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CES结束了。
作为科技圈的风向标,我们看看它指向什么方向?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5G物联网等都是热门话题。
近两年我们熟悉的VR/AR似乎已经落后了。
展会上偶尔出现新产品,但似乎没有获得足够的青睐,没有给观众带来足够的惊喜。
从火热的市场到寒冷的资本寒冬,VR/AR是否已经变得太冷了?很难掩盖 VR 的衰落。
可以说,三四年前的VR/AR就像今年爆发的人工智能一样。
会议场场爆满,专家厂家忙碌不停,媒体报道铺天盖地,口碑在群众中传播。
从百度指数获得的数据来看,VR在今年上半年一度达到热度顶峰,但随后大幅下滑,一些反对者甚至称“VR冬天”即将到来。
2016年,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度持续下滑,即便是CES展会也没有带来太大的波动。
VR/AR的衰落是难以掩盖的。
自从VR/AR产品推出以来,人们就从未停止过对其科幻一面的想象。
正是为了捕捉消费者的好奇心和冲动消费。
那时的市场更多的是概念。
炒作和消费者认知捕获。
但在概念炒作资本的诱导下,产品逐渐低端化、无序化,这也让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这款产品感到失望。
为什么资本投资仍在增加 VR/AR 行业感觉正在走下坡路。
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
从整个行业来看,2018年全球VR/AR行业投资额达到20亿美元。
根据Digi-Capital最新统计,全球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初创企业在2018年共获得超过30亿美元投资。
2018年风险投资。
VR/AR行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技术、硬件、游戏、平台、行业应用、影视、平台等领域。
全球VR/AR产业投资 任何趋势来临,资本市场最先活跃,最先潜伏其中。
资本其实比行业爆发先一步。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市场追求财富的快速实现并没有如期而至。
可以说,资本对财富的追求,尤其是二级市场的作用,来得并没有那么快。
青听网创始人罗贤指出:“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开始走向B轮、C轮,他们获得的资金量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巨大,但实际上资金规模已经这可能是外界无法感受到的一些变化,这意味着这个行业的龙头企业正在逐渐形成。
“VR平台格局已经彻底敲定。
”歌尔股份业务发展与战略合作副总裁周伟志认为,随着索尼、Facebook、Oculus、微软、谷歌等各大厂商的进入, Valve方面,VR平台格局已基本确定。
B端市场行业正在回暖。
除了资本市场逐渐回归对VR/AR的关注之外,另一方面,从市场角度来看,无论是C端、B端市场,还是境内外市场的渗透率也在不断提升。
逐步增加。
于是,更多的人接受了VR,并利用VR来解决家庭和行业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尤其是在B端市场,教育、安防、医疗等应用场景,VR/AR已经成为必需品。
企业涉足商业应用B端市场。
以前,大家都是到处去找客户。
但事实上,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不少传统企业开始拥抱新的技术变革。
他们主动找到这些科技公司并提出问题。
能否融入到我们的业务场景中?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改变。
罗贤说道。
从投资角度来看,盛景嘉诚基金合伙人刘迪和水木资本合伙人刘若川都看好VR/AR在B端市场的落地。
刘迪说:“我们发现,纵观三次科技革命,无论是蒸汽时代、电气时代、还是信息时代,我们都是从能源升级开始,产生新的动力,然后用动力来改进B端的一些相关技术通过了B端之后,在C端就会有非常快速的爆发,我们会发现对于非常前沿的黑科技,我们会更加关注2B的早期变现场景和变现空间,如果从Gartner曲线来看,进入成熟期之后可能会释放出更大的潜力在C端。
比如在VR/AR这样的行业,我们会更加关注内容以及与用户互动的早期案例,刘若川从一些成熟的案例中看到了希望:“我认为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需要很长的时间。
真正满足C端方向,但是我们看到了很多应用,特别是在商业和工业领域。
,已经很好了,完全可以满足B端的需求。
因此,这些2B项目实际上会重点关注它们。
“专注B端,让大部分VR/AR企业赚到了第一桶金。
目前来看,专注商业应用的公司也不少。
但目前商业应用的精准度还有待提高,运营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另外,如何降低成本也成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大量的VR/AR厂商纷纷关注并开始解决这些问题。
凭借优质、稳定的商业应用解决方案,市场不再像一年前那样热闹和臃肿,而是更加平静和平静。
周到。
技术突破带动行业稳步发展。
跨国公司微软、苹果相继发布新品,国内企业联想、爱奇艺也纷纷成立独立公司专注VR/AR行业。
与此同时,在教育、医疗、工业等B端市场,从探索到案例落地,商业应用市场也逐渐找到了正确的姿态。
新技术突破推动技术发展越来越快。
新技术将整合、改造甚至颠覆旧的商业模式。
新的商业浪潮即将来临。