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资本正在热衷于追捧这一概念,如今的 VR 很像当年的智能手环

时间:2024-05-22 19:53:23 科技赋能

经过 1960 年代的探索、1980 年代的普及、1990 年代的沉寂,VR 又迎来了另一个高潮,至少在 VR 的商业化方面是这样的关于第一年的无穷无尽的理论。

大量内容创业者、大量硬件厂商、大量尝鲜者和近乎疯狂的资本涌入,人类50年梦想的VR产业终于准备好“扎根”了2019年,看好VR的人很多。

毕竟,第一次进入“新世界”的感觉是难忘的。

批评VR的人也不少。

从体验上来说,现实还是输给了概念。

VR并不是科技行业“一夜成名”的案例。

至少在两年前,智能手环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VR与智能手环的三大相似点 所有新生事物总有相似之处,要么是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引发疯狂的行动,要么是充满希望的从业者不忍心错过可能有出路的可能性。

如今的 VR 与两年前的智能手环有三个共同点,至少在中国市场如此。

1. 商业胜过技术。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巨头能够拿出相对完整的解决方案。

即使是谷歌、微软、HTC、Facebook 等知名厂商也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技术缺陷。

要么是被投诉万次的“头晕”,要么是贵得让人望而却步的价格。

人类对虚拟现实技术的探索已有50多年,但时至今日仍未能超越商业化的进步。

从目前来看,VR的商业化已经思考了无数条“坦途”,也有人陆续付诸行动,比如VR线下体验店消耗人们的好奇心,商业生态布局从内容、将 VR 视为游戏颠覆者的硬件制造商、相信色情行业大有作为的企业家等等。

回顾两年前的智能硬件,似乎他们有着同样的商业野心。

如今,大多数志向智能硬件的初创公司都已消亡或被迫转型。

就连Pebble这样的明星公司,市值也远远落后。

没有达到全年预期。

VR的商业化必须面对产业的成熟度,不仅仅是VR技术,还有配套的相关技术,比如虚拟现实摄像头、网络带宽、显示技术等。

其实从技术角度来说,VR的商业化是尚未成熟。

2.概念潜入现实。

本质上,整个虚拟现实行业还没有脱离概念的包装,而从市场反应来看,与市场此前对智能手环的看好如出一辙。

很多人被智能手环的概念洗脑,争先恐后地购买。

结果,新鲜了两三个月后,他们就把各种智能手环扔在了抽屉里。

VR设备似乎更“乐观”。

智能手环刚推出时,售价动辄数百元。

但当Google向世界展示了售价仅十几块钱的Cardboard之后,相信全世界的Foundries都为之兴奋不已。

VR眼镜的高价并没有持续多久,价值数十美元的设备迅速涌入市场,以至于有人乐观地估计VR设备的全球销量每年将达到1万台。

或许廉价的VR眼镜可以被视为教育市场的有效武器,或者是向一体化VR设备和VR头盔的过渡。

无论如何,VR行业仍处于概念阶段。

VR市场有多大?各大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足以让人充满信心。

但刚刚进入市场的VR真的能支撑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吗?当以智能手环为代表的智能硬件被视为热门话题时,也受到了资本的追捧,但随后却迎来了资本的寒冬。

3.疯狂泛滥的缺点。

几乎所有VR从业者都知道缺点在哪里。

用户体验差、内容匮乏等问题被媒体多次提及。

当年智能手环流行的时候,很多媒体除了质疑数据的准确性之外,还叫嚣如何将数据转化为服务,摆脱“鸡肋”属性。

然而时至今日,智能手环在数据服务方面的表现仍不明朗。

还是不满意。

可以预见,如果这种疯狂持续下去,用户将首先冷静下来。

在经历了VR眼镜的糟糕体验后,大多数人都会降低对VR的好感度,而不是像极客一样期待更好的产品出现。

廉价产品对市场的教育并非没有负面影响。

接下来需要冷静下来的应该是资本。

不得不承认,VR行业的一些投资者存在投机心态。

当用户热情不再高涨、概念炒作无法持续时,退出市场成为资本的最终选择。

VR行业的创业者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资本的注入和用户的青睐,无疑将为硬件研发和内容制作提供输入动力。

当用户和资本相继离开时,这些创业者那些想追随他们的人能匆匆散去吗?当然,VR行业的疯狂仍在蔓延,但距离该技术的真正应用和爆发还有一段距离。

在热情消退之前,技术和内容上的短板能否得到解决?看来只有时间才能给出最准确的答案。

VR会走智能手环的后路吗?智能手环的结局是出人意料但也在意料之中的。

没想到媒体和舆论这么快就对智能手环失去了兴趣。

他们首先转向智能手表,然后被其他新兴事物取代。

不出所料,智能手环最终凭借计步、睡眠统计、闹钟等实用功能赢得了一批忠实用户。

虚拟现实呢? VR并不是创业的第一个高潮。

根据以往的经验,市场和资本都在疯狂的同时变得更加理性。

从这方面来说,VR的前景比智能手环更为乐观。

一方面,VR的兴起伴随着硬件、内容和生态的同时遭遇。

资本和科技巨头的进入,让VR行业迅速成为抢占未来的“主阵地”。

换句话说,科技巨头们并不想在VR领域落后。

于是,国内外手机厂商开始转向VR,如三星、HTC等; VR内容生产商和产业链通过创业团队试水后,国外YouTube、国内爱奇艺、优酷土豆等VR频道纷纷上线。

网易的《末日先锋》近日入选Google VR平台第一游戏阵营,这也传递出国产VR游戏即将爆发的信号;而Facebook、BAT等互联网巨头则多角度进军VR领域,比如Facebook早在2016年就斥资20亿美元收购了Oculus,而BAT也宣布了各自的VR计划,开启了“买买买”。

购买”模型。

此外,2019年比VR更火爆的在线直播也开始出现VR直播的苗头,这无疑将加速VR领域内容与硬件的融合。

另一方面,资本在VR市场上显得激进且蓬勃。

与智能手环不同,VC/PE机构并未成为VR行业投资者的绝对主角。

拥有资本和优质用户的互联网企业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从年初到今年上半年,VR行业已有投资案例95个,总投资规模近40亿元。

其中,全年投资案例57个,投资规模24亿元。

硬件设备投资占53%,内容制作占36%,发行平台占11%。

上半年投资案例38个,投资规模15.4亿元。

硬件设备的投资比例下降至29%,而内容制作和分发平台的投资比例分别上升至50%和21%。

不难发现,与2017年相比,资本对硬件的青睐度开始下降。

这将对改变低端硬件驱动市场推进的现状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使VR市场的发展趋于良性。

总的来说,VR的发展必将进入两条腿走路的时代。

首先,它必须摆脱硬件限制,例如长时间影响用户的“眩晕”问题。

其次,需要杀手级的内容产品,比如VR领域的Pokemon Go。

智能手环在一定程度上未能熬过从概念到市场成熟的转变。

希望VR不会有同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