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
这句座右铭一直被教育界人士视为至理名言,并被广泛宣传。
,但很少有人质疑。
这句话强调,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水平,学生才能达到“一杯水”的水平。
然而,学生得到的实际上是知识的缩水。
更重要的是,有的老师可能没有一桶水,学生也可能拿不到一杯水。
长远来看,鲁迅先生笔下的九斤老太婆,会再次从旧纸里爬出来,感叹:一代不如一代!在传统教育环境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只是接受的容器。
传统的课程内容也缺乏与学生生活的实际联系,更不用说现代社会和技术进步了。
局限于学科范围的课程长期不变,教师只需存一桶水。
一劳永逸,不存在“水质恶化”的风险。
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只需要准备一轮教案,可以年复一年地重复使用。
“三十年的教学经验,却只有三十一年的教学经验”正是这种重复。
结果。
在此前提下,教师用“一桶水”舀出“一杯水”似乎绰绰有余。
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下,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
如今,人工智能快速发展,“AI+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如果教师要教学生“一杯水”,那么他们的知识储备显然已经不再是传统社会“一桶水”的含义所涵盖的了。
他们必须转变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辩证思维能力,才能不失他人,才能始终与时俱进,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持续“充电”,不断扩大知识储备,提高教学水平?我们需要借智慧教育的“东风”。
以率先全面支持新课程标准的百度教育大脑为例。
针对语文新课标中的古诗词、散文,百度教育大脑可为K12教师提供近9万条新课标、故事、散文教学资源,其中课件超过550万个。
、超过110万个教案,以及超过200万个教案、习题、教学参考等资源。
这些资源几乎囊括了相关领域知名教师的所有教育经验和教学判断。
对于任何一个老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老师来说,就等于面对面见到了名师,得到了名师一对一的指导。
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让自己更接近名师的水平,甚至有机会成为真正的名师,把“一桶水”扩大为“一口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过:“一个老师写了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一个老师如果写了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在智慧教育的春风下,后半句话现在也能与时俱进了。
最新的变化是“老师如果用百度来教育他的大脑,他很容易成为名师”。
据悉,百度教育大脑将于9月20日与中国声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百度教育大脑将全面服务合肥教育系统,在全市范围内推广K12智慧课堂平台的使用,让教师“做好准备”。
“讲授、实践”在“考”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教学水平都出现了颠覆性创新,让更多的教师具备了名师的水平和能力,推动了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