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可穿戴行业进入今年最后一个季度后就开始显露出疲态。
首先是智能手环领域。
11月初,标志性智能手环品牌Misfit被时尚品牌Fossil收购。
另一大智能手环品牌Jawbone也在11月底解雇了大量员工,公司约有15%的员工被迫离开Jawbone。
智能手表领域也有坏消息。
IDC数据显示,儿童智能手表继7、8月份爆发式增长后,9月份市场销量开始大幅下滑。
与此同时,央视连续多篇有关儿童智能手表的负面新闻报道,给整个行业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儿童手表的质量安全问题成为舆论媒体的热门话题。
此外,资本市场也迎来寒潮。
美股、中概股集体低迷,A股持续震荡。
投资机构普遍受到影响,大部分投资机构都选择减少投资或推迟此前的投资计划。
可穿戴行业整体环境正在下滑,投资环境不佳。
这无疑给今年刚刚兴起的智能鞋初创公司泼了一盆冷水。
当整个行业陷入低迷时,智能鞋企业该如何应对?卖的智能鞋硬件一定能赚钱。
刚刚进入智能鞋行业的初创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都会将自己的智能鞋产品的价格定得很低,希望像小米一样以很低的价格吸引用户。
最终,通过收集用户大数据来赚钱的想法显然是不可靠的。
大多数初创公司最初销售的智能鞋量很小,积累的数据没有太大价值。
此外,从智能鞋中获得的数据价值无法与手机和互联网的数据价值相比。
对于智能鞋初创公司来说,靠数据赚钱的路从一开始就被堵死了。
正因为如此,智能鞋初创公司首先要考虑让自己的产品盈利,而不是赔钱赚钱。
现在鞋子的成本很低,智能鞋的零部件也不高。
如果是蓝牙组件,整双鞋的成本可以控制在不超过1元。
然而,这些都是非常低端的鞋子,质量无法保证。
李宁的赤兔智能跑鞋最初售价为1元。
根据我们的测算,鞋子的材质和小米的零部件只能勉强破费。
只有后来达到标准,我们才能真正赚钱。
而如果是一家互联网初创公司,一开始就没有像传统鞋企那样的资源。
如果想要做出同级别的智能鞋,成本只会更高。
可以说,与传统鞋企转型为智能鞋制造商相比,互联网初创企业有着先天的劣势。
随着资本市场降温,他们能拿到的投资越来越少,留给他们的可穿戴行业寒冬即将到来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与传统鞋企联手保暖 传统鞋企这几年其实过得很艰难。
经济下行的压力,导致整个鞋服行业销量下滑。
包括达芙妮、百丽、贵人鸟等大品牌均表现不佳。
面临频繁关店的困境,更不用说产业链下游的代工厂了。
智能鞋概念的出现,给他们带来了曙光。
包括李宁、°、双驰等传统鞋企今年都推出了智能鞋产品,试图抓住这个新市场的机遇,为自己的企业打开机遇。
一个销售网点。
数据显示,今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市场上至少出现了十几个智能鞋品牌。
在淘宝上搜索智能鞋,出现了数千条结果。
其中,销量排名靠前的智能鞋产品基本都是传统鞋企推出的智能鞋。
互联网公司推出的智能鞋产品销量一直惨淡,几乎没有人关注。
可见,传统鞋企多年积累的品牌知名度并非互联网企业可比。
在智能鞋领域,如果没有品牌的支持,互联网企业单凭一己之力基本上不可能取得成功。
但如果能和那些传统鞋企合作,共同推出产品,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传统鞋企也可以借助互联网企业的生力军,让自己走出亏损的泥潭。
那么问题来了,传统鞋企如何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厂商组建一个互联网团队来负责智能鞋产品会不会更合适?随着智能鞋孵化平台的出现,这些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智能鞋孵化平台 智能鞋孵化平台是最近推出的一个新概念,旨在开放智能鞋技术,让鞋厂借用该技术。
而如果公司有好的智能鞋项目,还可以提供研发、设计甚至资金支持。
据彭博社在《中国制造艰难转型:莆田样本》报道中介绍,现有的智能鞋孵化平台得到莆田鞋业协会支持,可以借用当地鞋业资源,包括来自上海、深圳、福州的双驰企业和软件团队,主要目的是支持是为了让鞋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摆脱大部分中小鞋企对外贸订单的依赖,提高鞋企的技术竞争力。
这也给了智能鞋初创公司更好的机会。
在经济不景气的今天,有了专业、精准的智能鞋孵化平台,他们的智能鞋项目就会更有保障。
据了解,智能鞋孵化平台为5个团队提供了免费办公场地,为他们开放了鞋品设计、制造和销售的资源。
莆田本地鞋企双驰企业与这些团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合作,预计智能鞋新品将在明年初上市。
当然,这一切仅仅是开始。
正如彭博社在报告中所说,整个制造业正在衰退。
只有真正实现鞋业转型升级,才能最终拯救这个日渐衰落的核心制造业。
对于智能鞋创业团队来说,这也是他们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