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报告: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数量将超过1万台,是2018年的三倍。
从现在到2019年,可穿戴设备数量将增加,出货量将产生78.4%的年复合增长率,最终在2018年全球出货量达到1亿部。
从数据可以看出,整个行业对可穿戴市场充满信心,必将成为行业前沿。
笔者认为,可穿戴设备的应用从专业领域走向消费领域,即让专业人士在特定场景下使用的设备成为大众电子消费产品,才是可穿戴设备真正的革命。
2018年发布的Google Glass无疑是可穿戴设备革命的代表产品,而预计今年出现的iWatch将迎合更多市场需求。
当然,谷歌和苹果也会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展开竞争:前者拥有强大的数据服务,后者拥有强大的产品雕刻能力。
谷歌和苹果都专注于产业链下游设备以满足消费市场需求,而英特尔则布局整个产业链,从上游零部件到下游终端设备。
英特尔很着急。
我们来看看其在可穿戴设备领域交出的潜力成绩单:收购智能手表制造商BasisScience、推出可穿戴专用智能芯片Edison、发起“英特尔可穿戴想象挑战赛”、投资智能眼镜制造商Recon。
巨头之间的竞争依然激烈,包括三星、微软等,但谷歌、苹果、英特尔各有自己的王牌。
另一方面,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上、中、下游产业链中,大大小小的厂商也都有各自的机会。
1、上游从产业链角度分析。
上游主要包括传感器、柔性概念组件、电池等。
核心是传感器。
据申银万国相关研究报告显示,MEMS传感器是可穿戴设备产业链的试金石,是产业链的关键。
上游技术核心。
确实如此,因为MEMS传感器作为智能的“核心材料”,附加值很高,是人机交互的重要基础。
它们可以说是可穿戴技术创新和未来发展潜力最重要的方向,也是信息化的硬件基础。
因此,人体工学触摸屏和人体信息采集传感器的柔性设计在产业链中显得尤为重要。
上游行业国内主要参与者基本都是上市公司,共有9家:传感器厂商歌尔声学、水晶光电、苏州锝和汉威电子,柔性概念组件厂商德润电子和丹邦科技,非晶合金厂商安泰科技和云海Metal,以及生产电池的德赛电池。
由于上市公司在技术和市场上的相对垄断,国内上游产业在一级市场表现相对不活跃。
据公开数据统计,总共发生了8起投资事件,基本上都是在2016年。
其中最大的一笔投资来自于8亿收购星星科技触摸屏厂商Toptouch,随着可穿戴设备的不断快速发展,更多拥有核心技术的初创公司将会出现。
出现在上游产业。
(资料图) 2、中游 中游主要是交互解决方案。
比较成熟的有语音、体感等,这些成熟的公司基本都是上市公司。
语音领域的巨头是科大讯飞,体感领域的明星是数字视频。
。
由于技术门槛较高,国内中游产业在一级市场并不活跃。
一些典型的早期初创公司包括基于眼控技术的启信壹维、基于体感技术的风视互动、伟创视觉等,随着虚拟现实增强技术的流行,主要得益于Facebook以20亿收购Oculus,这一领域引起了风险投资的高度关注,国内也涌现出了一批VR/AR创业者。
交互式解决方案中有两个更重要的部分。
一是骨传导耳机,未来可能会成为可穿戴设备的标配。
基本部件为:通信芯片、传感器、微电机。
涉及企业为:工达电子。
声学,歌尔声学,海能达,第二个是无线通讯技术。
对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涉及的公司包括环旭电子、大华智能等。
综合来看,整个中游产业仍然依赖于技术突破。
3、下游终端设备厂商竞争激烈,国外Jawbone、FitBit、Pebble等无疑是明星。
与更为成熟的国外市场相比,国内可穿戴设备正处于市场培育阶段。
明星创业者无疑是咕咚手环,该公司已获得B轮融资。
也有一些厂商从专业领域进入消费市场。
体育领域有腾海石洋(身体记忆),健康医疗领域有更多,如九安医疗、宝莱特等。
回到国内初级可穿戴设备市场,根据公开数据,下游领域已有30多家投资,轮次从种子轮到B轮,产品主要集中在手表和手环,应用领域为专注于运动、健康、医疗、跟踪定位、宠物。
综合来看,A轮投资金额超过千万,投资时间多发生在2017年,大部分投资为天使/种子投资。
最活跃的机构是PreAngel,其次是深创投、Inno Angel等,看来是刻意的布局。
(资料图)此外,下游服务平台也很多,包括软件、数据、新媒体、共享导购等,目前比较专注于软件和数据领域的公司是乐力动力,该公司也已完成天使融资。
但由于可穿戴设备开发者平台的不一致性,其适配难度很大。
相信Android Wear的出现可以慢慢让应用开发回归统一。
在共享导购领域拥有强大资源的Knewbi和KnewOne已经完成A轮融资,瞄准了智能硬件这个大品类。
新媒体/垂直网站领域的创业者很多,但规模都不是很大。
其中大部分是草根网站。
目前,有不少投资者关注这一领域。
专注于。
如果单纯抛开创投领域的厂商,目前巨头们部署的设备和策略都比较合理,比如盛大国科电子、百度和TCL的智能手环、儿童卫士、东软熙康手表、中兴的大表、华为等。
由于巨头们对设备的生产组装以及后端软件和数据服务拥有雄厚的资本和控制力,因此这些设备目前在市场上已经相对成熟。
当然,小米等公司应该也在规划类似的产品。
目前,可穿戴设备市场正处于风口浪尖。
国外厂商普遍对该行业充满信心,而国内厂商普遍还处于测试阶段。
国内厂商在工业设计和制造方面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在同样的商业模式下,生产出来的产品确实差强人意。
当然,笔者和更理性的观察者一样,给予创业者更多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与他们一起等待行业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