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资本对智能硬件的热情减退。
今年一季度,科技圈发生了几件大事。
一是创新工场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工程研究院”,李开复担任院长;其次,孙正义在世界移动大会(MWC)上首次披露了收购ARM后的情况,并表达了对ARM未来“统治”智能世界的信心。
完全的;第三,百度成立智能驾驶事业群(IDG),并承认将不遗余力让无人驾驶汽车上路;第四,三星收购虚拟助手初创公司VivLabs;五是“人工智能”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
短短三个月,人工智能就得到了投资者、科技巨头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这足以暗示AI革命有燎原之势。
据《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统计,全球平均每10.9小时就有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诞生。
一时间,人工智能创业成为国内创投市场的主流,成为名副其实的热门行业。
一直对人工智能持乐观态度的李开复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对此的担忧。
“有一些泡沫,也有一些调整。
”他还表示,明年初将会有第一波人工智能公司和投资者落地。
资本和企业家纷纷涌入,他们看好人工智能未来的商业化。
但真正的问题是,人工智能创业能赚钱吗?盈利机会在哪里?迟到者可以跳过哪些陷阱?人工智能领域的市场布局根据某细分领域研究机构发布的统计报告,2017年,中国有10家人工智能公司,美国1家,英国1家。
其中,美国和欧洲投资更为密集、数量较大,其次是中国、印度和以色列。
总体来说,国外主要是谷歌、Facebook、IBM、微软、亚马逊、英特尔等,国内主要是BAT、科大讯飞等。
除了科技巨头之外,人工智能发展条件的成熟也催生了一大批人工智能创业公司。
截至今年11月,VentureScanner将人工智能公司分为13个子行业,包括深度学习/机器学习(通用)、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应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通用)、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应用)、手势控制、虚拟个人助理、智能机器人、视频内容识别、内容感知计算、语音识别、推荐引擎、语音转语音翻译。
其中,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应用)类别企业数量遥遥领先,自然语言处理企业数量排名第二。
在智能家居被资本看不起的那一年,谷歌向智能家居公司NEST投资了32亿美元。
2016年,智能家居的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
2017年,“智能家居”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随后各大厂商也推出了自己的概念和产品,比如苹果的HomeKit、华为的Hilink协议、小米的SmartThings、海尔的U+房地产开发商与互联网企业借势合作共赢,推出以“智能”为标准的各类“科技样板房”,借力房地产名人效应吸引注意力。
但在初创资本市场,关注度较低。
然而概念包装好了,产品呢?布局分散,无法形成综合布局。
大多数进入智能家居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从软件开始的。
就连小米也依赖硬件厂代工,没有硬件技术研发基础。
智能家居系统未来必然有很多与互联网融合的需求,比如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目前只推出了空气净化器、音箱、空气检测器、智能插座等零星产品,等等,这显然无法完成概念上智能家居的布局。
再加上当前世界经济整体下行趋势以及资本对智能硬件热情下降的影响,智能家居行业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
根据因果树的智能家居融资趋势,2019年国内行业智能家居项目多达100个,但2018年减少了近一半,只剩下73个。
知名风投A16Z的Chris Dixon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可能太大了。
”这意味着初创公司很难驾驭。
这就是为什么A16Z虽然在3D打印、虚拟现实和无人机方面投入巨资,但对智能家居却极为谨慎。
无法击中用户痛点,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
尽管亚马逊的Echo智能音箱已经成为美国智能家居的入口,人们可以用语音控制家电、购买商品、查询信息。
Echo的成功让国内创业者跃跃欲试。
科大讯飞与京东成立合资公司,生产叮咚音箱。
尽管叮咚在技术、价格、销售渠道等因素上并不逊色于Echo,但智能音箱对于国内用户的需求依然不旺盛。
因此,它的市场反响平平,销量也很一般,远不如美国的Echo。
目前智能家居领域有三种发展模式:一是像三星成立物联网联盟,有统一的标准,然后寻找可以填补空白的产品;二是像苹果,利用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吸引智能硬件接入;初创企业大多属于第三类。
与 Nest 一样,他们从单一产品开始,使其更具吸引力,从而允许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整个系统。
产品能否持续发展,稳定的收入来源是重要因素之一。
观察国内外众多众筹平台上的产品,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小而美的产品由于其创新性而成功融资,但在市场上却无法盈利。
从而给后续的研发和运营带来困难。
以 Nest 和 Canary 为例。
除了针对普通消费者外,Nest还将能源公司作为其客户,以扩大其收入来源;而金丝雀除了单设备收入外,还为用户提供云存储和中央监控服务,成为大家的热门选择。
每月收入稳定。
此类模式可供国内创业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