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小米、魅族、乐视也开始在耳机市场厮杀。
从入耳式耳机到头戴式耳机,各大手机厂商都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抢占耳机市场。
那么手机厂商联合起来做耳机到底是为了好玩还是认真的呢?耳机真的那么容易制作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音箱大声播放音乐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
手机的娱乐功能越来越强大。
耳机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必需品,无论是用来听音乐还是跟随音乐。
一副耳机永远是必不可少的。
正是因为这种迫切的需求,“智能”手机厂商开始贴心地为消费者推出耳机。
从发布会上给出的耳机时间就可以看出耳机市场有多么火爆。
但天气很热。
制作耳机是一项技术活,没有真本事是做不到的。
不过,国产手机厂商实力很强。
短时间内就能达到“HiFi级别、媲美x千元耳机、Retina Sound”等音效,着实让人惊叹。
然而,声音其实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如此浮躁的手机厂商到底是玩玩还是真心想做呢?下面我就一起来聊聊吧。
我们为什么要制造耳机?几年前,每个人购买的手机都标配耳机。
虽然音质不是很好,但是基本够用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身修养也进一步提高,对音质的追求自然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当然,正是因为我们身边总有一些音乐爱好者,经常用一些专业的词汇来形容他们,才把小编这样的新手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他们只能盲目地相信“顶级HiFi”,媲美x千元耳机”等,给厂商一个宣传的机会。
造作新高度在手机厂商只做手机的时代,我们很容易根据价格或口碑来寻找更好的音乐体验手机厂商厌倦了拼价格、拼处理器、拼屏幕、拼电池,音乐和耳机很容易成为下一个突破点,做耳机成为了提升品牌差异化的一张牌。
手机厂商决定做耳机的原因之一当然是品质要高,根据预测,2018年全球耳机销量将达到42.44亿只。
12.4 亿部移动设备和 9 亿部智能手机。
手机厂商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础,可以轻松大批量销售。
耳机的价格虽然便宜,但数量积累起来所获得的利润却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数字。
要知道,Beats只用了10年的时间,就击败了所有耳机厂商,占据了全球第一的位置。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哪个耳机更好,因为每个人对好耳机的标准不同。
就像我喜欢吃咸豆腐,你却加糖一样。
至于哪个更好,很难说。
我们来看看最近手机厂商都推出了哪些类型的耳机。
小米:发烧了就别谈耳机音质了。
小米的营销手段非常成功。
“全球发售”、“号称秒杀K、iE”、“年度旗舰”等词汇重压,再加上全球销量和格莱美大师调音,99元的圈铁耳机简直让你无法抗拒。
他们都被说服了。
今年的旗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我们来谈谈质量。
事实上,在小米之前,没有人能用售价仅99元的耳机做到这一点,但小米做到了。
当然,价格低也是有原因的。
腔体为公模,节省了大量的设计成本。
外观也是照搬的,不好看。
至于音质,听听就知道了。
钱,别当真。
小米耳机的产品线也非常丰富,从29款到29款都有,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
至于小米一直在谈论的性价比,在耳机上根本没有体现出来。
魅族耳机:我想静静地留在硝烟弥漫的手机战场,以独立的态度和鲜明的设计成为大众认可的品牌。
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现在的魅族让我很困惑魅族到底去了哪里。
为了应对各大厂商推出的耳机,魅族也发布了自家的耳机HD50,不过是戴在头上的,售价新台币。
只要看看新闻就知道质量。
魅族是一家以MP3起家的手机厂商。
MP3的出色表现给大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得益于之前的技术积累,HD50给大家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并没有像它的朋友那样,自诩为“媲美x千元耳机”、“xx大师调音”。
虽然音质在传统厂商眼中只被认为是“小麻烦”,但在国内厂商中却是“一流”。
EarPods:慢慢来。
EarPods 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耳机。
iPhone的巨大销量带动了耳机的数量。
舒适的佩戴体验和出色的外观,再加上舒适的音质,让大多数人都满意。
人们对耳机的需求,即使原来的耳机坏了,很多消费者仍然选择购买EarPods。
所以,无论各大厂商如何吹嘘,应该好卖的产品还是好卖。
消费者从来都不是傻子,因为它们很容易使用。
用看似性价比高的产品来欺骗消费者,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说到哪款耳机更好,我只能说: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
耳机真的那么容易制作吗?那么,现在大家都在推出耳机,那么耳机真的那么容易制作吗?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
虽然99元的小米圈铁耳机对于米粉来说非常划算,但实际上对于音乐爱好者或者懂音乐的人来说,声音确实差强人意。
宣传中的“凯夫拉纤维编织”、“线材”、“金属腔体”等都是传统耳机厂商早已玩不到的东西,无法产生强大的长期影响。
无意义对比图 另外,还有手机厂商和耳机品牌合作,比如一加和JBL、魅族和拜亚动力推出耳机等,这样的合作可以吸引部分消费者的注意力,生产出高品质的耳机但并没有长期效果,不足以撼动传统耳机的市场。
大多数仅用作手机配件。
尽管合作良好,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国内耳机厂商经过多年的代工经验,制造能力已经逐渐成熟,但一款高品质的耳机是后期精心调整才做出来的,调整并不是学来的。
必须经过多年的测试和研发,而这正是手机厂商所缺少的。
厂商可以向Hammer学习,请Vsonic配合生产,自己设计外观,请大师调校。
价格99元,不算浮夸但也不平庸。
不过话说回来,调音师一般都有自己的专属品牌,既不会欺骗你,也不会让你高兴。
好东西就要自己用,你觉得怎么样? 未来的路怎么走?我们可以明显发现,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入耳机圈,基于用户需求的耳机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发。
这对于需要耳机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以后我们会购买更多更好的耳机,耳机的选择也会更加丰富。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耳机无疑将冲击传统耳机市场。
耳机市场被迫进行变革,消费者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高品质仍然是关键。
但基于国内的消费水平和购买习惯,大多数人在选择耳机时都有严格的性价比要求。
从99元耳机的火爆可以看出消费者的价格倾向。
不难看出,百元耳机是厂商的下一个战场。
此外,虽然造势是可行的,但应该适度。
消费者的信任将被透支。
毕竟被用户追骂不是什么好事。
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工作、制造麻烦。
王半壁其实是一本手机厂商的正面教材。
除了现有的耳塞或耳机之外,无线耳机、降噪耳机、运动耳机以及特殊功能耳机都将是自主品牌差异化的突破。
此外,我国目前的耳机市场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高端消费市场也十分强劲。
这将是未来耳机厂商关注的焦点,也将是自己音质的标志。
总结:手机厂商进军耳机市场会对传统耳机厂商产生冲击,这对于满足消费者多重选择来说是一件好事。
但如果他们进入耳机市场只是为了赚钱,没有下限地吹嘘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那么他们会在短时间内吸引消费者。
对消费者来说,但长远来看会影响自身的影响力和形象。
如果你想做耳机,请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