很多创业者却想得很简单。

在他们看来,一旦有了产品设计和创意,只需要找代工厂来做就可以了。

在硬件供应链上,与手机行业类似。

在零部件、代工、渠道、原材料、创意设计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许多代工厂的技术无法支撑产品出货周期和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很好,但实际产品却不尽如人意。

产品发布后,发现细节和做工甚至螺丝都有问题,所以不得不重新设计产品,从头开始。

在缺乏足够的技术积累和供应链及渠道优势的情况下,产品周期被拉长,用户往往不会购买有缺陷的产品。

这时候钱已经烧完了,投资者再也不敢继续了。

投资钱。

由于行业浮躁的赚快钱的心态,智能硬件行业成熟有效的供应链体系尚未建立。

很多获得天使轮甚至存活到B、C轮的项目都没有走通供应链。

另一方面,不少智能硬件投资者来自互联网行业,但互联网思维在智能硬件领域会面临很多问题。

互联网的盈利法则是构建基于流量、用户、自由思维的商业模式。

硬件不允许快速迭代。

不成熟产品的不断迭代和修改,会造成供应链的困扰,以及资金、品牌、声誉等一系列问题。

迅速摧毁一家制造商。

周鸿祎曾表示:“如果硬件根本不赚钱,互联网模式无法建立,很多企业就会失去不断设计新产品的能力,更不用说制造业的创新和原创能力了。

”因此,智能硬件创业的特殊性在于软硬件结合的中间成本高于软件创业。

成功的案例更多的是内部安静,反复打磨,推出受欢迎的产品,进而积累粉丝。

亚马逊的Echo就是这样的例子。

在智能硬件刚刚兴起的时候,很多企业都相信小米的互联网思维,严格控制毛利率。

在利率方面,小米提倡BOM成本定价策略、性价比策略、线上渠道。

很多厂商纷纷效仿,但这些厂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不是小米,没有小米粉丝和小米官网的电商渠道优势。

对于一般智能硬件企业来说,线上渠道无非就是在京东、天猫上卖货。

所以我们看到,目前,大量的智能硬件押注在京东、淘宝的众筹平台上,但很多智能硬件产品只是止步了。

在众筹阶段,在天猫和京东上推广和吸引流量需要高昂的费用。

这是另一种烧钱的方式,但网上烧钱不一定有效。

而且,钱都花在网上了,没钱线下开实体店。

具有口碑引导、吸引尝鲜、树立品牌作用的线下渠道已被放弃。

因此我们看到,除了手机价格上涨之外,近期越来越多的智能硬件厂商由于上游核心元器件采购成本上升,再加上汇率波动,宣布上调产品价格。

这背后,难免有一些厂商考虑到性价比策略行不通后,试图赚一波游资而离开。

很多投资者原本希望在大力投资智能硬件后能够迅速看到爆发式的销售,但事与愿违,智能硬件从无序发展到荒凉。

但这并不意味着智能硬件没有未来。

智能硬件一定是未来的方向。

但从技术、产业结构、用户市场、厂商成熟度等各方面来看,仍处于发展初期。

创业者应该更加关注供应链环节是否成熟,从技术角度看,感知、识别、算法、云计算、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底层核心技术是否能够很好地与企业融合。

硬件产品提升产品体验。

推动。

未来,消费端的手机、机器人、企业端的智能办公,往往需要与语音交互、人工智能技术融合。

与拥有用户、大数据、技术、云计算能力等核心优势的巨头相比,中小创业者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支撑智能硬件产品的核心——即信息服务以及支撑硬件本身的内容生态。

软件和云服务能力,以及打造平台生态的能力,是智能硬件未来抢占制高点的核心点之一。

这就需要创业者对产品本身有足够的战略耐心和热情。

亚马逊的Echo目前非常成功,但在亚马逊内部,却花了五年多的时间才将产品打磨到足够成熟的程度,让智能硬件和语音交互技术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够运用在用户体验中。

给你带来奇妙的感觉。

智能硬件还有下半场。

数据显示,全球智能硬件年零售量为1.3亿台。

预计到2020年,中国智能硬件全球市场份额将超过30%,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亿元,海外专利占比将超过10%。

下半年的智能硬件市场,仍有想象空间。

往往当一个行业从过度炒作、浮躁走向相对冷清时,就意味着整个行业开始步入冷静理性的轨道。

这时,企业家需要重新审视和反思模式和产品创新与技术改进和突破相结合。

因为行业集体走的错误道路也将为后来者照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