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英寸和5.5英寸版本的iPhone 6终于来了,与手机一起的iWatch智能手表也来了。
据悉,苹果在 iPhone 6 发布会上推出了这款可穿戴设备 iWatch,其定位为 iPhone 配件而非独立设备。
与此同时,苹果同步推出了与Visa合作开发的移动支付系统。
中信证券分析师表示,“iPhone 6和iWatch的推出必将掀起三大运营商新一轮竞争,可穿戴设备将再次成为焦点。
再加上小米、乐跑等企业的提前布局,这一市场的竞争将愈发激烈。
” 可穿戴设备的竞争正在加剧,随着目前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渗透率已经趋于饱和,唯一的处女地——可穿戴设备未来将成为所有企业的必需品。
争夺地盘据研究机构CCS Insight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不仅三星、苹果推出了可穿戴手环,国内的小米也加入了竞争,推出了小米手环。
预计,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从2018年的1万台增至2018年的1.35亿台。
CCS Insight预计,今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的87%将是腕部相关产品,其中包括1万台智能手表和1万台智能手环。
据Canalys统计,今年上半年可穿戴手环全球出货量已达1万只,是目前最重要的可穿戴设备产品。
同时,分析师认为,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带动了曲面和柔性显示面板的市场需求。
据Touch Display Research研究显示,今年曲面柔性触摸显示器市场规模将突破1亿美元大关。
据悉,在曲面和柔性触摸显示解决方案上,三星和苹果两大厂商都有自己的体系,主要解决曲面显示触摸问题,暂时没有涉足柔性触摸。
以三星Galaxy Round为例,它采用了On-cell触摸技术和玻璃基板。
另一方面,苹果公司使用自己的薄膜导体层压设计。
将基材变成弧形后,再进行高温加热,将其固定成弯曲形状。
除了两大国际巨头之外,一些触控厂商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在柔性触控技术上,希望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中使用更柔性的屏幕,让其更方便携带。
分析人士指出,传统的ITO(氧化铟锡)触控工艺无法实现柔性卷绕和柔性解决方案。
因此,相关厂商采用薄膜作为基材,银作为导电材料,提供灵活多变的解决方案。
计划。
例如,TPK和Nippon Photo正在开发OFS(单膜解决方案)柔性触摸屏。
通过与美国Cambrios合作,用纳米银替代ITO材料,加工在柔性薄膜上;美国康宁公司和Atmel公司开发了Metalmesh工艺,其产品Xsense已实现卷对卷柔性生产能力,预计今年内实现量产。
与传统ITO触控技术相比,国内柔性触控技术的发展与国际市场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今年以来,相关技术已经储备和发展,有望在该领域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取得更高水平。
市场份额。
目前国内企业苏达维格、欧菲光、超声波电子、乐凯集团等都在进行柔性触控技术的研究。
据了解,国内仅有苏达维格和欧菲光拥有柔性导电薄膜的生产能力。
目前,苏达维格的柔性触摸导电薄膜开发完全由其控股子公司维业达触控科技进行,在建产能为1.5kk/月(7英寸)。
半年报显示,柔性导电薄膜开发进度接近50%,计划今年上半年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