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自动驾驶汽车创业的窗口早已关闭,格局已然显现

时间:2024-05-22 19:59:53 科技赋能

与去年你创业我也入局相比,这六个月显得平淡。

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动驾驶的普及度有所下降。

相反,在无形的竞争中,资金、研发、产品、落地的竞争,让自动驾驶的竞争更加激烈。

而经过创业初期的百花齐放,现在格局已经(暂时)成型了。

也许很难直接解释场上谁更强,但资本市场的反馈却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我们从估值和成长的角度来初步盘点一下。

第一梯队主要有两家公司,最新估值已达到10亿美元左右——左右区间将根据最新一轮或官方公告确定。

上一轮他们的估值在600-7亿美元之间,但半年后,估值已经被推到了独角兽序列,下一轮可能会更加恐怖。

有一个家庭并不陌生:Pony.ai。

没错,它就是小马智行,一家由彭军和楼老师创立的公司。

事实上,小马智行已于今年1月正式宣布获得1.12亿美元A轮融资。

随后,实现了国内首次无人车试运行。

还与广汽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招募了一批大咖打造自动驾驶汽车。

驾研院作为一家初创公司,近日获得了北京路考牌照。

这样的进步自然需要资本的追求。

来自量子位研究院的消息是,小马智行已经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约10亿美元,但看来步伐还没有停止,所以官方公布可能还要再等一段时间。

当然,小马智行在过去六个月里还取得了一些其他进展。

例如,它已经开始使用32线激光雷达来实现只有64线甚至线才能达到的效果。

不过之前更受关注的八卦还是楼组长。

此前有传言称,领导变卦,离开小马加盟滴滴,并出任滴滴外卖CTO。

甚至有人亲眼目睹领队频繁进出滴滴。

然而事实是:滴滴外卖和小马智行住在同一栋楼,但滴滴的标志太显眼了。

最终,市场上盛传“龙头加盟滴滴”。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Orange 一个有标志的公司总是需要更加突出。

除了小马智行之外,另一家具有独角兽估值的无人车公司是:Momenta,中文也称为“初速”。

这是一家此前被严重低估的公司。

因为之前对Momenta的描述大多是关于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等,而且入门级别并不是完全无人驾驶,而是针对L3级的高级辅助驾驶。

但本质上,Momenta想要打造的是自动驾驶系统和自动驾驶汽车大脑。

不同的是,Momenta 走了一条看起来更快实现的 L3 路径——虽然听说 L4 以上的自动驾驶也是可以的。

研发。

Momenta相对低调,但其团队和实际进展却是业界众所周知的。

例如,团队中,目前负责研发的联合创始人是目标检测和图像识别领域先进框架Faster R-CNN和ResNet的作者任少卿。

从实际进展来看,Momenta将从L3开始,与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合作,采用特斯拉模式,然后向L4迈进。

Momenta还获得了奔驰母公司戴姆勒、蔚来汽车等产业资本的支持。

依靠资本+资源,Momenta或许能够更快地完成技术方案的商业闭环。

这个“闭环”也在过去六个月得到了资本的进一步认可。

据悉,Momenta已完成多轮密集融资,推进速度和进度令人惊叹。

阿里巴巴和腾讯均已表达了意向,但目前最终结果还没有进一步进展。

消息。

总之,在过去六个月的竞争中,小马智行和Momenta脱颖而出。

第二梯队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目前处于第二梯队的无人车企业。

这个梯队的估值在6亿美元左右波动。

与上一轮相比,整体增幅也提升了2-3倍。

其中,目前处于这个梯队却感觉有点“委屈”的不是别人,正是晶驰科技。

景驰自成立以来势头强劲,是国内呼声最高的无人车公司。

团队的分工和配置也比较健全。

尤其对于这个技术与执行并重、产品与资源并重的行业来说,前CEO王进的作用不可谓不重要。

然而,百度的精准打击却给景驰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影响。

当时,景驰已宣布完成超1亿美元A轮融资,并正在发起1亿元人民币的生态基金。

但最终,百度法务和舆论联合攻击,对投资层面施压。

景驰投资也遇到了困难。

遇到很大困难,内部分裂,最后王进被淘汰。

这期间遗憾的不仅是创始团队因不可抗力而分裂重组、核心人员变动,更是遗憾——据说王进召集的1亿元生态基金被接近完成,却最终就这样结束了,王晋在荆池的故事戛然而止。

停止。

但可能让景池高兴的是,危机是在排位赛期间提出并化解的,还远没有到决胜负的地步。

王进变故后,景驰很快度过了动荡期,并吸引了一批高级人才加盟。

在技??术进步方面也是令人瞩目的。

百度的诉讼也已和解,公司重新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由此,此前受影响的新一轮融资也重新启动,据说进展还不错——资本还是认可景驰的团队和技术的。

另一家公司RoadStar.ai最近宣布完成1.28亿美元的一轮融资,投后估值约为5亿美元。

之前我们没有过多介绍的RoadStar.ai也是百度汽车厂旗下的一家无人驾驶汽车公司。

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百度首席科学家是周光。

在百度研究院负责感知相关工作。

CEO童贤桥和CTO测量只在百度停留了很短的时间。

与百度其他自动驾驶公司类似,RoadStar.ai也专注于L4级以上的自动驾驶。

但 RoadStar.ai 似乎是个“大器晚成”。

因为去年初开始融资,进展并不顺利,现在领投方双虎资本有一万美元,原本的计划似乎更偏向另一家公司,但后来那家公司突然变了,RoadStar.ai等到云开月出。

在这个过程中,RoadStar.ai可以算得上是后来者。

不仅成功完成了A轮融资,其技术也得到了一些汽车厂商的认可。

一位汽车工厂的员工在测试了一家自动驾驶公司的无人驾驶汽车后,对RoadStar.ai印象深刻。

评分不低。

除了客运自动驾驶之外,几家货运相关的自动驾驶汽车公司也在这个梯队中。

去年底,图森未来正式宣布获得Composite Capital Management领投的1万美元融资。

据称,当时的投后估值达到4.5亿美元。

领投方Composite Capital Management当时被译为“综合资本”。

但正是这种复合资本也在国际范围内投资了乘用车自动驾驶汽车公司Zoox。

图森未来最近一次公开亮相是港口无人卡车收款应用,这意味着图森未来已进入商业试运营阶段。

不过,COO郝嘉楠当时对量子比特表示:目前没有更多融资进展可以分享。

在货运自动驾驶领域,上半年最受关注的可能是何小飞创办的飞步科技。

这位原滴滴研究院创始院长、滴滴自动驾驶汽车创始人也在今年上半年正式亮相,主攻轻卡货运。

该计划的实施包括城际、高速等场景,以及货运相关的高级协助。

驾驶可能会首先推出。

飞步科技备受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全栈技术中还包括专为自动驾驶开发的AI芯片。

为此,何小飞聘请了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域世界级专家曹禺、英特尔前首席架构师Hang Nguyen、高通前首席系统工程师司徒维克多等人。

光学芯片团队星光熠熠。

按照目前AI芯片的普及程度,飞步下一步的进展或许不容小觑。

除了第三梯队之外,还有几家比较低调的自动驾驶汽车公司,估值在3亿美元左右。

但与上一轮相比,已经晋级了三倍多。

例如,同样来自百度的灵骏科技在5月发布了一款“完全看不出来经过改装”的自动驾驶原型车。

基于一款国产SUV,灵骏实现了整套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转弯、高速场景、收费站等在路测过程中均顺利实现。

最引人注目的是,灵君的无人车“隐藏”了所有传感器,头顶上并没有引人注目的激光雷达。

这或许就是汽车厂商所追求的目标。

虽然灵骏的主打产品是L4,但如果方案成本合适的话,可以使用L3或L2高级辅助驾驶时,无疑将成为新车的亮点。

有着类似想法的还有灵君创始人杨文礼的“老战友”倪凯。

他们是百度自动驾驶团队最早的成员之一。

倪凯创立禾多科技后,也以L3.5降维和L2应用的思路进行推广。

目前融资进展比较有限,但听说与汽车制造商签了一份大订单。

吴甘沙也许也在默默发财。

驭势科技今年上半年并没有太多消息,但在无人驾驶清扫、班车、停车场等有限场景的自动驾驶方面,却有具体的落地案例。

一个又一个的资本消息可能很快就会传来。

与驭势科技的落地场景类似的还有酷哇机器人。

该公司在长沙橘子洲头推出了无人驾驶扫地机。

它在过去两个月里表现得很积极,在推出过程中还发现了像长沙中联重科这样的公司。

环保产业的领跑者。

近日,酷哇宣布完成1.35亿元B轮融资。

本轮投资由软银中国领投,Creation Partners Capital 跟投。

还有消息称,新一轮也已提上日程。

OMT:最后,有巨头在身边,大家可能也很关心BAT的自动驾驶进展。

但完整的故事太长了,所以我不妨在这里同步一些新消息:百度起步最早,也有最多的积累和探索。

Apollo在业界也有了名气和声誉,但陆奇的离开影响很大。

不仅影响Apollo的对外发展,也影响百度工程师的心态。

因为路琪的到来,很多人都在场边观望。

如今,他们已归于尘土。

再加上今年4月份激励计划的变化,出现了一小波辞职潮——但比例很小。

主要目的地是阿里巴巴和腾讯。

目前,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使用了“老百度”陈经凯。

这位总架构师为人谦虚低调。

他在内部有着良好的声誉,深受李彦宏的信任。

不过,他能否牢牢握住百度自动驾驶汽车的方向盘,还有待观察。

给我一些时间来给出答案。

腾讯进展最快。

量子比特之前已经独家曝光过。

腾讯先做决定,再采取行动。

它去年底完成了组织框架,今年正在从世界各地挖人。

L3和L4并行运行。

L3将率先推出产品,而腾讯则以深圳为大本营,获得了深圳首张路测牌照。

阿里巴巴是BAT最新入股的公司,并没有透露太多实际进展。

过去六个月最大的进展是被曝该团队由阿里巴巴AI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刚领导。

目前团队规模超过50人。

最后,华为也在制定自动驾驶研发计划,但进展可能会慢一些——因为华为仍在寻找团队的领导者。

总之,当前世界的大势就是这样。

半年后可能决出胜负,最关键的时刻已经到来。

自动驾驶汽车初创公司正在竞相争夺排名。

未来资源可能只会向龙头企业集中。

此外,一级市场开始蔓延的“钱袋紧缩”可能会加剧自动驾驶的无意加剧。

竞争。

当然,不要忘记BAT和华为。

如果内部晋升失败,拥有大量现金的巨头可能随时改变局势——就像CV领域发生的事情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