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近期汽车厂商有什么共同趋势的话,除了自研芯片之外,手机的跨界制造也是其中之一。
蔚来制造手机的计划还处于猜测阶段,但这来自蔚来最近的动作。
美图移动总裁尹水军加盟蔚来;同期,蔚来招聘职位还发布了“射频工程师”、“车机互联专家”等相关职位。
种种迹象引发了蔚来汽车将生产手机的猜测。
对于外界猜测,蔚来官方回应称“目前没有信息可以透露,我们会向大家通报进一步的信息”。
侧面似乎是一种含糊的肯定。
尽管蔚来尚未给出官方声明,但另一家车企吉利汽车已于2021年9月正式宣布将拓展手机业务。
随后在2022年,业内传出吉利正在与魅族手机洽谈收购事宜。
不仅是国内汽车厂商,外媒也报道了2021年特斯拉手机的渲染视频,预计2022年发布。
相比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的猜测,特斯拉手机Model π的配置已经曝光。
Model π 将搭载 Snapdragon 898 处理器,运行 PIOS 操作系统,拥有 100MP 主摄像头镜头和高达 2TB 的内存。
它还将拥有4K分辨率屏幕,采用中置打孔设计,刷新率为144Hz,并支持LTPO自适应刷新率。
汽车厂商生产手机可靠吗?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渐取代传统燃油汽车,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制造汽车所需的芯片和制造手机所需的芯片的功能越来越重叠。
在充电方面,电动汽车要求电池充电速度快、容量大、体积小;这与智能手机对电池续航的要求如出一辙。
汽车厂商对PMIC芯片技术的积累,让他们在电池方面有了一定的研发基础。
以目前还处于猜测阶段的π模型为例。
Model π 的电池容量只有 4000mAh,但却支持 200W 有线充电和 100W 无线充电,超越了目前所有量产车型。
为了提高续航,还会支持太阳能充电,非常硬核。
在成像方面,为了实现自动驾驶功能,汽车厂商正在探索视觉在多种场景下的应用。
如倒车影像、前视、后视、俯视、全景停车影像、后视镜更换,用于车内如乘客监控、疲劳驾驶监控、仪表板控制、行车记录仪(DVR)、安全气囊等,用于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如前向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自动远光灯控制、交通信号识别、行人检测、自适应巡航控制、盲点检测、夜视等。
从应用场景来看,有一定的应用场景。
汽车CIS与手机CIS的区别。
汽车CIS对高像素要求不高,主要追求的是稳定性和安全性。
汽车CIS耐极端温度能力更强,使用寿命更长,动态范围更高,对低照度要求更高,但对像素要求不高。
汽车前视摄像头的像素大多为100万像素,行业最高像素仅达到800万;而手机CIS则注重成像效果,追求小尺寸、高像素。
主摄像头以1200万到5000万为主。
但两者在技术上也有相似之处,因此汽车CIS与手机CIS的壁垒并不存在巨大差距。
例如,目前国内CMOS芯片供应商豪威不仅成为华为、小米的供应商;在汽车CIS市场中也排名第二,市场份额在2018年至2019年间增长了9%。
此外,随着汽车变得越来越智能化,汽车的各种功能更像是参考了最新的手机功能。
手机产品中探索的前沿屏幕、CPU、FPGA、ASIC、MCU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智能电动汽车系统。
比如智能电动汽车的触摸屏、自动驾驶所需的VPU等。
做手机对于车厂来说是一项练习,但通过这个测试对汽车业务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汽车厂商造手机的动机是什么?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健曾表示,多年过去了,无论汽车号称多么智能,仍然有车主买个手机支架放在车里。
手机和汽车的共同点是用户对两者的依赖度很高。
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便携式移动终端时代,手机作为各种创新的应用载体,体现各种技术的最新成果。
随着技术的演进,手机厂商和汽车厂商正在将部分安全可靠性成果转移到汽车应用中,实现车机与手机软件技术的紧密互动。
手机厂商在汽车上的应用已经出现并日趋成熟,汽车厂商之间在手机上也没有什么不兼容的地方。
手机进入汽车生态系统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车载娱乐系统。
苹果的Car Play是汽车生态系统商业化的成功案例之一。
虽然Apple Car还没有问世,但Car Play确实让用户真正感受到了汽车和手机生态系统协同带来的便利。
因此,目前全球销售的新车中80%以上都配备了Car Play。
显然,Car Play已经成为一种必需品。
在此背景下,各大汽车厂商纷纷成立车载IT部门,进行相关系统的研发。
这就不难理解汽车厂商为什么要打造手机了。
未来,跨界打造用户生态链已成为大趋势。
手机可以链接车联网、卫星互联网,创造丰富的消费场景,强化生态系统,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智能、互联的多屏互动生活体验。
。
目前,特斯拉的星链计划允许车主在充电站充电时使用Wi-Fi,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在国内,宣布不造车的华为推出了搭载华为鸿蒙系统的智能座舱,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人车交互体验。
万物互联的道路还很漫长。
除了汽车厂商制造手机外,手机厂商也宣布转型汽车制造。
除了上面提到的华为之外,小米也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预计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
OPPO也一直在大力投资汽车产业链企业,并表示,“车企造不了车,我们就造车”。
汽车厂商无论是生产汽车还是手机,其目的都是为了为用户打造一个生态闭环。
在万物互联的趋势下,手机制造只是消费者智慧生活的终端和入口。
两者的交集正在重构整个场景的交互体验,形成闭环生态链,更好地实现人机交互和车联网功能。
事实上,在万物互联的趋势下,对手机业务感兴趣的不仅仅是汽车厂商。
此前,不少家电品牌已摩拳擦掌。
2004年,TCL收购法国阿尔卡特公司,进军手机业务; 2018年,TCL宣布剥离终端业务。
2015年,董明珠推出格力手机,想和雷军赌10亿。
2022年3月格力股东大会上,董明珠谈到手机业务时表示,“相信坚持下去就会有力量”。
手机行业,来的人很多,留下的人却很少。
在这个市场上,专业玩家仍在激烈竞争,汽车厂商在手机市场的未来仍存在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