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市场非常火热,厂商更是疯狂

时间:2024-05-22 19:59:45 科技赋能

厂商跟风现象严重。

可穿戴设备市场产品多样,但功能同质化严重。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可穿戴产品形态各异,主要分为休闲娱乐、运动健身、医疗可穿戴三大类。

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功能集中在运动追踪和身体体征监测。

休闲娱乐类可穿戴设备(如智能眼镜)的功能多为娱乐功能,如拍照、录制视频等;运动健身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机、智能手环等)的功能比较简单,主要功能是运动追踪;医疗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主要是基本体征监测和慢性病管理。

可穿戴设备市场可以说是巨头云集,行业处于巨头领跑、其他跟随的局面。

可穿戴设备厂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硬件巨头、传统医疗器械巨头和新锐创业者。

硬件巨头(如苹果、三星、小米、华为等)在硬件领域深耕多年,在产品设计、用户体验、供应链、营销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庞大的用户群。

因此,硬件巨头进入可穿戴设备市场将占据市场的领先地位,也将极大地推动整个市场的发展。

传统医疗器械巨头(九安医疗、Biolite等公司)瞄准了庞大的慢病人群,积极研发推出了一系列慢病管理可穿戴设备。

未来他们将迅速占领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医疗领域。

大多数新创业者都追随巨头的脚步,其产品形态和功能都呈现出模仿巨头公司产品的迹象。

当然,国内也有创新型初创企业。

这些初创公司将为可穿戴设备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其中甚至可能会出现黑马,成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新人。

可穿戴设备市场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制造商、产品和用户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方面。

首先,就厂商而言,国内可穿戴设备厂商盲目跟风现象严重。

创业团队缺乏个性和创新思维,做出的产品雷同,缺乏竞争力。

其次,产品存在续航能力差、数据采集不准确、设计不美观、对智能手机依赖性强等诸多缺点。

这一系列的问题反映出可穿戴产品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改进和完善。

技术新突破。

最后,就用户而言,可穿戴设备对于用户来说还很陌生。

用户接受度还不高,用户的使用习惯还没有养成。

迫切需要对用户进行教育。

市场火热,但用户接受度不高。

尽管可穿戴设备市场如火如荼,但用户接受度并不是很高,真正体验过可穿戴设备的用户屈指可数。

现阶段,使用可穿戴设备的人群大致分为三类,即科技达人、专业人士和时尚达人。

科技专家对新技术、新智能硬件有狂热的追求,对可穿戴设备有着迫切的使用欲望;健身爱好者或运动员等职业群体对智能硬件的功能需求较强,因此他们的消费意愿也非常强烈;时尚人群更喜欢可穿戴设备的外观和娱乐休闲功能,也愿意尝试新的可穿戴设备。

虽然这三类人群对可穿戴设备的需求比较强烈,但这三类人群在移动互联网用户中所占比例很小,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其他用户的接受度。

可穿戴设备之所以没有被用户广泛接受,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价格昂贵且不实用。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市场,可穿戴设备都处于只是噱头、缺乏实用性的尴尬境地。

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主要是运动追踪和体征监测。

不过,这些功能大部分已经在智能手机上实现,因此用户不再需要花钱购买已经可以满足智能手机需求的可穿戴设备。

除了功能因素外,价格因素也影响用户接受度。

现阶段,可穿戴设备的价格非常高。

谷歌眼镜一万多元,智能手表一千多元,智能手环一百多元。

对于想要尝试新事物的用户来说,这些价格过高。

其次,用户的使用习惯尚未形成。

就运动健身可穿戴设备而言,国内用户的运动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大家对数字分析兴趣不高。

就慢病管理可穿戴设备而言,用户普遍为中老年人,更习惯节点式监测,而慢病管理可穿戴设备需要持续监测,数据上传至手机和客户端。

云。

他们必须使用智能手机并下载相应的监测结果,只能通过App查看,操作步骤相对复杂,这对于不熟悉智能硬件的中老年人来说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