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互联网巨头抢占VR行业市场,中小团队将何去何从?

时间:2024-05-22 16:23:16 科技赋能

虚拟现实成为这两年的热门话题。

VR产业的发展不仅在国外保持着快速的势头,国内VR产业格局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继去年底腾讯宣布组建VR团队、百度披露VR计划并盛大推广VR频道后,本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成立VR实验室GnomeMagic Lab,并正式宣布成立VR实验室GnomeMagic Lab。

首次披露集团VR/AR战略。

至此,国内互联网三大巨头BAT全部齐聚VR领域。

此外,乐视、盛大集团、爱奇艺、小米等各大公司也纷纷布局VR产业,抢占VR市场。

  除了几大互联网巨头动作频繁外,国内还有不少中小型VR硬件制作团队和内容创作团队也十分活跃,涉及房地产、影视等各个行业、艺术、游戏、教育等。

随着互联网巨头高调进军VR领域,面对对方的平台、技术、资本、资源等优势,这些中小型团队应该寻找新的方向。

在战场上寻找出路,与巨头正面作战,或者寻求另一种平衡。

发展之路? 《中国传媒科技》采访了此类团队的代表之一、VR行业新秀“自由意志”创始人凯凯,共同探讨VR行业中小型团队的发展方向。

  《中国传媒科技》:近期,国内几大互联网公司纷纷涉足VR领域。

你觉得这怎么样?开心网:首先,VR并不是一项新技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已经积累了半个多世纪的技术,但这种积累主要是在实验室和军事装备方面。

离大众消费、娱乐水平还有很远的距离。

虽然多家日本公司在上世纪末就推出了VR消费级游戏或设备,但真正的转折点是在近几年,尤其是被称为VR元年的那一年。

国内外资本在经历了一轮3D打印、O2O、P2P的追逐之后,将目光投向了VR。

因此我们看到,除了谷歌、Facebook、微软、三星、索尼等国外大型机构已经投资A/VR领域的扩张之外,国内BAT以及各大视频播放平台和资本也纷纷布局VR领域。

今年以来,多家公司相继宣布进军VR领域。

这对于整个VR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中国传媒科技》:有人说,目前VR行业的发展趋势,小团队很难生存。

您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和机遇是什么?开心网:作为VR内容创作的初创团队,我们从2018年开始就一直在进行市场调研。

起初,由于VR在国内发展缓慢,除了硬件厂商和内容提供商外,主要集中在VR领域商业级全景照片,如楼盘、景区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硬件成本直线下降,比如GoPro的解决方案、理光theta s系列,以及国内最新insta的推出,让我们这样的小团队有机会参与到行业进程中。

目前,由于VR拍摄和广播设备的限制,包括播放设备的眩晕等问题,内容主要来自游戏甚至普通的3D电影。

与此同时,影视理论界对VR表现方式的研究严重滞后,因为人类早已习惯了影院式的观看方式,而不是沉浸式、全景式的观看方式。

现在流行把VR故事片称为“VR电影”,因为VR可以说是集传统视频内容、媒体、游戏等试听媒体于一体的综合呈现。

这也是我们创作全景内容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中国传媒科技》:大公司进入VR行业,对像你们这样的中小型VR内容创作团队会产生什么影响?开心网:虽然我身边的一些中小机构负责人表示担心超大型机构会利用资金、技术和规模优势来排挤甚至垄断市场,但我认为现在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VR产业链的现状,类似于十年前的智能手机市场。

无论是大机构还是小机构,资本、硬件、技术、内容都还处于互补阶段,共同成长、培育市场是当前的主题。

如何共同渡过这个市场反应相对缓慢的培育期,才是真正的挑战。

尤其是在年初,Unity的CEO在洛杉矶VR峰会上提出,市场的失望期可能会持续到今年,而不是恶性同质竞争。

所以我并不担心大企业的进入,我们也看到大机构也提出了相关的支持资金和资源。

虽然他们有维持自身地位的考虑,但这也是中小机构寻求活力的机会。

比如阿里提出的VR购物平台、爱奇艺推出的10亿内容扶持基金等等。

《中国传媒科技》:那么你们如何与互联网大公司区分开来?开心网:我们与爱奇艺等直播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直播内容,同时也在承接一些有VR需求的商业项目。

但我们会主要围绕一些实验核心项目,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探索VR在人类感官、情感、意识层面应用的可能性。

与谷歌、迪士尼等大机构的区别在于题材、目标受众和制作周期。

类似于现在的市场,既需要大型剧作,又需要频繁更新的网剧,也需要一些新鲜有趣的小众作品。

《中国传媒科技》:中小型团队如何度过你所谓的市场失望期?开心网:这个时期,我认为中小型VR内容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避免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低的同质化竞争,如何合作互补,应对现金流压力生存这个市场培育期,而不是技术突破。

中国的转型案例可以参考湖南卫视最近推出的VR节目。

但由于播出平台和观看方式的限制,公众反响不是很强烈,所以还处于培育期。

  《中国传媒科技》:您刚才提到虚拟现实还没有达到大众消费的水平。

您认为目前各行各业对VR的追求是泡沫吗?开心网:不会是泡沫。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这是一个合作互补的产业培育阶段。

除了行业的快速发展,我们也看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目前,已有多个省市提出了建设VR产业园的规划和政策支持,例如福州、成都等。

在这一轮技术趋势中,国内厂商并没有等国外研发成熟、市场培育出来才引进。

相反,他们积极参与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市场培育。

这不仅适用于大众消费者,也适用于我们这样的人。

小团队非常有利,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和门槛。

虽然其中一些公司写了过多的空头支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烧毁支持资金或筹集封装项目资金,但总体来说目前的方向没有问题,技术也会越来越成熟。

,设备会更齐全、更便宜,内容也会更丰富。

《中国传媒科技》:对于VR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您有什么想法和计划?开心网:我非常看好VR、AR与其他行业的结合,特别是3D扫描和打印、人工智能领域,因为毕竟VR将现实世界虚拟化,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虚拟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现实世界中的东西,也有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东西。

目前人类才刚刚起步,连长时间视觉观看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更不用说实时声源、触觉、嗅觉甚至味觉模拟了。

因此,VR只有与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才能真正释放出其无穷魅力。

  结论:国内VR产业发展的关键障碍及中小团队的应对态度。

阿里巴巴加入VR行业竞争并打造3D产品库后,VR设备将在近几年迅速普及。

目前的趋势非常有利于国内VR硬件制造业务的发展。

目前,VR设备仍属于高端产品,价格昂贵。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购买需求的增加,VR设备的价格可能会下降,使其普及成为可能。

不过,对于国内VR硬件厂商来说,自身还存在不少障碍。

去年年底,京东发布的VR销售数据报告显示,目前国内VR硬件厂商有20多家,但大部分产品都是以简易手机支架为主的移动VR。

技术和系统优化远远落后于国际巨头的产品。

当VR更加成熟,2018年国外企业进入国内,用户体验到真正高质量的VR产品后,这些企业将很难在市场上生存。

不过,国内主流VR厂商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优势。

与国际VR巨头Oculus、索尼、HTC专注于开发消费级PC VR设备不同,国内企业专注于开发移动单机一体机。

高端VR产品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当然,这些一体机的产品还需要测试,芯片、性能、散热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然而,它们的重量本身就大大削弱了用户体验。

无论是玩游戏还是看电影,重量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京东也表示,与VR硬件制造的蓬勃发展相比,国内VR内容创作还十分缺乏。

与传统内容发布数量相比,还远未达到同一水平。

这是因为与传统内容相比,VR内容的制作周期较长。

内容较为复杂,受众基数太小,导致内容团队无法盈利,极大影响了内容创作的积极性。

京东预测,未来VR内容仍将以平面视频转换成的VR视频为主。

国内VR内容还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逐渐丰富起来。

因此,在硬件和内容方面,国内企业需要在国际企业冲击之前抓住机遇,不断完善自身产品,同时加强设备和内容的打造和优化。

在受众方面,整个VR行业要迎来真正的爆发期,还需要克服技术壁垒、价格壁垒、市场教育需求壁垒、清晰度不够、体验壁垒。

大多数消费者对虚拟现实没有深入的了解,往往对高端虚拟现实产品的高昂价格望而却步。

中低端产品清晰度不够,体验较差。

例如Google Cardboard,该产品基本上是免费的,可以用智能手机体验。

但它不具备3D音效,无法提供虚拟现实最引以为傲的沉浸式功能。

显然无法满足大众的体验需求。

虚拟现实要获得大众市场地位,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培育,而国内VR行业的市场培育期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因此,在当前虚拟现实产业链发展的初期,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团队,其资金、硬件、技术、内容还处于合作互补的阶段。

共同成长、培育市场是当前VR行业的主题。

如何共同努力度过这个市场反应相对缓慢的阶段才是真正的挑战。

行业人员需要冷静下来,在喧闹的掌声中保持清醒,为即将到来的5-10年的市场培育期和市场失望期做好准备,继续探索虚拟现实的跨学科、跨行业应用,延伸其价值,努力寻求并巩固竞争优势,同时优化消费者体验和商业模式,耐心等待虚拟现实真正成为市场主流并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