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新兴产业,是深圳抢占蓝海的一贯做法。
记者昨日获悉,深圳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产业领域表现可圈可点。
年工业增加值达亿元,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尤其是在可穿戴设备领域,数千家企业聚集深圳,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整个产业正在爆发。
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设备等行业听起来都很酷。
对于这些全新产业,深圳不断推进深度和广度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集群,并开始向生产服务型产业转型。
用“亮点”来形容深圳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等领域的表现并不为过。
在机器人领域,动力系统、控制系统、人机界面等技术国内领先,部分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年产业规模约1亿元。
在可穿戴设备领域,深圳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研发和生产基地,拥有从传感器、柔性组件、交互解决方案的完整产业链。
多家企业已在国内率先推出智能手表、健康配件等可穿戴设备。
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数千家相关企业聚集,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
在智能装备领域,自动激光焊接设备、三维电路板检测设备在国内名列前茅,生命信息检测仪器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其中,华大基因两款二代基因测序仪在国内首次获批,力邦为国内首家。
自主研发的血气生化分析仪成功上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等领域的创新能力令人惊叹。
受益于深圳这个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日益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深圳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4%,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4%。
48.1%。
截至年末,深圳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等领域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30个,工程实验室1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公共服务平台7个。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超算深圳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已投入运营,拥有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科院深圳研究生院等。
科学技术以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
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的科研支撑体系初步建立。
深圳成立了国内首个机器人产学研资助联盟,积极开展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在多传感器融合、人机交互、智能控制、能源管理等多项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机器视觉、智能信息处理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专家分析,深圳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得益于深圳雄厚的产业基础。
深圳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00万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
其中,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作为中国首个联合国科教中心,作为世界文化组织认可的“设计之都”,深圳创意设计产业优势明显,其中工业设计占全国60%的份额。
深圳作为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及微电机聚集地,先进制造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年工业增加值达亿元,提供了强大的设计开发能力为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不可忽视的是,深圳及周边地区产业发达,致力于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提供了机遇。
市场需求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