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为什么大多数人仍然无法理解加密货币?

时间:2023-03-13 20:47:34 科技观察

近期比特币的暴跌让不少投资者心神不宁,与此同时,外界再次借机对比特币进行冷嘲热讽。例如,一位名叫“毁灭博士”的网友表示,“明知是泡沫,还跟风炒作!追逐比特币的散户,终将被碾压。”前段时间,丹斌宣布买入比特币时,微博上的评论也大多是这样的负面评论。他的很多追随者不明白他为什么要买这么“不值钱”的东西。蔡磊磊最近写了一篇文章《比特币的投资窗口正在关闭》,讲到了这个问题,还发明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名词,叫做“普通人的恶意指数”。文章写道:“在这个世界上,希望比特币崩盘的人肯定比希望比特币上涨的人多得多,别人赚钱是一件更痛苦的事情。”文章还引用了一位老玩家“老段”早年持有大量比特币的故事。“很多年前,老段手里拿着很多比特币,但当他下了车,再也上不去车了(其实以后只有几千元一个),他就成了坚定的比特币黑——有时候人就是这样,为了舒缓情绪,宁愿以‘不切实际的愿望’固守错误的信念。”老段的认知能力绝对是在常人之上的,而且他都因为这份情绪而转向了另一个方向,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对比特币的感情和恶意只能更深。“投资产品是有周期的,所以普通人的恶意每隔几年就会‘成功’一次,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每一次‘成功’,其实连最低点都比前一次高很多最高点,所以实际上他们甚至不知道他们在嘲笑什么。“只要他们的恶意还很强烈,比特币的上涨期就不会结束。相反,当他们都开始尝试买入时,又一个牛熊转换期即将到来。”作者为此发明了一个专有名词——“普通人的恶意指数”。这是我见过的对普通人负面情绪最好的描述。我经历过很多类似的案例,最近的一次发生在去年11月。那是一次朋友聚会。开会的时候,有朋友的朋友听说我在做比特币相关的事情,就用试探性的、“深藏不露”的语气问我“比特币的价值在哪里”。当我试图把话题转开,避免深入这个话题时,他们开始对比特币进行长篇大论,解释说比特币从经济、法律、历史甚至道德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合理的”。最后,他们加了我的微信,希望继续“讨论”比特币----其实就是继续给我看他们手中可以证明比特币“不合理”的证据。那时候,我清楚地记得比特币的价格只有18000美元。后来随着比特币的上涨,他们发的“证据”越来越少,最后再也没有发过。普通人的恶意指数形象地描述了人性的弱点:执着和傲慢。当我们不敢面对事实,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时,我们就放不下自己的傲慢,而如果我们放不下自己的傲慢,就会形成一定的执念,阻碍我们接受新事物,把握新事物。机会。特别是在数字货币领域,新事物、新机遇来得快,去得也快。往往一个新事物的爆发红利期很短。谁能成为幸运儿,谁能抓住这个爆发期,谁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去年DeFi的爆发就是最近的一个典型例子。“币圈一日,人间一年”就是这个道理。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对新事物的快速理解和认识,这就需要我们时刻警惕自己的执着和狂妄。始终以谦逊和学习的态度面对这里发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