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宝安区智能穿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国家级孵化器——宝安区桃花源科技创新园正式揭牌成立,成为全市首个智能穿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可穿戴产业联盟为宝安乃至深圳的智能可穿戴产业链企业搭建了产学研资协同创新的交流平台。
宝安智能穿戴产业年产值达10亿元。
据悉,宝安区智能穿戴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由深圳市哈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易擎腾公司、深圳市优兄弟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发起成立。
联盟聚集智能可穿戴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中科院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大数据平台、产业园区、金融资本等要素,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产业联盟体,产学研结合,金融资本有效对接,打造行业领先联盟。
学习、研究、资金共赢的科技创新平台,从而将宝安打造成为中国重要的智能可穿戴产业基地。
据介绍,目前,我国智能穿戴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全球智能可穿戴产品大部分在深圳制造,大部分产品制造企业聚集在宝安。
产品主要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手环等,区内智能穿戴产业链企业约有十几家,直接从事可穿戴终端设备生产的企业约有十几家产值占深圳同行业60%以上。
业内预计年产值已达10亿元。
目前,宝安每周都会有2至3家改制或新成立的企业从事智能穿戴产品的研发、应用和生产。
尽管宝安区智能穿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宝安区委、区政府已经从市场信息中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前景广阔的领域,并多次召开相关座谈会,为智能穿戴企业排忧解难。
区委书记田福、区长王洪斌亲自带队深入企业调研检查。
田富曾多次表示,智能穿戴等未来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宝安必须先行一步,将其作为产业转型的方向之一,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宝安区区长王洪斌高度肯定了企业自发组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组队”方式,并表示政府将针对未来产业提出具体的扶持政策和相关措施,助力产业发展壮大。
智能穿戴产业园预计4月份开业。
揭牌仪式上,宝安区科技创新局主要负责人介绍,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宝安区名副其实的主力军。
2017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亿元,增长12.4%,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8.4%;去年,该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家,总数达到10万人,两年内翻了一番。
居全市第二位。
同时,宝安也是创新区。
2018年,政府科技投入2.13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85.6亿元,增长21%,占GDP比重提高到3.6%。
全区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4万件,居全市第二位,其中发明专利超过1万件,增长17%,高出全市19.4个百分点。
该负责人透露,宝安区将实施“大孵化器”战略,预计今年4月建成智能可穿戴产业专业科技创新园区,聚集并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打造智能穿戴产业专业科技创新园区。
定居宝安。
点评 抓住“未来”宝安做得很好。
宝安区牵头成立智能穿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宝安乃至深圳相关产业链企业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交流平台”。
这无疑将为宝安区产业转型升级做出贡献。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又添了一把“火”。
众所周知,宝安是深圳发展的“根”,是久负盛名的工业区。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和经济运行瓶颈日益凸显。
产业转型、发展、升级是必由之路。
近年来,宝安区委、区政府提出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自主创新产业体系,并出台“1号文件”等多项配套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取得显著成效。
效力。
在日前召开的宝安区党的五次代表大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宝安区新班子成立后不久,就提出转型升级“四大方案”,进一步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立志做大做强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引领价值显着的高新技术企业,用宝安区委书记田富的话说,我们必须改变“千船万船去”的不利局面。
海,不见巨型航母”,希望培育出一个超级航母群的出现,带动传统工业区向现代工业强区迈进。
瞄准前沿,转变决策思路。
智能穿戴产业在全球方兴未艾,被誉为未来产业。
宝安区决策者敏锐地意识到其无限的发展前景。
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对接”、“发现”正在“努力”、独立自主的相关企业,推动产业链整合。
并打造信息、技术、市场共享平台,让原本单打独斗的企业发挥整体实力,形成竞争合力。
深圳的工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先行一步”的创新史。
如果没有敢为人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勇气,深圳就不可能改革之初的繁荣;如果没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心,深圳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
面向未来、持续快速前行,是深圳精神的特质,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宝安的做法很好地诠释了“抓住未来”的含义。
谁抢占了未来行业的制高点,谁就赢得了脱颖而出、赢在千里之外的机会。
主动出击,快速前进,宝安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